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7-25 09:53:39

導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問題與對策

摘要:本文根據“一個中心,六個體系”的績效評估標準對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實地與問卷調研,發現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政府協調統籌效應不明顯、其發展模式尚不成熟、電商發展層次體系不完善、復合型高端電商人才奇缺等問題,進而建議政府在發展新化縣電子商務、打造新化電商獨特模式、培育高效率的電商生態系統、建立新化電商培訓體系等方面提出相應方案。

關鍵詞: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問題與對策

隨著電子商務渠道的下沉,國家電子商務政策的出臺及落實,縣域電商被引爆,農村電子商務迅速升溫,農村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戰略要地。電子商務能克服貧困地區的瓶頸制約,激活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幫助農民快速脫貧致富。新化縣是全國貧困縣,2017年成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試點縣,正面臨著如何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助力新化縣經濟發展的問題。為了解新化縣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2017-2018年我們對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進行了兩次實地調研和問卷調研,主要調研了新化商糧局、農業局、郵政局、本地農村電子商務企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物流站點、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品牌培育等。具體情況總結分析如下:

一、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一)電商行政推動體系建設。1.加強機構建設。2015年5月,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商務局牽頭推進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同年6月,成立縣電子商務協會,目前擁有會員150多家。發展鄉鎮電商協會—縣電子商務協會田坪分會。2.出臺系列政策。先后出臺《新化縣電子商務發展規劃(2015-2018年)》,重點扶持電商普及應用,電商企業(平臺)培育發展,電商產業園區集聚發展,電商與物流、信用體系協作發展,電商技術、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等。出臺《新化縣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優化電商發展環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加大財政支持力度。3.引進多種業態。引進京東等一批第三方平臺進行“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通道建設;推動湖湘商貿與本土物流企業廣通物流的合作,解決物流倉儲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積極對接中國網庫、快樂購、搜農坊、甲骨文科技等進行農產品供應鏈升級管理、品牌化塑造;考察網來云商、淘金時代、神州買賣提、淘寶大學、創業90等業態,達成合作意向。4.推動品牌孵化。先后舉辦電商發展高峰論壇、婁底市第一屆縣域電商發展論壇、互聯網+文印產業創新高峰論壇等,組織新化縣水酒文化節、文印博覽會等專業展會。積極運用電商推動優秀農特產品品牌化,邀請湖南經視《經視觀察》欄目專題報道“湘之寶”;聯合紅網、步步高策劃“互聯網+新化楊梅”網銷活動,打造公益電商扶貧項目《新化楊梅來了》;在快樂購TV、湖南時尚頻道全程直播紫鵲界秦人梯田全國“認租”,打造“紫鵲貢米”品牌。(二)電子商務企業發展迅速。網絡零售型企業主要有第三方平臺和電商零售企業。第三方平臺主要有京東、湖南郵政、農商通86077、秒賺科技、我連網、農宅送、愛個購等第三方平臺電商零售企業。電商零售企業主要通過淘寶、天貓、阿里、微商城、朋友圈等渠道銷售,主營產品為茶葉、壇子菜、臘肉等農特產品以及化妝品、布料、印刷品等。新化全縣電子商務企業擁有近500家,從事微商有2.6萬家,電商從業人員近4萬人,2017年新化電商銷售高達5.2億元,其中農產品占總額近60%。小小鳥科技、湘之寶、佩佩優品等發展迅速的本土電商企業其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三)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情況。1.服務平臺建設。目前,建有新化縣電商產業園,共8000余平方米。當中有新化特色產品O2O展銷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企業免費辦公區等機構區域。2.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字信息網絡在縣區全面覆蓋,城市居民網絡寬帶速度至少20M及以上,在農村其網絡覆蓋區域高達70%。除極度偏遠地區外(2%左右)村中心無線網絡全面建設完善,基本實現鄉鎮4G網絡全覆蓋。互聯網用戶人數接近25萬。有線寬帶ADSL網絡覆蓋80%的行政村,光纖寬帶FTTH覆蓋60%的行政村。預計到2018年底,全縣光纖覆蓋率將達90%,帶寬速率全面提高到20M。3.商貿物流情況。全縣建有1個中心物流園區,2015年貨運總量6.988億噸,擁有貨運汽車5534輛,貨運周轉量154萬噸/千米。現有干線郵路6條,總長512公里;投遞段道72條,其中農村段道53條,城市段道19條,投遞線路總長3500公里,服務范圍覆蓋全縣每個街道和村落。共建有郵政電商綜合服務站點617個,民營快遞18家,2016年快遞包裹進出量1152.4萬件,同比增長69.8%,連續6年快遞業務量增長都在50%以上。“四通一達”快遞公司在城區及大型鄉鎮均設立了自營店,在小型鄉鎮則由鎮商合營快遞業務,共有網店109個,實現鄉鎮全覆蓋,部分中心村落也建有快遞收儲點。(四)特色農產品豐富。縣域優質特色農產品眾多。全縣有13萬畝中藥材、7萬畝小水果、2.5萬畝茶葉、2萬畝特色優質稻,27萬畝玉米,160萬頭生豬,20萬畝稻田養魚,8萬畝蔬菜、36萬畝楠竹基地,形成了以茶葉、水酒、白溪豆腐、肉制品、稻花魚、小水果、重要制品,壇子菜為主的特色產業。全縣現有農民合作社968家,注冊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商標140余個,其中“紫鵲貢”等湖南省著名商標10個,有機產品認證4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4個,綠色食品認證3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1個。

二、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存在問題

(一)政府協調統籌效應不明顯。電子商務需要政府多個部門整體聯動,思路高度統一,資金統籌配套使用,新化縣電子商務領導小組已經形成,但協調統籌效應還不明顯。全縣的電子商務發展尚未形成統一氛圍,電子商務發展仍然局限在極少數產業,極少數區域,極少數部門,急需形成從政府領導、政府各部門、各行各業到全體新化人民的共識。新化縣幾次提出加強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政府在人才培育、產品建設、平臺打造方面具體政策不多,其專項電商扶持資金存在明顯不足。(二)新化縣產品質量不齊,競爭優勢不明顯。新化農產品質量不齊,主要企業實力、質量監督體系、生產主體規模等因素影響很大,導致農產品相對競爭優勢不明顯。企業的實力對產品質量有很大影響;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產品各個方面要求相對嚴格。新化企業規模小,對于精細研究不深入,技術創新上沒有其加工衍生產品,在設計獨特包裝上有很大差距;目前新化企業規模不大,缺乏領頭企業,起到帶動性不強,未形成規模生產致使效率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目前生產主體規模各異及獲取渠道各異,導致農產品成本各有差異,使得人力分散,未形成主導特色產品。新化生產主體散亂,生產基地、合作社等各自生產,未形成良好合作體系。現大部分網商產品來源于農戶,而農產品主體生產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水平較低,一般不注重質量,農產品安全意識有待提高;導致農產品質量完全無法把握,沒有檢測直接包裝好就送到用戶手中。大多在食品基本沒經安檢程序就投放市場,造成很大隱患。政府層面對農產品質量把控不嚴格,沒有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新化產品未建立統一的生產標準體系,新化農產品銷售主體還停留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上,批發市場人員雜亂,形成不同的銷售途徑,從而造成監督不力的局面。使得農產品不同質量混雜入內,造成質量品質差的狀況。(三)新化電商發展模式尚未形成。新化縣還沒有形成適合新化發展的電子商務模式。以新化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為例,從新化縣發展實踐看,盡管新化縣農產品種類豐富,但除了牲豬外其余農產品產品均只能滿足本縣市場,甚至需要從外地引入;新化特色農產品眾多,在本地及附近知名度與口碑都還可以,但從全國范圍來看,缺乏市場競爭力,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只有1個,導致農產品缺乏在全國范圍內開發和推廣的價值,新化縣如何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就必須探索出可行的、適合縣域的創新模式。(四)電子商務配套體系不完善。從基礎環境上看,新化縣“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有十幾家,貨運公司也有20余家。但到鄉通村的物流配送還沒實現全覆蓋。從調研情況來看,物流時間較長、物流快遞成本相對較高也制約了電子商務發展。從軟件環境上看,新化縣電子商務發展瓶頸更為明顯,當電子商務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有網絡運營、網絡設計、網絡支付、網絡技術、安全認證等電子商務配套行業和企業提供電子商務支撐服務,但從調研結果看,新化縣嚴重缺乏相關產業,導致許多企業不得不外流或者將技術研發團隊轉移。(五)復合型商端電商專業人才存在奇缺。企業在人才建設方面投入資金少,人才吸引效果不強,網站建設等方面缺乏對應技術人才。新化的人才引進和培訓還不到位,專業電商人才仍然奇缺,多技能人才的培養基本沒有,復合型高端電商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更是空白,無論是美工、運營還是推廣基本很是缺乏。電商網站建設、運營方面專業度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大量既了解電商相關技術同時精通業務和發展規律的專業人才,綜合能力比較強,目前新化電商行業在運營管理及技術上存在巨大缺口。

三、新化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策

(一)政府高位推動新化縣電子商務。普惠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尤其新化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在電子商務起步階段必須政府提供初始動力。建議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其他相關部門負責人為主要成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高度機制,積極展開座談與政策引導,從各個層次方面加強新化縣發展氛圍,引導電商企業更好、更快發展。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初期,新化縣可以對電子商務產業有貢獻的企業和個人給予獎勵,實行梯度獎勵政策。對電子商務企業銷售額達到一定數量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獎勵,尤其是對電子商務平臺企業比例可以適當提高,電子商務支撐服務企業可以適當降低獎勵門檻。對于傳統企業積極轉型的給予補貼及名譽獎勵。對于行業發展存在弱勢的物流企業給予政策補貼支持。(二)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因素有很多,包裝、加工、運輸、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等。所以對合作社的生產應該有一定的規章體系,實現規模化生產。建立網上課程交流平臺,加強農戶培訓及其資金支持力度。建議建立農產品的溯源體系,鼓勵生產企業投入的硬件建設資金,建立農產品“身份證”,引進大數據技術,記錄農作物生長狀況,調節溫度濕度;在農產品加工運輸環節加強監督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鼓勵外部引入或內部培育專業運營公司對農業電子商務產業鏈進行提升。對于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引進適合的技術,提供個性化包裝服務,打造高質量品牌。建立規范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確保質量安全,實現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強組織領導,多渠道吸引資本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在稅收方面給一定的優惠,在貸款方面可以降低貸款利率,在場地、用電方面都可以優惠。(三)打造電子商務新化模式。根據新化實際發展需要及其相關先進經驗研究,將“梅山文化”作為電商宣傳引流的重點,制作黑茶,黑豬等重點特色產品的有趣視頻,拍攝生產養殖過程視頻,主題VR新化,熱點+產品,分享相關農業知識等方式利用新媒體等網絡營銷渠道進行推廣引流,吸引眼球,多渠道提高名氣。建立社區論壇,打造高流量本地電商平臺,推進其新化電商行業的發展。要引入大型電商或城市運營商,通過招商引資與資本市場對接,充分挖掘梅山文化的本土化、內容力和自流量的魅力人格;其次要建立梅山文化在電子商務、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多個產業的運行機制,形成貫穿新化縣的有機生態系統,例如通過梅山文化要素重新構造旅游業,發展旅游和農產品深加工產品,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最后在短期內與文化、媒體機構合作,通過電視劇、新聞專欄等多種形式打造梅山文化的初始爆款產品,聚焦更多的資源,然后把它向著更加爆款的方向去推薦。(四)培育主次鮮明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要在梅山文化作為新化縣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下要盡快形成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第一,發揮好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作用。完善鄉村基礎服務體系,引進高質量的IT、運營等專業培訓機構與第三方電商專業服務公司,完善產業服務鏈;打造電商示范基地及其產業園,為全縣有志人士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第二,加快縣域物流體系建設的步伐。縣域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構建的另一個重點就是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特別是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建設;首先成立電商扶貧村網點,利用物流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補貼方式,鼓勵和扶持物流企業在貧困鄉鎮成立適合電商發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門店,加強對貧困村的電商培訓,提高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加強農村基礎物流建設。其次盡快完成中心村電商服務站布局,搭建縣、鎮、村三位一體物流服務體系,打造雙向流動的快捷物流體系,推進電子商務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協同發展。最后提高物流速度,增強物流體驗效果。用智慧物流體系,引入智能倉儲管理系統,提高發貨速度;打造集推廣、交易、物流、支付于一體的電商服務平臺,建設新的物流集散中心;加強農村交通和信息化建設,需合理優化路線,提高運輸效率。提供同城服務,保證當地農產品當天到貨,送貨上門,農產品精細包裝加工等。建立位置合適的倉儲配送中心,大力引進第三方物流平臺,全面規劃物流運輸體系。在農產品運輸中保鮮防腐是尤其重要,需要加大冷鏈物流的建設,政府可以補貼一部分來加快運輸車、冰凍倉庫等基礎設備,完善縣村物流網絡體系。(五)建立比較完善的新化電子商務人才培訓體系。打造良好的人才培養環境。將電商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人們生活,使其社區化零距離。對社會各層人士加強電商培訓力度,舉辦各種電商主題活動,營造新化縣電商發展的深厚氛圍。通過拍攝專題片、新聞報告等多種形式樹立電子商務典型企業、個人,不斷培育電子商務和創新創業氛圍。加強政府人才知識結構建設,招聘高級人才,特別是互聯網方面。打造校企合作平臺,培育行業專業人才,組織各項相關培訓,緊跟時展步伐,制定好的政策,鼓勵回家鄉創業。對于本地電商人才,積極宣傳,打造電商明星示范作用,鼓勵大眾積極投入電商建設中來。重視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發揮其優勢,培訓電商的知識,開店技巧等,引進高質量網絡課程,引導大家積極學習。打造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建立電商基金項目,發揮資本的力量,對于其電商創業只需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就可以向銀行小額免抵押貸款,增加小戶網店的整體力量。從各個方面引進電商相關人才,給予社保、醫保等方面補貼,特別是網站建設、跨境電商方面的人才,完善人才體系。政府可以支持民間電商團體的自由發展,促進電商行業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淘寶大學,阿里研究院著.互聯網+縣域——一本書讀懂縣域電商[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2]汪向,高紅冰主編.電商消貧——貧困地區發展的中國新模式[M].商務印出館,2016.

[3]張華.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新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4]張馳.武功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作者:李康林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