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學科模塊化教改方案
時間:2022-08-16 11:48:03
導語:國際法學科模塊化教改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國際法授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涉外型法治人才的培養要求,并且當前國際法學科中的實踐課程設置也存在很多問題。系統教學體系的建立是培養實踐能力的前提,法學人才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在國際法教學中的推廣與創新是培養涉外應用型法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國際法;模塊化;一帶一路
1“一帶一路”應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國際法學科須改變傳統授課方式
1.1“一帶一路”倡議對涉外應用型法治人才的需求
2013年,總書記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耙粠б宦贰钡慕ㄔO,極大地繁榮了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以及金融往來。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這些國家的語言、文化、社會制度、發展水平以及國內法律法規都不盡相同,并且“一帶一路”也與以往完備成熟的國際合作不同,其正處于建設過程中,尚未建立起全面完備的合作機制,與沿線國家的經濟交流合作需要國際法的保駕護航。當前,我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法律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并且善于維護國家利益的復合型涉外法治專業人才,這對我國當前的國際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國家對于涉外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培養一批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1]。2014年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建設通曉國際法律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涉外法治人才隊伍”[2]。2017年1月,《關于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意見》中就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做出頂層設計,凸顯了中央對于涉外法律服務業的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我國的涉外律師要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服務、為中國公民和企業“走出去”服務、為我國外交工作大局提供法律服務、為打擊跨國犯罪和追逃追贓工作提供法律服務[3]。此后,教育部明確“德法兼修”原則,將法治人才列入“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并會同其他部委部署涉外法律服務工作。
1.3國際法學科傳統理論授課方式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
過去幾十年,我國國際法的教學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材為主,側重對于教材知識的灌輸,但是教材的主要內容是有關于這一學科的學術理論成果,與具體的實踐存在一定的距離。自2016年以后,國際法學科采取通用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但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也出現了條約信息未更新、體系結構稍顯混亂等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4]。由此可見,國際法學科教材不僅抽象,而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國際法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即國際法是在不斷更新的,國家間的往來與合作會直接導致國際規則、國際條約的變化以及新的國際組織的建立,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國際法的時候必須與時俱進,緊緊把握時代脈絡。因此,在國際法的教學過程中僅僅針對課本抽象理論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抽象的國際法理論和法律法規無法回應當今國際社會快速變化的現實。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其他國家之間經貿往來的增加,采用我國傳統模式培養出來的國際法人才的弊端日漸顯露,他們大都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實踐能力普遍較弱,處理國際糾紛的能力明顯不足[4],這也是我國在處理國際糾紛時更加注重采取外交策略而并非是運用國際規則處理問題的原因之一?!爸乩碚摚p實踐”正是我國當前國際法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國際法教學應當將側重點放在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對國際商事仲裁、國際商法、國際投資法、ICSID等應用型內容進行更多的引導和訓練。改善國際法的教學模式、提升國際法的教學效果,是法學教育必須長期認真對待的一門課題。
2國際法學科實踐授課方式的運用及存在的問題
2.1國際法學科實踐授課方式的若干探索
近些年,不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法學界,都對國際法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不少高校法學院開始加強對學生在國際法方面實踐技能的培養,更加注重對于實踐性內容的引導和訓練,國際法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理論型”轉向“理論與應用并重型”。當前國際法學科的實踐性技能訓練課程主要有國際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庭辯論等,其中模擬法庭是當前國際法實踐性教學課堂最常采用的方式,除此之外,社會實踐與專業實習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
2.2國際法學科實踐授課方式存在的問題
2.2.1國際模擬法庭適配度低長期以來,模擬法庭一直是學校實踐環節的重點,在國際法學科的實踐教學中,大部分學校仍然采取模擬法庭的模式。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入手分析了開展國際模擬法庭教學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筆者在此不一一論述。筆者認為,國際模擬法庭與國際法教學的適配度較低。首先,國際法是一門重視實踐技能的學科,但是模擬法庭的課堂情況往往是一部分活躍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其他學生只能擔任觀眾的角色,往往得不到實踐機會。其次,國際法學科系統龐雜,內容眾多,對于一個剛接觸國際法的普通學生來說,在基礎知識沒有牢固掌握的情況下就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模擬法法庭,得不償失。最后,必須承認的是,很多學校并沒有達到開展國際模擬法庭教學的條件。一方面需要考慮學生的基礎,組織國際模擬法庭的難度較大,并且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基礎知識、語言能力、文獻查找以及閱讀能力作為鋪墊,因此,模擬法庭對于沒有相應基礎的學生來說反而是一個負擔;另一方面是師資的問題,很多國際法授課教師,其實并沒有參與國際訴訟糾紛的經歷,也沒有相應的外語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帶領學生完成國際模擬法庭課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國際模擬法庭與目前國內總體的國際法教學適配度較低,適用于在頭部院校開展,但并不適用于大部分普通院校及學生。2.2.2訓練學生參加“吉塞普”等比賽不利于普通學生系統掌握國際法學科知識當前國際法領域的辯論比賽眾多,例如“吉賽普”國際模擬法庭辯論比賽、WTO模擬法庭辯論賽、“貿仲杯”和VisMoot國際商事仲裁庭辯論賽等。其中“國際法模擬法庭辯論賽”(簡稱Jes-sup)更被譽為國際法學界的“奧林匹克競賽”。這類比賽的難度可想而知,比賽對參賽者的法律知識和英語表達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大量的文獻搜集、閱讀、整理工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求參賽學生具有流利的法律英語的語言能力以及案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型的比賽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很多參賽學生至少提前半年就要開始為比賽做準備,而大部分學生其實并不適合參與這種比賽,此類高難度競爭性賽事適合語言以及專業知識能力都較強的學生,而這類學生在各個學校中都屬于少部分。對于在本科三年級才開始進行國際法學習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該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國際法的基礎理論的學習以及掌握,課堂上的系統性學習基礎知識對于學生的幫助更大,而不應該執著于讓學生參加所謂的“高大上”的比賽。
3國際法學科模塊化教改設計促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模塊化教學主要是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塊課程的一種個別化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科知識的模塊化分解或組合的教學[6]。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更多需要的是既懂法律,又懂科技、經貿、金融和外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法學培養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的有效途徑。法學模塊化教學以專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構成教學模塊,在準確把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群體的專業能力需求以及主流發展趨勢,在本科教學規范的框架下厘清專業能力的構成,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模式。
3.1根據“一帶一路”人才需求設計國際法學科的模塊化教學課程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法學教育觀念的國際化,在對國際法專業課程進行體系化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以國際化的理念進行改革,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回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充分考慮國家的戰略要求以及市場就業需求,為國家培養符合“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國際法人才,將“一帶一路”的建設需求融入課程當中,更好地為沿線國家以及國際組織開展國際合作進行服務。在模塊化教學的內容上,應當側重于國際商法、國際投資法、商事仲裁以及ICSID等應用型內容的學習,增強學生對于實踐技能的掌握,促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滿足市場對于國際人才的需求,迅速投入工作中。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需要精通多種語言的國際法人才,在進行模塊化課程設計時可以開設有關東盟國家法律、中亞經貿法以及歐盟法的課程,并開展沿線國家小語種教學,促進“一帶一路”法律人才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培養,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3.2國際法學科模塊化教學方案的主要內容
國際法學科分為國際公法、國際私法以及國際經濟法三大分支,但是構建模塊化教學應該側重于實踐機會較多、面向“一帶一路”需求的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中的國際商法、國際投資法、商事仲裁等課程。具體設計時應該包括概述模塊、專題模塊和實務模塊三大模塊。概述模塊主要介紹各自課程的體系概念以及其他模塊涉及的抽象概念原則,闡釋規則的淵源和發展進程,為學生進入專題討論做鋪墊。具體而言,國際私法部分應該包括沖突規范、準據法、識別、反致與轉致、外國法的查明、公共秩序保留、法律規避等內容。國際投資法概述模塊部分包括外商投資法體系、立法模式,我國三資企業法及外商投資法演進進程等內容。國際商法概述模塊部分可簡略,增加學生主動學習內容,強化習題訓練,注重案例分析。專題模塊要將課程的主干章節凝練成若干主題,例如國際私法可以包括物權、債權、婚姻家庭、知識產權、信托的法律適用;國際商法可以分為國際合同制度、海商法專題、信用證等;國際投資法可以包括外商投資法市場準入、國內法管制、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等內容。項目實訓則以實務案例為主,因為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可以針對某一概述模塊的內容,掌握其原理,學會分析該部分的案例以及相關的實踐技能。以上三部分模塊的教學內容是相互交融、有機統一的。“概述模塊”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是對學生國際法律知識的傳授。“專業模塊”是對學生理解、分析、評價與適用國際法律知識能力的培養。而“實務模塊”的教學內容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于國際法的認識,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三個模塊相互融合,實現了對于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培養。
3.3國際法學科模塊化教改中應注意的問題
3.3.1雙語教學問題在國際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增加對于英語的運用,因為絕大多數的國際規則、條約、慣例以及國際法庭判決采取的都是英文形式,使用英語來學習相關知識,在英語語境下解釋條文和規則的內涵,有助于學生對于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當然,這也要求任課老師須掌握法律英語,且具備運用英語進行授課的能力。在國際法的教學中,運用英語來講授關鍵內容和重要部分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但是不能將重點放在對于英語的使用上,否則就會將國際法課堂變成法律英語的翻譯課程。課堂的重點應當始終放在對于國際法規則與內容的學習上,學生法律英語和商務英語能力的提升應當在專業英語課程中進行。3.3.2“一帶一路”小語種法律人才的培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使用的語言多達十幾種,各地高校的法學院可以根據學校的教學資源地域優勢開展相對應的小語種課程,而不必全部都開展法律英語課程。目前國內頭部院校已經在做這樣的嘗試,例如武漢大學“德語+法學”的培養模式、中國人民的大學“法學+小語種”的培養模式、中國政法大學“法學+西班牙語”課程。筆者認為,我國西南地區高校依據地域優勢可以開展東盟國家小語種的教學,而東北地區的高校可以采取“俄語+法學”的培養模式。同時,各大高校也需要大力引進相關語種的語言教師,以及熟悉專業語言區法律法規的專業教師。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2011-12-23).
[2]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8).
[3]司法部,外交部,商務部,國務院法制辦.關于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意見[EB/OL].(2017-01-09).
[4]任虎.中國國際法學教材體系的重構[J].教育教學論壇,2021(4):153-156.
[5]李英,于迪.論我國國際法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4(30):87-88.
[6]李峻,陳鶴鳴,方萍.模塊化人才培養:理論內涵、模式構建與風險防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35-137.
作者:余瑩 張子怡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 上一篇:農村小學德育活動開展策略
- 下一篇:農村互聯網金融與農村電商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