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與引導
時間:2022-03-31 10:48:19
導語:青年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與引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信息時代對愛國主義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深入分析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機制,引導好青年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并實現更好的網絡愛國主義效能。結合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基礎、傳播特點和傳播發展趨勢,以及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引導策略:加強網絡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走向理性化;增強網絡愛國主義道德教育,提高網民網絡道德素質;增強網民法治意識,完善網絡愛國主義的法制建設。
關鍵詞:網絡愛國主義;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引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網絡愛國主義成為愛國主義新的存在樣態,即信息時代的愛國主義是一種網絡愛國主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想要引導好網絡愛國主義,需要對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進行探析,更要對青年網絡愛國主義話語進行引導。
一、網絡愛國主義與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內涵
網絡愛國主義是在網絡信息時代,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社交互動,并以視覺符號為橋梁來表達有關愛國的思想、情感、行為和主張。把網絡愛國主義的主體限定為“青年”,這是由于青年群體在網絡愛國主義中參與度最高,也最能體現網絡愛國主義的時代性。同時,我們必須明確網絡愛國主義是在互聯網時代下愛國主義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樣態,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上二者應當保持一致性,要共同發揮好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作用。話語的本意是指“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包括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等要素”[1]。網絡話語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既包括了“話語”在傳統文本意義上的語言和文字,還包括了圖片、表情包、視頻、影像等新的視覺符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即“在網絡信息時代,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民在互聯網的社交互動中用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情感、行為和主張的視覺符號”。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既豐富了愛國主義的表達形式,又彰顯了網絡愛國主義中視覺文化的影響力。
二、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
(一)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基礎。1.思想基礎。指出:“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可見,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歷史悠久,并且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靈魂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的悠久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與生俱來的愛國主義情感,成為中國人民立足于網絡信息時代的精神根基。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愛國主義思想作為支撐,才會有無數中華兒女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網絡愛國主義的大軍,用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表達拳拳愛國之心,使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更具生命力。2.現實基礎。中國在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方面,一貫立場堅定。對中國和中國人民來說,有關領土主權等核心利益問題,都是不可觸碰的底線。基于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現實需要,當核心利益被觸犯時,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會促使中國人民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發聲,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成為重要的發聲方式。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網民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立場的堅定性影響。可見,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顯然與民眾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現實密不可分。3.技術基礎。互聯網技術為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媒體相比,手機、電腦等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媒體展現出了巨大的優勢———拓寬了網絡民眾的話語權。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直接、快捷又方便的話語表達途徑,很快就獲得了容易接受新事物、有極高表達欲望的青年網民的青睞。不論是互聯網技術普及的初期,還是互聯網應用不斷深入的現在,微博、微信、知乎、貼吧等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平臺,都成為網民們表達愛國主義話語的重要陣地,也成為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的中轉站。(二)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特點。1.互動性。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互動性。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愛國主義話語單向傳播的局限性,實現了網民與媒體、網民與網民之間的有效互動。愛國主義事件發生后,網民會在相關新聞報道下對該事件發表見解、觀點或評論,而該媒體也能在第一時間對網民的評論進行回復。同時,在論壇、博客、微博等平臺,網民可以在相關愛國主義話題下進行討論,還能對他人觀點進行評論、回復。這種互動性實現了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也使得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得到了有效傳播。2.多元性。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多元性。網絡信息時代,夾帶著不同價值觀、不同信仰的網民加入到網絡愛國主義的大軍。由于價值觀的不同,網民會對同一愛國主義事件呈現出多元的觀點與看法,導致話語也就具有了多元性。同時,網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包含多元文化的話語的沖擊。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多元性對人們的政治信仰、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的選擇形成了更大的挑戰,也容易造成民族價值觀的迷茫。3.直接性。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直接性。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也就有了直接性。當某個愛國主義事件爆發時,網民們能夠通過網上論壇、博客、微博、貼吧等渠道,在第一時間表達個人觀點,并被其他網民接收,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顯得毫無障礙。同時,這些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速度極快,由于網民們出現情感上的共鳴,也會出現即時傳播的現象。(三)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發展趨勢。1.傳播主體擴大化。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存在著傳播主體擴大化的發展趨勢。在網絡愛國主義誕生以前,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主體主要是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政黨、政府和社會團體或被迫、或自發地參與到網絡愛國主義的浪潮。因為他們擔負著教育大眾、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的職責,所以需要傳播堅定的愛國主義話語來搶先占領網絡愛國主義的陣地。此外,微博、B站、知乎、抖音等軟件的應用,使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網民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的主體。2.傳播媒體多樣化。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存在著傳播媒體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在互聯網普及的初期,網絡愛國主義主要是靠電腦設備實現。然而,目前9.4億的中國網民中,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就已達到了99.2%。可見,手機已經成為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的主要媒介。手機雖然占據了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媒體的大片江山,但是并非一枝獨秀,還有網絡電視、電腦與其共存。傳播媒體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給網民們提供了更多發表自己愛國主義觀點的媒介選擇。
三、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愛國主義缺乏正確理解,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有非理性傾向。網絡信息技術日趨智能化、普及化和便捷化的發展,為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民投入網絡愛國主義的浪潮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由于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具有互動性特征,網民們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各種網絡社交媒體表達自我的愛國主義觀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3]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民們正是被這種情感所驅使,在愛國主義事件中表現出了極高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但是由于他們對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缺乏深入的理解,導致他們無法有效辨別“真偽愛國主義”,而容易被“偽愛國主義”蒙騙。廣大網民們以悠久又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作為思想基礎,卻容易在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過程中放松警惕,而極易出現情緒感染的現象。“不轉不是中國人”“是中國人都進來看看”“寧愿華夏遍地墳,也要殺光日本人”等“偽愛國主義”在大肆傳播過程中歪曲了真正的愛國主義,并利用網民特別是青年群體易沖動、易被刺激的心理特征,使網民們陷入“偽愛國主義”的泥潭。此外,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一種非理性趨勢。這種非理性容易形成排外主義傾向,造成一種封閉主義思想。在愛國主義事件中,網民們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以及缺乏正確的國家、國情認知等因素,導致頻頻出現非常狹隘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片面化觀點,并大肆對與己相異的觀點展開猛烈的攻擊,大有“排除異己”的傾向,這樣特別容易形成一種民粹主義的狂潮。當然,這種非理性所導致的輿論顯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人心向背出現分離,自然就會存在破壞民族團結、危害國家凝聚力的隱患。這是需要我們務必提高警惕的。(二)網絡道德意識缺乏,網民道德素質有待提高。由于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過程中存在傳播主體擴大化的發展趨勢,這也就意味著不同學歷、不同素質、不同階層,甚至價值觀相異的網民類型會增多。加之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過程中存在話語的多元性特征,也會對網民們的價值觀樹立、道德選擇形成新的挑戰。導致在網絡愛國主義事件中,一些網民誤將通過網絡發表、轉發、點贊、分享等方式來散播貶低和侮辱他國的話語的行為,當作發泄自我情緒、表明自己的愛國主義立場和維護國家尊嚴的途徑,而完全漠視了網絡道德。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是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的現實基礎。一旦發生觸及國家利益的事件,網民們便會自發參與其中,并急切地表達自我觀點。由于網民們的道德素質參差不齊,非道德、不文明的話語也會雜糅其中。在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傳播過程中,如果網民道德意識薄弱、道德約束能力不足,還會引發低素質話語相互傳染的現象。比如,在中印邊境沖突、香港問題和臺灣問題等事件中,網民們會給和我國產生矛盾的國家、地區取侮辱性的綽號,或者辱罵該國人員。這些不道德、低素質的話語在大肆傳播過程中竟然還會在網民之間達成一種“共識”,甚至演變為“流行詞匯”。這種不道德話語有百害而無一利,不但顯示出我國網民道德水平的低下,而且不利于我國外交形象的樹立,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聲譽。網民們只顧享受無道德約束的快感,甚至會將怒火燃燒到自己的同胞身上。比如,他們自認為站在愛國主義的高地,將與自己觀點相左的同胞稱為“恨國狗”“賣國賊”和“走狗”,瘋狂進行人身攻擊,并在網絡上展開罵戰。這種行為如果繼續像病毒般蔓延,不但會破壞網絡文明和諧的環境,還會破壞同胞手足之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些錯誤的、低素質的和不道德的話語,會在傳播過程中加劇網絡環境污染,容易引發網絡道德滑坡,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世界中樹立。(三)網民法制意識不足,相關法制建設有待完善。基于互聯網自身的虛擬性、網絡監管機制不成熟、相關法律約束還不夠嚴格等因素,當受到某個突發國主義事件的刺激,法治意識淡薄的網民缺乏自律性時,就容易發表不負責的、偏激性的、煽動性的言論。這些話語存在僭越法律底線的風險,在其傳播過程中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在愛國主義事件中,一些網民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在網絡上運用夸大、蓄意抹黑、造謠等手段來博取網民們的關注度、擴大該事件的影響、標榜自己的愛國主義行為。這些話語就異化成違法犯罪行為,破壞社會和諧、危害國家安全,其產生的危害不容小覷。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傳播。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網絡上發表言論也要承擔責任。網民們在發表這些觸碰法律底線的話語時,不能忽略了自身承擔的法律義務和責任。由于網民、網絡媒體和網絡監管機構對于自身的權利和義務不明晰,各部門對觸犯法律界限的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打擊力度不足、懲罰力度較輕等因素,造成了網民對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當網民受到自身的沖動性驅使,在網絡上發表煽動性言論、散播虛假信息時,網絡監管機制由于不夠完善,往往難以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精準攔截,等這些話語被發現、制止時,可能已經產生了不可逆的后果和影響。
四、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引導策略
隨著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中存在的問題日漸凸顯。如何對網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好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走向理性化、道德化和法制化,迫切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解決。(一)加強網絡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走向理性化。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傳播中存在對愛國主義缺乏正確理解,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呈非理性狀態的問題。這使我們不得不關注網絡時代下,如何加強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青年參與到網絡愛國主義之前或者正在參與網絡愛國主義之時,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引導好青年對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表達,這樣才能營造良好的網絡愛國主義氛圍。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很多中小學甚至高校往往會陷入“喊口號”和“空洞化”的誤區,愛國主義教育往往脫離實際。首先,在愛國主義教材和相關資料上,應當與我國青少年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需求相符合。其次,還應當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完善教育方法,與時展的步伐相吻合。再次,還要抓住互聯網時代的特征,與時俱進,結合青年群體的思想動態,使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不斷豐富化。最后,可以利用網絡的特性對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進行宣傳與推廣,學會構筑能滿足青年需求的豐富多樣的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平臺。這樣能強化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網民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學會區分“真偽愛國主義”,使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更為理性化。以目前網民們對國內外熱點事件的高度關注為例,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利用網絡媒體的即時性與快捷性的特點,篩選那些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熱點事件來加以宣傳。可以把該熱點事件和話題以網絡鏈接的形式置頂于貼吧和微博等關注度極高、傳播力極強、影響力極廣的網絡媒體上,來獲取青年的關注,并在正確的規范下引導青年群體正確表達愛國情感與思想,從而規范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實現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走向理性化。同時,還要實時監測網民們的情緒起伏變化和傳播趨勢變化,并據此對他們進行正面引導,實現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和為網民們提供正確的表達方式兩不誤,形成一種良性的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二)增強網絡愛國主義道德教育,提高網民道德素質。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寬了網民的話語權,而一些網民在享受這個權利的同時卻忽略了對自我道德規范的約束,導致低素質、不道德的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網絡空間蔓延,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如何加強網民的網絡愛國主義道德教育。想要增強網絡愛國主義道德教育,就不得不抓住青年這個最具代表性的主體。目前我國大中小學都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如果把網絡道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則可以從源頭上給予融入網絡愛國主義大軍的網民們以正確的道德引導。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培育良好網絡道德的有利武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網民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讓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年群體將正確的道德理論內化為自我的行為準則,實現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更加文明。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過程中,網民們辱罵、貶低他人的不道德的低素質行為,充分暴露了網民們在網絡世界缺乏自制力。在這個聲音嘈雜的網絡世界,網民應該學會自我思考,增強價值判斷能力,提高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增強自制力,才不至于在網絡愛國主義的聲勢下迷失自我。辱罵、貶低他人的行為雖不構成犯罪,但網民們應該始終牢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對自己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即使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也應當保持高度的自制能力,維持自身的道德踐行。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我的網絡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網絡愛國主義道德修養,形成和諧文明的網絡愛國主義環境。(三)增強網民法治意識,完善網絡愛國主義的法制建設。法律規范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網絡愛國主義日趨盛行的當下,我們必須明確,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表達與傳播需要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這要求我們必須增強網民們的法律教育,培育網民們的法律意識,塑造網民們的法治思維。法律的尊嚴是不能踐踏的,即使是出于網民們的愛國主義思想也不行。我們應該讓網民意識到,一旦這些網絡愛國主義話語或者行為,觸犯了法律的威嚴,那依然要對其追究法律責任。對此,我們必須培育網民們的網絡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奠定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表達基礎。同時,還要增強他們的法律規范意識,讓網民內心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明晰自己行為的邊界。此外,我們還要對網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使法治意識內化為網民的日常行為守則。此外,網絡愛國主義的盛行還要求我們必須完善網絡愛國主義的法治建設。網絡愛國主義話語在法律范圍內的規范運行,需要加快網絡領域的立法來明晰網民、網絡媒體、網絡監管機構等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加快網絡領域立法的同時,還要實現網絡執法的規范化和常態化。如果一個法律法規被制定好之后,并未有效實施執行,那這個法律只能說是一個空殼。只有有關網絡的法律規范真正落實到執行上,才能對網絡愛國主義起約束作用,才能對網絡愛國主義話語起到良好的規范作用。因此,應當強化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發揮出法律法規的威懾作用,讓網民們形成敬畏之心。與此同時,還應當完善網絡監管機制,從技術上實現網絡監管技術靈敏化,從制度上實現網絡監管制度常態化。只有有效的網絡監管機制,才能實時把握網絡愛國主義話語的傳播動向,對于觸碰法律邊界的話語進行精準攔截,避免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9.
[2].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4-04-02.
[3]列寧.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7.
作者:陳利平 吳仁明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 上一篇:西周法律思想的內涵及現實啟示
- 下一篇:歐美學生數據隱私保護立法與實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