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理念在茶企的價值
時間:2022-05-13 11:36:37
導語:經濟法理念在茶企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深度詮釋的今天,茶葉企業需要立足時代優勢,深化國內外市場發展,加強行業內企業經營經驗交流,構建市場化、時代化的全新管理機制。在法治中國建設進程中,完善的法律機制,為企業的有序發展,以及市場環境的良好營造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充足的動力。本文擬從經濟法理念的具體內涵分析入手,結合當前茶葉企業的經營訴求認知,通過探究經濟法理念在茶葉企業的應有價值范疇,從而分析茶葉企業經營過程中融入經濟法理念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經濟法理念;茶葉企業;應有價值范疇;融入策略
在茶葉產業全面革新的時代進程中,優化企業茶產品內容、打造精品質的服務體系是其轉型發展的核心,乃至新的經營價值導向,通過對大眾消費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健康消費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在當前茶葉企業經營創新時,要將時代新訴求理念融入企業發展之中,通過完善經營模式、提升經營能力,有效助力企業的經營發展。
1經濟法理念的具體內涵分析
在我國現行法學體系中,關于經濟法的價值與應用,始終是一項存在廣泛爭議的問題。想要讓經濟法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得以立足,并且在整個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的保障價值,就需要注重以法律的價值為前提,搭建法律良好運行的基礎框架。隨著當前法律體系日益完善,如今整個社會更依賴于經濟法的具體指導與保障,所以,各類企業不僅要注重探究經濟法的應用價值,更要融入自身實際和時代環境,發揮經濟法應有的理論價值與應用意義。經濟法與企業轉型、經營之間,本質上是一種高度契合、深度結合的關系,尤其是在企業保護與經濟法的價值關系契合之中,具體表現為經濟法對弱小企業的綜合保護。經濟法作為現代法律體系的重要內容,其中所包含的法律規則、各項條文,都是現代企業經營的重要內容。隨著當前電商經濟不斷發展,如今多數茶葉企業面正在經歷發展轉型的時代機遇與重要挑戰,經濟法作為維護企業經營發展的規范與法律準則,不僅為企業生存提供了重要機遇,同時也為茶葉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護。經濟法是為了維護經濟市場的穩定有序發展而制定的法律,企業要用該法律保護自身的利益,也要遵守該法律的要求,不觸犯經濟法。
2當前茶葉企業的經營訴求認知
客觀地看,現階段茶葉產業經營理念與方式實現了跨越發展,無論是涌現出來的優秀企業,如大益茶業、八馬茶葉等,還是貿易額與以往相比,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從背后根源看,除了經濟發展的的大環境外,也與消費者全新的消費理念與關注點之間有著重要關聯。當然,日益成熟的電商模式和物流體系,也為當前茶葉企業的創新經營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機遇。作為當前大眾生活的重要內容,飲茶習慣中所詮釋的綠色生態與人文內涵,有效滿足了現階段大眾的健康消費理念,同時茶葉經濟也是現階段我國綠色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不僅如此,隨著目前大眾生活消費習慣日益注重生態與科學,如今茶葉的綠色養生價值被人們所推崇,各類茶葉產品就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新寵”。同時,在互聯網電商平臺助力下,人們的購買活動也更加豐富,通過電商平臺的精美生動展示,人們的茶葉消費需求得到了有效釋放。所以,無論是大眾的要求,還是時代提供的良好動機,茶葉企業都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之中。我國有豐富多樣的茶葉資源,但是,茶葉產業大而不強,甚至在國際茶葉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日益縮小,一些新興茶葉國,比如尼日利亞、斯里蘭卡等,反而在世界茶葉市場上占有重要份額。因此,我國整個茶葉產業的經營問題,逐漸凸顯,想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有效發展和突破,就必須整合產業力量,優化管理體系,為我國茶葉企業發展尋找到合理的突圍方向。實際上,當前茶葉企業經濟轉型,也是該行業整體創新求表達一種積極嘗試和有效探索,尤其是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管理體系的全面性升級,無一例外地展示和表達了當前社會發展的態勢與時代需要。對于茶葉企業而言,如何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企業體系轉變,這不僅是一種企業規模上的突變,更是從理念到模式上的全面創新。作為一種現代管理方式,多數茶葉企業仍然需要從發展的本質上,進行轉變和不斷調整。目前企業轉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良好的管理策略,將在有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基礎上,為現代企業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并且盡可能的提供發展上的支持與新動力。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都無可避免地存在經營上的風險,通過對當前大眾的消費訴求和心態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應用新技術、創新經營思維是目前所有企業發展進程中都必須充分積極詮釋的重要內容。通過法律制度的應用效果,結合企業積極實踐,最終有效助力自身轉型發展。在先進技術作用下,現代茶葉企業經濟轉型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尤其是茶葉企業在推進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與管理經驗進程中,實現了模式的深度交流與經驗上的交流。
3經濟法理念在茶葉企業的應有價值范疇
通過有效利用經濟法,從而有效降低茶葉企業轉型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風險,有效預防企業經濟轉型中所存在的各種糾紛和問題。事實上,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夠當前互聯網經濟條件下,以最大能力保證茶葉企業既有各項權利,同時也能夠為經濟轉型提供框架內的合理指引。當然,經濟法作為一種規范性法律,合理應用該法律,實際上也能夠為茶葉企業的經濟轉型提供許多全新的保障。在傳統的茶葉企業經營時,融資始終是其經營發展的重要難題與困境,由于其自身規模較小,加上自身缺乏強有力的擔保條件,所以很多金融機構不愿為茶葉企業提供貸款支持。但是,在經濟法日益完善背景下,通過針對新的金融產品形態出臺相關法律文件與條款,為茶葉企業營造相對靈活與自由的融資環境。茶葉企業經濟轉型生動、客觀的反映了我國茶葉產業的綠色、生態特征,是我國大眾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整個茶葉產業發展的關鍵主體。茶葉產品所包含的健康綠色生活模式,恰恰是目前美化大眾生活的發展愿望。茶葉企業以深化產業經營、優化現代企業管理實踐為發展宗旨,始終以高水準的企業定位和文化內涵為轉型標準,對我國茶葉產業經營發展產生了實質性影響,當然在電商模式和信息技術影響下,如今茶葉企業的生產工藝日益成熟,企業發展的綜合性經營優勢,也日益明顯。決定和影響現代茶葉企業經營管理的因素極為多樣,即使出現各種問題、隱患,現代化的管理機制和策略,乃至完善的法律保障機制,都將助力茶葉企發展。完善的經濟法體系,能夠幫助茶葉企業進行良性經營,并且引導茶葉企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同時結合現代經濟法的內容,其中也為茶葉企業的各項流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作為維護我國市場經濟有序、穩定發展的重要法律,良好的經濟法律體系,有效助力了茶葉企業的現代經營與良性發展。
4茶葉企業經營過程中融入經濟法理念的實施策略
飲茶是一種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大眾對健康生活方面的積極探索,將為茶葉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茶葉企業作為現代茶葉產業的經營主體,詮釋了一種內涵性的管理體系,將有效服務現代茶葉企業的科學經營。在茶葉企業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的今天,只有充分、合理理解整個經濟法的具體理念與價值范疇,并且明確經濟法的價值本質與應用原則,充分研究經濟法體系的價值內容,并且在對經濟法理念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構建科學、系統、完善的經濟法應用體系,有效助力茶葉企業的轉型發展。當然,結合我國茶葉產業的發展實際來說,茶葉企業大多集中分布在茶葉產地,所以,應該注重合理發揮產地政府的專業力量,通過司法、檢察和法制等多種力量的集中參與,進而讓茶葉企業能夠省去轉型進程中的“后顧之憂”。當然,對于相關高校來說,要結合自身人才優勢,注重研判茶葉企業在經濟轉型時,可能出現的經濟問題及障礙,有針對地為茶葉企業提供合理化建議。所以,在當前茶葉企業經濟轉型時,想要充分有效的利用經濟法,就不能只發揮茶葉企業自身的單一力量,要注重整合全社會資源,綜合全社會的發展力量,構建全員融入、全面涉及、全新要素的綜合體系。通過發揮經濟法的保障作用,真正助力當前茶葉企業的經濟轉型。在經濟法的制定與應用過程中,公平、正義和維護經濟秩序是其主要出發點,因此,對茶葉企業進行全方位保護,實際上,也是經濟法價值的直觀解釋。客觀地看,企業轉型發展過程中所共用的社會資源相對有限,良好的市場秩序維護,也是對經濟法對企業利益的有效保護。當然,茶葉企業想要有效利用經濟法的各項條款,就不能忽略對經濟法的研究。比如,在茶葉企業商標與品牌注冊時,既要有注冊品牌的品牌建設意識,也要有不侵權、不造假的知識產權思維。同時,也對茶葉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營訴求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法律權益的規則與約束。這些內容是當前茶葉企業轉型發展的基礎、前提,更是助力茶葉企業有序轉型的核心內容。
5結語
在大眾飲茶理念日益成熟的今天,茶葉企業迎來了新的機遇。當然,經濟法的價值原則也充分體現了該法律的應用理念與價值思維,在經濟法立法與執行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人本和經濟效益的準則及規范,這是所有市場主體在參與經營發展時都必須遵循的內容。因此,通過深度研究、理解經濟法的價值范疇,并且對當前茶葉企業所處的時代環境進行合理認知,從而引導各個茶葉企業能夠以更精準的視角來認識茶葉企業的經營原則,發揮經濟法在指導自身經濟活動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姚明敏;孫曉普.經濟法的理念及其價值范疇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5,(12):143-144.
[2]戴艷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經濟法理念的調整與重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02):102-103.
[3]劉娟.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法理念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6,(07):129-130.
[4]陳乃新;季任天.論實現新發展理念的經濟法改革———以加強勞動力權的保護為視角[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32-133.
[5]馬隴平.可持續發展———試論經濟法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創新.[J].法制博覽,2018,(02):115-116.
作者:崔迪 單位:中國計量大學
- 上一篇:論經濟法與經濟法學的轉變
- 下一篇:補充責任在民法理論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