電子信息工程特色探索與實踐
時間:2022-01-29 04:02:40
導語:電子信息工程特色探索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應用型本科建設有助于優化地方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試點,按照新工科建設要求、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和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應用型建設目標,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整合優化、師資建設、教學設施完善和學生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等方面舉措,建設具有航天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培養卓越的電子信息工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新工科;工程應用能力;航天特色
目前全國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開設有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但是從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公布的認證結果可以看出,許多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在多個方面存在不足,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即是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辦學模式趨同。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企業技術創新需要脫節,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同構性”特征明顯,多數學校通過學習國內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來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并未有效結合自己的發展特色和優勢資源來構建課程體系。同時,許多地方高校不以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為導向,盲目向那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看齊,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等方面區分度不大,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缺乏多樣性和競爭力。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3年被確定為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在近幾年的應用型教育探索過程中,進行了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嘗試工作:一是打造應用型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二是在保證本專業必要的基礎知識前提下,結合學校航空航天特色,開設無人機與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課程,發展專業特色;三是推動建立一套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質量保障體系,主動加強和企業的聯系,建立一套由企業、區域內產業和畢業生等多方參與的信息反饋機制。這些有力推動了應用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總體方案
2013年該專業被確定為學校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教研室結合該專業應用型培養優勢和無人機信息檢測與處理特色,不斷提高認識,改善辦學條件。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為指導,遵循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無人機特色的課程新體系。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課程建設為基礎,以教學改革為動力,強化教學和學生管理,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建成具有課程特色、培養特色和行業特色的專業,成為區域性高層次應用型電子信息人才的培養基地。
二、專業特色建設措施
1.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套適應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人才培養要求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實踐檢驗,逐步完善。(1)調整課程結構,精選教學內容,培育課程特色。加強課程結構、內容與課程體系之間的整體協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明確課程體系中每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梳理和整合系列課程,精選教學內容,切實避免內容重復,體現課程間的層次性和內在聯系,做到整體優化。形成完善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形成高質量、特色鮮明的課程群。(2)夯實基礎,通專兼顧,體現學科交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注重學科交叉與融合,注重前沿和特色,堅持“加強通識教育,注重素質養成,拓寬學科基礎,優化專業核心課程,拓展專業選修課程,強化實踐環節”的總體思路,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培養模式。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參照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所制定的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標準,兼顧社會需求和學校特色與優勢。專業選修課程按照模塊設置,在尊重專業教育規律的前提下,設立體現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型課程,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體現文理交叉,技術與藝術交融,著力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意識和創新活力。鼓勵學生選修跨專業、跨院系的課程,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余地,并結合個人愛好,拓寬知識面,以更好適應社會的要求。(3)增加課外學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重視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選擇能力。根據學生興趣,推行主、輔修制度,建立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體系。在課內總學時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課外學時,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選修學校認證的網絡視頻課程(如“愛課網”、“網易公開課”)等慕課和網絡課程平臺上的選修課程,并給予一定的學分認定,為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及專業發展方向提供多元化的選擇途徑和發展空間。2.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團隊建設培育教師特色,形成師資優勢。師資特色建設是專業特色建設的重中之重。應用型本科師資隊伍建設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教師要具有“雙師”素質;二是師資隊伍中具有工程經驗的教師(專職或兼職)要占有一定比例。這就要求增加現有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打造社會服務型教師隊伍。從學校層面,對二級學院、學科(專業)教師進行調整歸并,凸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優勢,培養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研究方向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從全體教師素質水平提高上著眼,從教學、科研骨干的重點培養和扶持上著力,實行定向跟蹤培育,點對點培訓,鼓勵教師攻讀高層次學位,助推教師隊伍轉型提升。推動高校對接地方、產業和企業需求,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科技園區和社區合作,謀求建立政產學研聯動機制,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實現設施共享,信息互通;在科研院所、企業建立實踐實訓基地,進行科研攻關、實踐實訓;把社會服務與精準扶貧、智力幫扶結合起來,選送教師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學校在崗位聘用、績效分配等方面給予“雙師雙能型”教師政策傾斜,增加教師服務社會的獲得感。實施“青年教師導師計劃”,由教學和科研經驗豐富的教授“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實行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并舉,重點引進專業帶頭人,名師、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帶動學科科研團隊的整體水平提升,推進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以學科發展促教學水平提高;創建專業(課程)教學特色團隊(如無人機信息檢測與處理教學團隊),以專業特色建設為核心,加強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的培養,形成一支學歷層次和年齡結構合理、專業領域覆蓋面廣、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隊伍。3.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培育教學特色。加強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大力推動“翻轉課堂”等研究型教學法的應用,推進考試方法改革,建立注重實效的考核機制,積極鼓勵和強化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根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寬口徑特點,設立專業拓展類課程(如:名師講堂、學術講堂、專題前沿講座等),由業內知名專家、教授、企業家等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以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專業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進一步提高專業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研究,以科研促進教學。4.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突出人才特色。教師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貫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結合工程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通過課程實踐平臺和社團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電子系統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構建基礎素質實踐、專業系統實踐、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4個實踐教學平臺。“基礎素質實踐平臺”著重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操作能力和科學態度。“專業系統實踐平臺”注重將科研、生產實踐與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有選擇地增加重點課程的實踐環節,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依托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科研實驗室、創業園以及各類大型學科競賽,圍繞專業和行業實際問題開展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為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創造條件。“社會實踐平臺”強調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相結合,通過實地調查、實踐及指導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提高社會服務意識。加強對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的重視,加強與教師科研及生產實踐的結合,尤其針對該專業的應用型特點,積極探索畢業設計與就業實踐相統一,實現畢業設計更加多樣化。同時,鼓勵教師指導大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廣西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等大賽,學生在開展項目研究和比賽的過程中得到了實踐的機會,有效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能獲得一些獎項。從而打造人才培養品牌。
三、專業建設成效
專業特色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才培養,而科學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是做好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根據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和新工科要求,本校認真分析了國內地方性本科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重新制了以培養“高素質工程應用型”專業人才為核心的培養目標。根據以上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對原教學計劃進行了修訂,重新修訂了教學計劃,進行了教學內容改革和課程體系優化。特別是面向應用,結合無人機院士工作站,建立無人機遙測信息課程群,打造了反映當代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和學校學科建設成果的專業(課程)教學特色。為了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對實驗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優化與重組,提出了“基礎型、應用型、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的分層次、循序漸進的實驗教學體系,增加了實用性強、創新性和設計性的實驗內容與項目。另外,在教研室的牽頭下二級學院相繼成立了“電子愛好者協會”、“無線電協會”、“無人機數據信息與圖像處理小組”等學生社團。在學生社團內,通過教師指導和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學生之間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了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初步形成了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師資隊伍和學生應用能力方面的特色,這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總結
專業建設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經過了前期的初步探索與實踐,后期還有許多工作有待改進和完善。隨著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的深化,結合學校無人機院士工作站平臺的建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色建設將會取得更多成效。
參考文獻:
[1]古天龍,景新幸,郭慶,等.本科院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類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區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01):107-110.
[2]向瑛.電子信息工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方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04):174-175.
[3]發展規劃處.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EB/OL].fzghc.guat.edu.cn/info/1003/1191.htm,2017.
[4]湖南科技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項目建設工作總結[EB/OL].max.book118.com/html/2012/0815/2756450.shtm,2017.
[5]劉小群.基于互聯網+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實踐環節內容及共享平臺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7,(10):167-168.
[6]陳業慧,涂德鳳,等.構建應用型電子信息工程創新人才教學實踐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0):51-53.
作者:王勇軍 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 上一篇:高校教師電子信息價值及管理研究
- 下一篇:研究型微電子人才培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