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基礎教學事例分析應用
時間:2022-04-22 09:51:00
導語:經濟法基礎教學事例分析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基礎》是一門法理性復雜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對于廣大中職生來講,學好并非易事。運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學,不僅可以貼近學生,走進學生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識,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
一、根據內容選擇案例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根據授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典型性經的濟法案例。所謂典型性,是指該案例不僅能在授課中詮釋經濟法律規范的實質內涵,而且要把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完全浸漬在經濟法律規范之中。所謂選擇,是指所選案例要適合授課對象,即以學生為主體對象,具有啟發性,生動形象,并且較為通俗易懂地消化在學習之中。教師能否正確選擇案例,是教學是否成功的基礎。選擇案例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對象,現實性要強,要有代表性。例如,在講授企業法律制度中的個人獨資企業法時,大部分中職學生對企業認識甚微,更不用說了解個人獨資企業的法律制度。為此,筆者選擇了當前中職畢業生就業渠道多樣化、國家政策扶持化、選擇創業廣泛化作為案例的切入口,以學校一名畢業學生創辦一家電腦維修店為例,在創辦電腦維修店過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作為案例題材,進行授課。這樣選擇現身說法的做法,使案例更具有吸引力,拉近了他們生活與案例之間的距離,大家很快被引入其中。
二、聯系實際認識問題
在學習中聯系實際、認識問題,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找出經濟法律規范與案例之間相關聯的對應點。這些對應點,就是學習環節中所要認識的問題;對問題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發現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發生的事與我國的法律規范并非相符合,而中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不知怎樣從案例和法律規范兩者之間找出其相關聯的對應點,不能一下子抓住關鍵問題所在。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點化學生對書本理論和案例進行加深認識,分條細化、逐一對應,從而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提煉問題。例如,在講授商標法中,從學生們衣著穿戴中的商標入手,一點一步地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結合我國商標法規定,把發現存在的問題一一對應羅列,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較輕松地掌握商標的定義、分類、作用、注冊商標、商標專用權、商標使用管理等相關法律知識。
三、邏輯推理分析問題
通過學習發現問題、認識問題,接下來就需要運用邏輯推理分析問題。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讓學生成為分析辯理的主角。在分析問題中,教師要以案例和相關法律規范為主題,不可偏離跑題。要聆聽各方的主張和觀點,使學生在分析問題中充分解剖、闡述自己的觀點,讓他們的邏輯思維空間得以充分展現,防止主觀片面性。例如,在講授合同法對合同履行規則的解析中,就我國目前汽油供應緊張,價格不斷上漲,供應方和銷售方在合同期限內如何執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以及如何履行合同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又如,在合同約定的交付期限內,如果國家對汽油價格調整時,雙方怎樣計價;供應方逾期交付汽油,遇價格上漲時怎樣計價,價格下降時又怎樣計價等,這些合同價格履行規則問題,都要進行邏輯推理分析。設定甲同學為供應方,乙同學為銷售方,雙方進行激烈辯論,通過辯論分析,從而認識正確履行合同和違約履行合同兩種不同做法,得出兩種不同的結論。
四、總結判斷解決問題
經濟法律規范的最終落腳點是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發揮法律應有的職能。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之后,就要運用法律手段規范案例中的經濟行為。教師應及時根據授課內容進行總結,對問題進行梳理,讓學生從法官的角度去審視整個案例過程,并結合運用法律規范對案件進行判斷,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有根有據地使問題得以解決。例如,在學習產品質量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中,學生們都可以作為消費者,從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出發,列舉在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中自身權益受到的不法侵害。例如購買了假冒名牌商標的衣服,購買了質量不合格的手機,電信不合理多收費,購買水果缺斤少兩等。然后,針對提出的這些問題,許多學生根據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規定,提出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理由。通過維權,使同學們清醒認識到解決問題一定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正確處理糾紛。
- 上一篇:談論循環經濟法
- 下一篇:政府干預視野下經濟法功能定位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