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政務構建的阻力

時間:2022-11-07 03:33:00

導語:電子政務構建的阻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政務構建的阻力

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曾經指出,政府的主要職能,在于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電子政務就是要將這四大職能電子化、網絡化,提高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水平。應該說,在電子政務實施這一環節上,技術層面講,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大的難點還是在體制上。

一、資金上的困難

電子政務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對于欠發達和貧困地區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第三屆中國電子政務技術與應用大會期間,有政府代表提出疑問,電子政務建設不是增加兩臺電腦,增加兩個人手就能解決問題的,這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從基礎設施,硬件配置、配套軟件到網絡運轉和后期的維護,對于一些貧困地區來講,資金從何而來?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以經濟作為后盾的中國互聯網絡的發展很不平衡,數字鴻溝呈現進一步加劇的態勢。報告顯示,華東、華北、華南三地區的網站數量占全國總量的近九成,網站數量排在前四位的省市依次是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這四個省市的網站數量占全國網站總數的56.8%,并且域名數量占了全國域名總數的50.6%。資金短缺問題成為困擾一部分地區電子政務發展的頭等難題。

二、觀念上的陳舊

這里說的“觀念”有兩方面:一是傳統行政觀念的障礙;二是重“電子”輕“政務”觀念。人浮于事,互相推諉,以公權謀私利、玩弄法外之權,官大于民,部門分割,由于受到封建社會官僚觀念的影響,這些傳統的行政觀念長期存在于我國部分政府機關人員頭腦中,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官老爺”始終處在高高在上的位子,辦事效率低下,法制觀念淡薄,給我國包括電子政務在內的各項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另外,皮毛關系倒置,重“電子”輕“政務”現象嚴重。目前,國內電子政務的采購額中硬件支出高達80%以上,軟件和服務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即是明證。由于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知半解,加之受到“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概念的影響,部分地區電子政務建設成為“政府形象工程”,導致部分巨資購來的硬件設施成為擺設,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硬件設施相對軟件設施更為直觀,更加顯而易見,相反,軟件設施的價值是難以用肉眼來判斷的。另一方面,部分人員敷衍了事,本身并不情愿接收新的行政方式,只是為了應付檢查,購置部分硬件,或者就是簡單地購置一兩套信息化軟件。由此導致“電子”大于“政務”的后果。實際上,信息化改造要對政府部門管理方式和整個業務流程進行肌體再造,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這樣才能根本上實現電子政務的初衷。

三、專業人才的缺乏

電子政務在我國已經開展了5年多的時間,但時至今日,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請一些專業的網絡公司進行了電子政務工程建設后,長期請網絡公司人員駐守,一旦網絡公司人員離開電子政務系統運轉就受到影響,有的地區在市、區級政府部門均實施了電子政務的前提下,真正的電子政務人才屈指可數,個別部門甚至沒有一個人懂得操作電腦,在這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電子政務系統其運作情況可想而知。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聯合組通字〔2003〕1號《關于開展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培訓的通知》,通知規定,“開展信息化和電子政務培訓的重點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和國家公務員”、“要發揮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以及其他干部教育培訓機構舉辦的各類干部培訓班、進修班,要把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三個月以上的班次,學習時間不少于5天;三個月以下的班次,學習時間不少于3天。”

四、體制的不合理

黨的十六大報告已經明確指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因此,推動中國電子政務,不只是用電子手段履行政府的現存功能,而是要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一次政府深入的本質性的變革。我們必須以改革的精神來推動電子政務建設,力爭取得比較扎實的成效。部門分割,信息不對稱是我國目前電子政務建設的一個重要瓶頸。大多數部門建立的信息網絡沒有互聯互通,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部門內部、部門之間、部門與領導之間,難以在網絡上直接溝通與交流。這給未來留下了成本隱患。

據統計,中國各級政府部門掌握著3000多個數據庫、80%的社會信息資源。而能夠互相連接的數據庫不到30%,投入巨大資金的信息化工程往往只是方便了本單位、本系統的員工。由于各部門信息化資金由本部門支付,建設自上而下的網絡,并沒有考慮其他相關部門,重復建設相當厲害。未來的城市鄉村要全面實現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每向前走一步,需要的都是巨資。另外,統一規劃也存在諸多的難點,信息化將建立的是一個高效的協作體,只有配合機構改革,如公務員及部門精簡等才能得以實施,現階段機構改革本身就是難點,要統一規劃信息化網絡更是阻力重重。

廣東省,信息化指數居全國前列,但全省的信息網絡要實現互聯互通可能還需要3~5年的時間,要與其他省市及中央進行互通,可能需要的時間更長。

由于中國信息化走的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道路,各單位大多采取的是“先上再改”、“摸石頭過河”的方式,加上規劃意識與協調機制的薄弱,未來也許要重建一套系統,或者需要大量的二次開發,或者等待智能化新技術出現,這些都涉及大量的成本,現行的建設也許只是一場預演。

五、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法律法規滯后,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尚未完全解決,新的矛盾層出不窮,這必然引起部分人士對法律法規建設的質疑。由于現有的部分法律法規難以解決現階段各種矛盾,直接導致新生事物遭遇層層阻撓,同時現有的法律法規在猶豫不決中步履維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在我國社會的轉型階段,這是一種必然現象。電子政務的出現亦是如此,作為一種新生事物,現有的法律法規對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束手無策,而屢遭挫折的電子政務建設帶來的各種假象也使得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躊躇徘徊。

六、我國現階段國情決定了電子政務建設的曲折性

首先,東西差距,西部地區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網絡環境雖然近幾年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時至今日,電子政務在西部部分貧困地區建設成果幾乎為零。包括部分省級網站,直至2004年8月份,有的剛開始建設或改造,服務性和高效性更是遙遙無期,部分地區、縣級城市網站,幾年來沒有更新過,網上寫的領導名單和電話,電話打過去都是空號,領導有的早就退休或調離了。一方面是管理者的問題,但就使用者而言,在我們的調查中,超過50%的人表示根本沒想過在網上發條信息就“把事給辦了”,互聯網環境的落后也給西部地區啟動電子政務建設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電子政務建設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注定是個長期、曲折的過程,我國現階段存在的各種矛盾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這個21世紀最偉大的變革。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決定了電子政務建設同樣要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部分有條件的先“富裕”起來,帶動貧困地區,落后地區;貧困地區也要向先進地區借鑒成功經驗,最終達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