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監管法制分析
時間:2022-09-09 03:42:20
導語: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監管法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安全問題關系著國家主權、利益,同時也關系著國家安全,生態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西部地區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重要自然區域,也是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區域,尤其是野生動物保護問題事關西部生態安全,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關鍵詞】西部地區;生態安全;法治化;野生動物保護
西部地區不僅地域遼闊,而且自然地理環境復雜,生態系統豐富多樣,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重要自然區域,也是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區域。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行,西部的生態安全問題已經不容忽視,尤其是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受到經濟粗放增長的壓力,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博弈之間日益激烈,盡管西部地區已經采取了多種措施保護生態安全,但環境安全問題仍然令人擔憂,其中尤為凸顯的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引發全社會的關注,成為桎梏西部生態安全的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如何加快西部地區生態安全法治化進程,如何監管野生動物非法交易,保障生態安全,這些都是我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問題
生態安全問題既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也是一個與國家利益、主權及其安全密切關聯的國家安全問題。美國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將環境視為其國家利益組成部分,認為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美國繁榮。關于環境與國家安全關系問題,美、英、德等西方國家和歐盟、北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開始予以高度關注和積極探討,經過研究討論產生了一批代表性研究報告,如《國際背景下的環境與安全》《環境、短缺和暴力》《環境與安全》《通過合作防范危機》。這些都表明了環境資源對于國家戰略的重要程度。現就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一)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生態脆弱西部草場退化嚴重,西部地區人均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總量都在全國排名靠前,但由于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常常會引發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造成當今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生態脆弱的實際問題。(二)水資源缺乏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據《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30.6%的“差”和“較差”區域集中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土地資源廣闊,但環境地域性差異大,西北地區水資源缺乏,人均年水資源量為1781立方米,低于全國平均值。西部西南地區雖然水資源豐富但開發難度大。《2014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西部地區年降水量平均501mm,是中部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的二分之一。西部地區水資源缺乏導致西部地區生態退化,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動搖了中東部發展的資源基礎。(三)落后的經濟制約著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西部地區,無論西南的貴州、廣西、四川,還是西北的甘肅、青海、西藏,這6個省(自治區)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生存的壓力造成資源的低效利用,毀林造田、圍湖墾田都有發生,后果就是造成當今資源枯竭,環境問題嚴重的局面。以Q省為例,林地邊居住的居民本著靠山吃山的意識,把附近的林地視為私有財產,隨意砍伐森林,解決吃、穿、住、行的需求,據統計Q省每年砍挖林、草、植被充當燃料的數量,等于砍掉了近百萬畝的灌木林[1]。現在盡管有些地方的居民還保留砍樹枝充當燃料的習慣,但經過各級政府的積極努力,當地居民正在逐漸改變這樣的生活習慣。因此,落后的經濟制約著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二、西部地區野生動物資源分布特點和保護現狀
(一)野生動物資源分布特點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水平分布極不均勻,大多數分布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例如:云南是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2]。西南山區具有野生植物種類龐雜多樣性的特點,為野生動物的生存、棲息和繁衍、進化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條件,但又因為這里野生植物目前分布在深山、峭壁、山地高海拔等難以到達的極端生境,導致一部分野生動物因食物匱乏導致種群衰退或消亡。(二)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由于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天然林面積逐漸減少,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的壓力使得野生動物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英語對于永別一詞的表述為“Asdeadasdodo”(像渡渡一樣死去),該表達來源于一種已經滅絕的鳥類———渡渡鳥,它是隨著外來物種的擴張而消亡,渡渡鳥的滅絕開啟了現代物種滅亡的大門,該事件影響巨大。“據統計,在世界受危動物中,我國受危的鳥類有128種,占我國鳥類的14.6%,受危的爬行類96種,占我國爬行類的24.6%,受危的兩棲類96種,占我國兩棲類的10.4%”[3],有些野生動物已經絕跡,我國現有300多種陸生脊椎動物正處于瀕危狀態,極度瀕危的脊椎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藏羚羊等。同時,伴隨著大量植物的滅絕,例如:野生蘭花遭到“涸澤而漁”式地過度采挖,短短的幾年使得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的許多地區變成了無蘭區。大量野生植物的減少乃至消失,對于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三)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風險對野生動物生存的影響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安全風險分為內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和外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1.內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最主要的風險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西部地區土質疏松、植被覆蓋少,水土流失嚴重,長期的植被覆蓋少和水土流失之間的惡性循環,使得西部的土地生產力嚴重衰退,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影響到野生動物生存、繁育。二是土地沙漠化。土地沙化是環境退化的標志,影響到當地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三是草原過載,牧草喪失了再生能力。草原、牧草過載不僅造成草原退化,還直接造成當地生態惡化,直接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2.外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外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一般是來源于區域之外的因素所產生的風險,如外來物種入侵,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或環境壓力,最大威脅是侵入的外來物種可能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外源式生態環境安全風險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西部地區生態安全防范法律機制構建———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例
針對西部地區生態安全防范,我們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例進行探討如何構建生態安全防范法律機制,目前我國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實行等級保護制度,我國在野生動物保護法治化進程中需要完善以下幾個方面:(一)提高政府生態安全防范意識,厘清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宗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自198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之后,201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又進行了修訂。明確了立法宗旨①,在立法宗旨表述中強調得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資源屬性和利用價值,并沒有將野生動物視為大自然的生命主體,缺少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在今年的引發的疫情肆虐的現實情形下,很多人都在反思人類的行為,野生動物是什么,僅僅是食物的來源?還是人類挑戰自然的一種試驗?隨意將野生動物作為果腹之物的后果是令人無法承受的,人類應當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在我們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時,立法宗旨中應積極突顯人與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理念,將立法目標放置在維護生態安全的高度。(二)強化生態安全法治化建設,規范野生動物交易監管引發的肺炎疫情帶來全社會危機的時候,我們也在反思與病毒來源有關的野生動物交易、食用問題。經過調查,野生動物交易監管存在很多真空地帶,帶來的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在對于野生動物交易的監管已不再是單純的生態資源保護問題,而已上升為公共安全問題。《野生動物保護法》目前著重監管獵捕、販賣、運輸、加工環節,例如:國家規定捕獵非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應取得核發的狩獵證,同時服從捕獵量的限額管理。但對于野生動物的交易和食用環節缺少監管和保護,例如:《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出售、利用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提供狩獵、進出口等合法來源證明和檢疫證明”,本條款難以杜絕那些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交易和食用行為。《野生動物保護法》還規定:“禁止生產、經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但對于非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的交易和食用卻毫無全面的禁止性規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與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協調之后針對引發的肺炎疫情,提出了如下對策:一是加強基層農(集)貿市場、餐飲單位甚至電商平臺等的監察,從源頭上打擊野生動物的違規交易,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涉及的政府部門包括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二是整治野生動物交易市場,查辦野生動物違規交易案件。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檢查經營場所,監測電商平臺,隔離飼養繁育場所。涉及的政府部門包括:林草部、農業農村部、森林公安部門。三是宣傳文明飲食,倡導消費者不食用野生動物。通過以上措施來規范野生動物交易監管。2020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三)明晰生態安全防范邊界,重新審訂野生動物名錄我們審閱《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從法條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中保護的野生動物都是有利于科學研究,有經濟利益的野生動物,綜合起來可以看出屬于只保護珍稀瀕危動物和“三有”動物。大部分野生動物并未在保護名錄中,《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名錄中很多普通的動物都沒有得到任何的法律保護,被隔離在權利之外。例如:野生鳥類、陸生和水生生物,還有病毒之王的蝙蝠等野生動物都沒有涵蓋在野生動物保護法范疇之內。針對于此,我們可以考慮,擴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新增加《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嚴懲食用野生動物》中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名錄,對于家畜家禽范疇的,明確范圍。針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立法宗旨中所指向的“三有”動物,單獨列明。最后確保《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的保護優先、規范利用、嚴格管理的原則具有可實施性。結語生態安全問題關系著國家主權、利益,同時也關系國家安全。生態安全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西部地區野生動物的物種多樣性顯示西部地區屬于重要自然區域,同時也是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區域,因此從法治化角度考慮如何保護西部地區野生動物,進而維護西部生態安全,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同時,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4]。
參考文獻
[1]張忠孝,劉峰貴,張海峰,等.青海省開發中的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的探討[C]//李佩成.中國西部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4:223.
[2]周瓊.近代以來西南邊疆地區新物種引進與生態管理研究[EB/OL].[2020-08-02]
[3]馬綱,張敏,王文文.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的瀕危因素分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1(5):39.
[4]徐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20(1):55.
作者:安靜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
- 上一篇:公共衛生應急法制體系建設探究
- 下一篇:電氣工程自動化信息技術及其節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