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案例評述課程開設探究
時間:2022-11-21 08:41:24
導語:法學案例評述課程開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傳統案例教學方法在引導學生進行系統思維,真正形成以案例為中心進行教學法方面尚有許多不足。案例評述課程強調通過具有經驗的法學教師的引導,講授如何講法律運用于實踐當中。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為一個法律執業者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方式;并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和研判,將所學習的法律知識加以運用。因此,在強調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法律碩士課程體系中,開設法學案例評述課程具有急迫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評述;實踐;案例法學
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只有正確的掌握法律學習技巧,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涯中與時俱進,走在法律工作的最前沿。由于法學教育的特點,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強調法律理論教學,往往會造成理論過時及實踐脫節等教學問題。在我國法學領域很早就啟動了案例教學,一些學者也為此編撰了系統的案例教學資料。法學教學中的“案例反應速度”越來越快。然而,對于何謂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到底是理論教學抑或實踐教學,以及法學教育是否應以案例教學為主體等問題,即便在盛行案例教學的國家,也并非毫無爭議。不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即使在以綜合性大學為基礎的專業法學院。案例運用也仍處于初級階段案例主要被用來解釋或論證理論判斷?;蛘咦鳛槔碚摻虒W的輔助閱讀材料。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學尚未進入“以案例為中心”的案例式教學階段。充其量是處于“運用了案例的理論教學階段”。對于筆者一直講授的法律碩士教育而言,由于法律碩士主要是為培養復合型法律人才而開設的,如何使其教學特點凸顯實務性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但在這幾年法律碩士實踐課程的講授中,筆者認為案例教學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系統思維并沒有很大效果。因此,在課堂中,探索性開展了案例評述教學方法?,F根據教學體會和經驗對其相關問題闡述如下。
一、傳統案例教學法的不足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由教師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案例環境之中,鼓勵和指導學生利用自身所學所見,去發現和分析問題,從而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最終達到增長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目的①。案例教學在法學課堂中極為常見,但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存在很多問題。
(一)案例教學等同于用法條分析案件。往往在老師講過一些法規條文之后,找出適合于這個法條情景的案例給同學們分析。這種案例教學方法其實就等于通過實例來講解法條。其意義在于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法條的具體應用。但對案例之外的其他法學理論和各理論之間的相互聯系則認知不足,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把握,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縝密而嚴謹的法律邏輯思維,不利于系統掌握法律概念、原理和基本體系,從而造成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關要求嚴重脫節。
(二)傳統案例教學都沒有擺脫傳統學科體系的限制和束縛。比如,合同法的課程中只針對有關合同的案例進行講解,刑事訴訟法課程中只適用刑事辦案程序方面的案例,行政法課程只使用行政違法的案例。甚至在某一課程中的總則和分則部分、不同章節部分,也使用的是不同的案例。正如有學者所言,傳統上案例教學限于本學科問題,從學科劃分角度看是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它的弊端在于割裂了學生對實體法和程序法以及案件整體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是不利的。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學生往往對某個理論知識理解清楚了,而遇到綜合情況時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是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割裂了案例教學的綜合性和應用性。
(三)案例教學方法沒有真正實現學生主導。在傳統的案例教學中,教師通常的做法是講解案例內容,然后指出其該適用什么法條進行分析。學生參與的部分最多不過之找出該案例與哪一法條的適用有關。學生參與度較低。
二、案例評述課的起源
案例教學起源于英美法,大陸法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實例研習。英美法系國家,各大學法學院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為基本目標,從學生剛進校學習時就以具體的案例為學習內容,并通過對案例的學習分析逐步形成和加強法律意識,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完成學生的法律訓練。所以,英美法系國家在法學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學法。針對傳統案例教學法的不足,如何避免現有案例教學方法的困境,透過案例材料指導學生發展其實證思維能力和理論響應力,增強其理論發現能力,應是案例評述課程的主要目標。因此,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本質上與案例教學法相同,就是通過具有經驗的法學教師的引導,講授如何講法律運用于實踐當中。但不同于傳統案例教學方法的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為一個法律執業者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方式;并通過真實案例的分析和研判,將所學習的法律知識加以運用。筆者認為,我們的案例評述課程也應該借鑒英美的做法,從“小切口”入手,引導學生懂得“大道理”。不過,由于英美屬于判例法國家,如果結合我國法學體系和教學背景,開設案例評課程就顯得尤其重要。值得慶幸的是,最高院開展的裁判文書網上公開制度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際案例。在課程設計中,合理運用裁判文書網,引導學生搜集同類型案件,分析法官判決意見就具有了堅實的資源。
三、案例評述課程的優勢
為了避免案例評述課程淪為傳統的案例教學方法,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必須對案例評述課的特點有充分了解。一般認為,案例評述課程的優勢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與傳統案例教學相比,案例評述課強調在注重系統化的理論素質的培養基礎上,注重實踐性的應用能力的訓練。通過典型案例進行評述,目的不是局限于對該案例的分析與解決,而應重在通過了解和掌握分析解決案例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與事理,并進而能夠解決普遍的問題。這是探討新型案例教學方法的方向和目標。
2.課堂討論隨時隨地可能展開。由于案例評述課經常會提出各種問題,涉及到程序法和實體法的許多規定,而如何理解這些制度,以及這些制度究竟應如何運用都可能需要進行討論,由同學們積極發言,闡述觀點。因此,案例評述課一定是學生主導課堂,教師的角色主要在于引導和規范教學環境。
3.案例評述課突破了單一的學科設置。事實上,每一個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都可能涉及到不同學科的知識,案例評述課可以針對實際案例中的程序法、實體問題進行充分展開,不局限于單一學科,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案例遠遠比書本中的理論更復雜,從而通過案例評述課程更好培養系統思維。由此可見,案例評述課卻不同于案例教學方法,它作為一門獨立開設的課程,側重于教會學生一種研究方法,同時通過該研究方法對學生進行理論思維訓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案例評述課程內容的特殊性,因此對其教學要求也相對比較多。筆者認為,在實施案例評述課程中,需要具備的條件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計算機教室。由于案例評述需要對已有案例的訴訟請求、答辯意見進行分析,之后再分析法院判決。因此,完備的網絡教室是必須的。網絡教室需要為每一位同學配備可以上網的電腦,通過裁判文書網查到相關法律文書。
2.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能夠隨時展示同學們在案例評述課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討論過程中,需要同學們隨時展示觀點,并寫出來給大家討論,因此一個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是必須的。
3.更充分的時間。案例評述課的時間比簡單的案例教學課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旧希瑢σ粋€案例進行完整的分析,至少需要涉及當事人是否適格、訴答是否合理合法、判決書說理是否充分透徹等幾個方面。一個完整的案例評述至少需要兩次課時間。因此,在進行該課程時,需要老師合理規劃上課時間。
四、案例評述課的個案評述演示案例
案例評述課的的具體做法是教師將某一案例交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類似案例以及法官意見對本案進行評述。致力于深化學生法律思維,同時案例評述課可以避免使案例教學成為佐證理論判斷的工具。目前我們進行的案例評述課由于僅處于探索中,因此也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
第一步,選取案例。由于目前我國已經確立了比較完善的裁判文書上網制度,因此,選取案件的自愿相對豐富。不過,在選取案件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很多判決書說理部分過于簡單,與美國、德國等國家案例教學對判決書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而這些又非短期內能夠予以解決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如果能通過律師或法院所找到個案全過程材料,判決說理部分過于簡單的問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彌補。當然,其中若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就需要在課堂上加以注意。
第二步,分析程序法上的相關問題。一般是結合原案訴訟請求和答辯意見先進行分析,即由同學們根據所學知識對當事人的訴答進行分析。這部分分析的內容包括當事人是否適格,訴答是否合法合理。這部分的研討,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根據個案如何正確提出訴訟請求和答辯,進一步掌握訴訟請求概念的特點、表達和特點。同時,由于訴訟求的提出通常需要結合相關實體法進行,這樣,同學們在掌握的民事訴訟程序法中相關概念的同時,也通過個案更好掌握了相關實體法知識。例如,在分析一起因婚外情引起的離婚訴訟賠償案件中,由于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包含了對第三者提起損害配偶權的賠償。在分析該案訴訟請求時,首先要求同學們對原告提出的訴求進行分析,從程序法角度,分析其是否滿足了訴訟請求明確、具體的要求;當事人是否正當。同時從實體法角度,分析其訴求是否合乎法理。然后就有同學在討論中提出,原告在該案中對第三者提出侵害配偶權的損害賠償是不妥當的。因為根據婚姻法的的規定,離婚損害賠償的被告只能是配偶一方,而不能是婚姻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在此基礎上,逼著引導同學們討論了當事人和正當當事人的概念和區別;繼而去分析了《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關于離婚損害賠償的先關規定。如此,通過這個具體案例,同學們感覺到所學收獲非常大,對相關概念和制度的理解非常深入了。
第三步,分析法院裁判文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要挑選通過兩級法院審判的案件進行評析。在許多法院裁判文書中,存在說理不充分的情況,具體體現在“本院認為”部分的論述不夠細致,心證形成過程的公開不夠全面徹底。在對所選取得裁判文書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細致講解了自由心證的概念、心證公開的具體內容,司法裁判文書改革的相關措施和實踐意義。然后讓同學們情景帶入,分析如果自己作為當事人,對法院的裁判文書說理有何異議,并當即把這些異議的理由闡述出來。
第四步,是教師點評總結階段。案例評述結束后,教師應進行點評和總結。這實質上是對法學知識的系統化整理工作,保證法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在點評總結時,教師應將案例中涉及的法學概念和原理與分析案例相結合,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掌握法學理論,幫助學生找到分析案例的切入點和關鍵問題之所在,熟練運用法學理論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的疑問耐心地講中的觀點、理由、分析、結論以及表達技巧等進行綜合的評價和指導。
第五步,完成案例評述課的總結。案例評述。案例評述課程的結課方式應該是是教師將某一案例交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所學所分析和討論的全部內容書寫案例評述。其內容應包含對訴答的分析、對類似案例以及法官意見的分析、對本案法院判決進行評述。通過案例評述的行文結構,一般包括:引文、案件事實、類似案件判決比較、法官意見、法理分析以及結論。在相關案件判決比較部分,學生需要案件判決結果差異背后的原因加以研究和考量。在法官意見部分,學生要了解法官對于案件的分析思路、法官之間的焦點分歧以及法官運用案例的過程。在法理分析方面,學生要通過對法律價值或法律原則方面的闡述,深化法律思維。
[注釋]
①張紅梅.案例分析法在保險教學中的應用.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5.
②楊海濤.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改革探析.欽州學院學報,2014(1).
③王澤鑒.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法學,2013(4).
④柴訊.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黑龍江高等教育,2015(12).
作者:相慶梅 李坤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
- 上一篇:林業育苗技術和管理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天然氣工程設計質量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