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卻原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20 05:17:00

導語:水冷卻原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冷卻原理分析論文

摘要:在濕式冷卻塔中,熱水將熱量傳給空氣,由空氣帶走,散到大氣中去。水向空氣散熱有三種形式:①接觸散熱;②蒸發散熱;③輻射散熱。冷卻塔主要靠前兩種散熱,輻射散熱量很小,可忽略不計。兩種不同溫度的物質接觸,熱量從溫度高的一方傳向溫度低的一方,稱為接觸散熱。冷卻塔中,當低溫度空氣通過高溫度水面時,水面會通過接觸散熱,把熱量傳給空氣。

關鍵詞:冷卻塔麥克爾公式

在濕式冷卻塔中,熱水將熱量傳給空氣,由空氣帶走,散到大氣中去。水向空氣散熱有三種形式:①接觸散熱;②蒸發散熱;③輻射散熱。冷卻塔主要靠前兩種散熱,輻射散熱量很小,可忽略不計。

兩種不同溫度的物質接觸,熱量從溫度高的一方傳向溫度低的一方,稱為接觸散熱。冷卻塔中,當低溫度空氣通過高溫度水面時,水面會通過接觸散熱,把熱量傳給空氣。

蒸發散熱通過物質交換完成,即通過水分子不斷擴散到空氣中來完成。水分子有著不同的能量,平均能量由水溫決定。在水表面附近,一部分動能大的水分子,克服鄰近水分子的吸引力,逃出水面而成為水蒸氣。由于能量大的水分子逃離,水面附近的水體能量變小,因此水溫降低,這就是蒸發散熱。一般認為蒸發的水分子,首先在水表面形成一層薄的飽和空氣層,其溫度和水面溫度相同,然后水蒸氣從飽和層向大氣中擴散,擴散的快慢取決于飽和層的水蒸氣壓力和大氣的水蒸氣壓力差,即道爾頓(D0Lton)定律。

1.麥克爾(Merkel)公式

以往計算冷卻塔的水氣參數時,把散熱和散質分開計算,所以計算參數比較多。麥克爾引入了焓的概念,把散熱和散質統一在焓中,減少了計算參數。全世界進行冷卻塔的熱力計算,較廣泛地采用麥克爾公式。

設水傳給空氣流的總熱量為,則在面積上的傳熱量為

它以水面飽和空氣層的焓和濕空氣中的焓之差,作為從水面向空氣中散熱的推動力。

實際應用于冷卻塔的熱力計算時,由于塔的填料形狀一般較復雜,其表面面積不易精確決定。所以,常用填料體積代替其面積,則上式變為:

式中—填料的容積散質系數,

—填料體積,。

麥克爾公式中的容積散質系數,通常是通過模擬試驗求得。

2.水的冷卻過程

在冷卻塔中水的冷卻過程由水溫、空氣的干球溫度、濕球溫度決定。單位面積,單位時間的接觸散熱量為,蒸發散熱量為。可分為下圖所示的四種傳熱情況。

(1)水溫大于氣溫。兩種熱量都由水面散向空氣,,水溫降低,水量產生蒸發損失。

(2),水溫和氣溫相等。接觸散熱停止,蒸發散熱照常進行,,水溫降低,水量產生蒸發損失。

(3)。由于水溫低于空氣干球溫度,從空氣向水中產生接觸傳熱;水面蒸發散熱照常進行,,水溫降低。

(4)。同(3)的傳熱情況,但,所以,即水溫不再降低,但蒸發仍在發生。這是水冷卻的極限情況,如果水溫繼續下降,將產生>水溫又會升高,所以是水冷卻的極限。

上述情況可用右圖舉例表示。圖中橫坐標為水溫,縱坐標為單位冷卻面積上的散熱量。空氣參數:干球溫度26.6℃;濕球溫度為15.7℃,大氣壓力;相對濕度0.27,散熱系數。由圖可見,隨著水溫的升高,總散熱量也在增大,且蒸發散熱量大于接觸散熱量。由于散熱而使水溫降低,當水溫降到空氣的干球溫度26.6℃時,接觸散熱變為零,只剩下蒸發散熱。當水溫再降低,接觸散熱變為負值,即由空氣向水傳熱,總散熱量越來越小。當水溫降到濕球溫度15.7℃時,水的蒸發散熱量等于空氣向水中所輸入的接觸傳熱量,總散熱量變為零,水溫不再下降。當水溫接近濕球溫度時,焓差將很小,散熱很慢,塔體積必須非常大。從經濟出發,冷卻后的水溫,總要比空氣的濕球溫度高幾度,即。()稱冷卻幅高,在設計中冷卻幅高取3~5℃。

3.冷卻極限的測定

上述水的冷卻極限即為空氣的濕球溫度。當包紗布的溫度計上的溫度不變時,其指示的溫度即為空氣的濕球溫度,這表示從紗布上蒸發的水變為水蒸氣時,其所損失的熱量等于由接觸傳熱從空氣中傳給紗布的熱量,二者平衡,所以濕球溫度不再變化。這種說法漏掉了一種熱量,即輻射傳熱。為了消除輻射熱的影響,濕球溫度計的包紗布部分必須通風。通風不改變輻射量,卻使蒸發和接觸散熱量增大,但兩者傳熱量之比例不變,這樣一來,輻射熱就可以忽略不計了。為達到以上效果,通過濕球部分的風速應達到3m/s以上,不然,測得結果必須作如下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