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律創新轉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8 09:50:00
導語:社會法律創新轉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社會轉型時期是法律創新最活躍的時期,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法律觀念、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創造的。我國社會轉型的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立自由、平等、幸福、安全的社會,通過法律創新,能夠加快實現這一目標的進程。
一、社會轉型與法律創新的概述
社會轉型是指某一社會類型通過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發展,在主客觀上積累了一定值的變革條件,走向另一社會類型的過程。就社會發展規律而言,人類社會總是從低級的組織形式向高級的組織形式發展,因而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轉型,反映著人們對于新的、更高級的文明追求和渴望。而法律創新是指法律制度的創造、新建和優化。法律創新對社會可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因而法律制度也就不可能一成不變,變化中的法律有可能蘊含著創新。實際上,人類社會的法律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僅21世紀的這前幾年內,國際政治、經濟、科技、外交、軍事、教育等焦點問題所引發的法律困境,就逼迫思想家、法學家去尋找解困的辦法。因此,此時每一項新的法律規范的產生,都能獲得普遍的稱贊和遵守,并為人類帶來福音。從歷史經驗看,法律創新是沒有具體的時空限制的,即便在社會秩序平穩的國家或年代,也會有法律創新。從這個方面來講,可以說法律創新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常識。法律創新,也包括法學理論創新,因為法律制度與法學理論的有機聯系是現代立法者所深信的知識,擁有這種知識是立法者應具備的素質之一。法學理論研究,創新是它的本質要求。法律創新,其實就根植在一切從事法律工作或者關注法律事務的人們的言行中。
法律創新與社會轉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歷史上的社會轉型無論以何種形式實現,最終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因此,社會轉型時期是法律變革的最活躍時期,人們通過法律創新改變舊的法律觀念和法律規范,以建立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同時也通過法律創新,聚集社會變革的力量,鞏固社會變革的成果。人類社會許多重要的法律觀念、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都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創造的。
社會轉型及其法律創新有兩類形式,一是如美國在沒有前人經驗的條件下實現社會轉型,其法律制度必須通過創新,沒有其他途徑供選擇;另一類是后發展中國家,由于有其他國家社會轉型的經驗可供借鑒,可以通過移植別的國家的法律來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這既節約成本又節省時間。但也要看到,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只搬不改,就將別的國家的法律制度平移過來,一般都會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借鑒或學習先進的法律制度,并不同程度地進行法律創新。
二、法律創新對社會轉型的作用
法律創新是在對社會生活全面了解以及正確預知社會未來的基礎上實現的,它對社會轉型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法律創新建立起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機制。社會轉型的核心問題就是解放生產力。法對生產力具有促進和阻礙雙重作用,利用法律創新,可以自覺地挖掘和發揮“促進”作用,抑制“阻礙”作用,讓生產力充分保持活躍的狀態。
2、通過法律創新引導和保障社會轉型平穩實現。社會轉型時期是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交匯時期,舊的法律制度起不到化解矛盾、平衡沖突的作用,容易引發社會動蕩和內亂,法律創新可以改變這種狀況。
3、通過法律創新,可以建構出社會轉型的模式,促進社會力量自覺地向該模式發展。
法律創新除了具有促進社會轉型的意義之外,還可以成為社會轉型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
第一,社會轉型最終要得到法律確認。舊的法律制度確定和維護的是社會轉型之前法的關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它往往起阻礙作用。在社會轉型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法律制度,否則社會轉型就不能說取得成功。而新的法律制度在轉型過程中是法律創新的結果。
第二,社會轉型的方向、內容和意義要通過法律形式進行表現。社會轉型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群體,首先是通過政治口號喚起群眾的覺悟和支持的。在政治口號中,包含著社會轉型的方向、內容和意義,但是這些政治口號都是沒有具體化的,不通過具體的法律使其現實化,僅政治口號,不能證明社會轉型發生了實質性改變。
第三,社會轉型最終需要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法律是反映社會認可的特殊方式,雖然對它給予實質性認可的可能只有一部分人,但由于法具有強制性,在形式上,全社會都須認可且遵守它。
三、我國的法律創新發展方向
我國正面臨著社會轉型。我國社會轉型的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建立自由、平等、幸福、安全的新型社會。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一個以法治為重要特征的國家,故此,我國的法律制度必將有一個革故鼎新的變化。社會轉型是社會進步勢力與守舊勢力力量彼此消長的過程,社會進步力量增長的速度越快,對舊的社會關系的破壞威力就越大,原有的法律觀念就越會被拋棄,曾在社會中適用過的法律就越會被廢止,從而失去原有的權威,不為人們所遵守。相反,新的法律觀念會隨之而興,新的法律規范將獲得人們普遍的認同和遵守。
現階段,我國法律創新主要朝兩個方向拓展,一個是加強國際合作,尋求共同關心的課題,進行法律創新。例如,我國科學技術進步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矛盾,西方發達國家同樣存在,而西方法律文庫中也找不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和矛盾的法律規范,這就意味著我國同發達國家一樣面臨著一個新課題:法律創新;另一個是在國內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進行法律創新,以期較好地解決我國多民族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實際上,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已有過法律創新的先例,解放之初、、改革開放都曾結合中國的國情,創造了一定的法律,總結這些經驗將有助于我們進行法律創新。當然,“研究歷史只是借助本土資源的一種方式。但本土資源并非只存在于歷史中,當代人的社會實踐中已經形成或正在萌芽發展的各種非正式的制度是更重要的本土資源。現實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范式,許多內容加以研究與改造,即可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法律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偉大事業,這項事業必將催生出許多科學的全新的革命理論,新的法理論邏輯地包含在其中。
因此,法律創新不是一種應景的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實現法律創新,首先要樹立牢固的創新意識,轉換人們的精神狀態,把法律創新視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可缺少的環節之一;其次要對法律創新進行理論上的系統研究,什么是法律創新?法律創新的條件、意義、內容、方式、機制有哪些?都須進行嚴密的探討,使法律創新自身形成一個較完善的理論體系,以利于指導法律創新的實踐。從而實現法律創新。
我國社會轉型進展之快,令世界驚嘆,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在不斷加劇,而在許多方面,我國還缺少解決這些問題的法律制度,這就為法律創新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法律創新是社會轉型或進步的標志,沒有法律創新,就決不能實現社會轉型和建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參考文獻:
[1]張放.關于法律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作用[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任維德.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法律控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5期.
[3]譚毅溪,趙維貞.略論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與法律發展[J].求實.2007.07期.
[4]李由.試論經濟發展中的法律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08期.
- 上一篇:稅務干部典型事跡材料
- 下一篇:婦聯主席先進典型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