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經濟法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23 03:49:13

導語:本科高校經濟法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科高校經濟法教學論文

【摘要】混合式教學法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結合、將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結合的新型教學理論。筆者通過對課程網絡資源的整合、“微課”的運用以及“模擬公司”、“模擬法庭”的開展將混合式教學法運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實踐。在實踐基礎上,對于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如何進一步應用的問題,筆者從“微信公眾號”在教學中的運用和如何科學制定課程實踐環節的標準化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經濟法;模擬法庭;微課;微信

一、混合式教學理念的提出與發展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生成、發展、獲取與應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著變化,許多新的學習方式與教育理念應運而生,E-learning這個名詞由美國學者JayCross于1998年最先提出,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西方學者在對E-Learning的不斷完善和改進中提出了混合式學習(Blendinglearning)的概念。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一種學習方式。我國長期以來傾向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比較容易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方面,培養出來的學生比較缺乏批判思維和創造力。創作精神、創新能力與合作精神被認為是21世紀人才應當具備的最重要因素。西方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存在“重學輕教”傾向,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牢固??梢?,單純的“以學生為中心”或“以教師為中心”都有其弊端,課堂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是要排斥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而是要突出教師在課堂組織上的主導性。因此,將中國傳統的“重教輕學”與西方片面建構主義理論所導致的“重學輕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套基于“主客觀統一”認識論和“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科學建構主義理論體系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旌鲜浇虒W不是信息技術與課程的簡單整合,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營造一種理想教學環境,以實現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變革,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二、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的實踐與經驗總結

應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主要面向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涵蓋公司法、合同法、勞動法等實務性很強的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了多媒體和案例教學法,但主要的方式還是老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課,師生互動比較欠缺。因此,為提高教學質量,筆者作為一名從事了十幾年經濟法課程教學工作的專業老師,于2016年開始混合式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教學嘗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經驗。1.在教學理念上完成從“我教了什么”到“學生學會了什么”的轉變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按照教學計劃講授每堂課的知識點,教師會在乎我今天教了什么,有沒有完成課程的計劃進度,所以在課堂上容易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混合式教學的課堂首要目標是學生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要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就要通過充分的課堂討論和學生發言包括練習等方式體現出來。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在每次上課前,教師通過網絡將討論內容發給學生;上課開始后,學生按小組對制定內容(通常是案例分析)在組長的負責下進行討論,然后選出代表總結發言;最后是教師評議。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課堂主導作用,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2.開展“模擬公司”、“模擬法庭”的課堂實踐在講授《公司法》的主要理論內容后,要求學生通過網絡和實踐調研的方式,到真實的公司了解公司治理制度,在課堂上開展“模擬公司”的實踐。將學生分組,一般7-9人為一組,要求學生“自主創業”,擬定公司名稱、公司章程和股權轉讓協議等。這種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公司實務操作能力。模擬法庭是法學類課程實踐環節的常用形式。在開展“模擬法庭”時,教師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選擇適合的案例,通常選擇經管類學生較為熟悉的公司企業、合同類的典型案例;第二,給學生充分的庭前準備。因為是非法學專業,學生應提前熟悉訴訟流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法庭旁聽或者播放庭審視頻,也可以布置學生事先自行查找資料及學習;第三,做到全員參與,角色互換。一個學期可以開設2次模擬法庭,第一次擔任審判員的同學,在第二次模擬法庭中可以擔任原(被)告或訴訟人,總之,要求每一個學生要參與到案件的審理中,體驗不同的角色定位;第四,教師的全程指導和總結評析非常重要。有條件的話,可以聘請法官或律師到現場指導;第五,每次模擬法庭,要求學生寫作相應的訴訟文書,最后每個小組裝訂成“模擬卷宗”。3.微課的適當運用微課的特征是“短小精悍”,即時間短、內容精煉,主要圍繞小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開,滿足了個性化學習的教育需求。經濟法課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識點,比如公司的法律特征、合同的類型、勞動合同的解除等內容可以通過制作成微課的方式,供學生課前或課后觀看。線上的微課學習在教學中只是處于輔助的地位,經濟法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還是應該以面對面的授課為主。4.課件與案例數據庫等資源的建設與共享通過畢博系統的建設,可以實現課程資料的線上與線下共享。教師可以先將自己的資源諸如:課程信息、教師信息、教學進度、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習題等上傳到后臺資源庫,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課程平臺進行學習和交流。經濟法課程的特點在于案例教學的設計,案例的選擇、問題的提出與解答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

三、對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如何進一步應用的反思

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的實踐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和教師的課堂互動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何進一步有效推進混合式教學在經濟法課程中的實質推進,筆者有以下兩點反思,期待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探求出更完善的方案。第一,微信公眾號在混合式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在移動學習的需求下,微信作為一種專注移動終端功能的軟件,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應用創新空間。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調查中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中國大學生每日使用互聯網時長超過2小時。大學生在上網期間用來查找學習資料和學習專業知識的不足10%。通過微信公眾號,使用者可以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通過標題加圖片的推送,可以讓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消息的主要內容,每次推送的知識點閱讀時間3分鐘左右。微信公眾號的合理運用可以增加學生在上網期間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比較符合當下大家都習慣于“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背景。當然,對微信公眾號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問題,目前褒貶不一。眼下,為了克服學生的“手機依賴癥”,老師往往視手機為課堂教學的“敵人”,因此,手機作為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本身不是問題,但如何合理利用手機資源確實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論證的問題。第二,課程評價體系的標準化問題。混合式教學更加重視過程評價,重視學生的實踐表現,教師可以通過期末考試給學生以總結性評價;教師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借助相關技術,可以根據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形成性評價;另外,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完成作業、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進行自我評價。對于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標準比較難以量化,通常會帶有教師很強的主觀性。在高校管理越來越要求指標體系標準化的今天,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評價體系設計也是一個難題。

參考文獻:

[1]齊振國,汪瓊.E-Learning給我國高校教師帶來的挑戰[J].電化教育研究,2009(7):21.

[2]何克抗.從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與行政學院學報,2005(9):47.

[3]王一帆.互動與參與.經管類本科專業經濟法課程中的混合式教學[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272.

[4]人民網.2015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調查報告.[EB/OL].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2017-8.

[5]杜世純,傅澤田.混合式學習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6(10):54.

作者:陳瑤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