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財產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9 11:09:00

導語:知識財產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知識財產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有句經典的名言:“專利是澆在智慧火花上的利益之油”引申這句話,我們完全可以說:“知識產權是澆在智慧火花上的利益之油”

關鍵詞:知識財產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是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動創造的成果和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經驗、知識而依法享有的權利。知識產權制度卻發源于歐洲。專利法最先問世,英國1623年的《壟斷法規》是近代專利保護制度的起點。繼英國之后,美國于1790年,法國先后于1803年和1809年頒布了兩個《備案商標保護法令》,其中1809年頒布的法令把商標權與其他有形財產同等看待,被認為是最早的商標保護的單行成文法規,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著作權法當推英國于1709年頒布的《安娜法》。

知識產權制度已經產生了幾百年,在我國的產生時間學界有還不同認識,有“二十年說”,和“百年左右說”。“二十年說”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認為現代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于20年前。“百年左右說”是從1882年清光緒皇帝批準我國第一件“專利”和第一套專利“法規”算起的,我國第一部專利法的雛形為清光緒皇帝頒布的《振興工藝給獎章程》,清政府的第一部商標法是英國人于1904年起草的,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我國第一部著作權法《大清著作權律》。學術界對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產生時間的爭論對我們普通民眾和企業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事實上盡管知識產權制度在清末就頒布了條文比較完善的法律,其后的國民政府也制訂并實施了知識產權制度。但是因為時局的動蕩、政權的更迭,這項對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真正產生影響的知識產權制度,是在20來年前逐漸才建立起來,而對我國普通民眾和普通企業甚至是各地的基層地方政府而言,知識產權制度在他們的意識中卻還沒有真正建立。

當知識成為財產

知識產權是由“知識的(intellectual)”與“財產(property)”兩個詞組合構成。當知識成為了財產,也就意味著擁有知識與擁有房子、汽車、土地相同,意味著知識的價值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音樂劇《劇院魅影》和《貓》的作者韋伯是版權受益者的典型例子。僅《劇院魅影》至少有三個劇團在英國、美國常年演出,另有一個劇團在全世界巡演。僅在美國一場演出的版稅就足以使韋伯成為百萬富翁。《哈利?波特》小說作者羅琳幾年之內變成富翁,也是由于版稅的收入。當這個標志著法學理論取得重大進步的概念出現時,知識已經開始成為國家和企業實力的最重要的象征。擁有知識多的一方就有可能占據市場的優勢地位,而少的一方則會千方百計地改變弱勢,知識競爭的出現也就會導致利益的沖突。為了保證競爭有序,就需要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一旦知識財產得到保護,就會大大提高知識的價值,激勵知識競爭和技術創新。

創造性智力勞動應予以保護,否則就是犯法,在西方發達國家可說是深入人心的觀念。當我國政府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時,我們聽到更多的是抱怨,認為政府是在屈從外國的壓力,認為我們的保護過了頭。就此有專家撰文指出在科技領域退回去吃大鍋飯,只會使我們永遠缺少能與外國企業競爭的核心技術。在文化領域退回去吃大鍋飯,只會使我們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少。這種結果并不符合公眾的利益。而靠吃作者及吃消費者自肥的侵權者,雖然號召人們回到過去的大鍋飯時代,但他們自己肯定不會加入吃大鍋飯的行列,卻依舊扛著“代表公眾”的旗,走著侵權致富的路。

當知識產權成為一種商業手段

2004年8月底,發生在德國的一起中國產品在德國被銷毀案,是“歐盟關于海關打擊涉嫌侵權產品及其措施的法令”生效后的第一起嚴重損害中國產品國際聲譽的知識產權案件。

中國馳名商標“海信”在德國遭到博世—西門子公司搶注。東林電子是一家知名節能燈具制造商,一直使用的中英文“螢火蟲(Firefly)”商標,被西門子旗下公司歐司朗搶注當我們的著名企業正豪言國際化時,卻發現自己的產品無法進入國際市場,他們的商標已經被搶注。當我們DVD制造業為占到世界分額%而喜悅時,突然有人找上門來收錢,說我們侵犯了他們的專利,結果我們的企業卻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將你的商標注而不用,微小的注冊費用,卻可以將你阻止在這個市場之外,輕而易舉地排斥了你這個競爭對手。先讓你使用他們的專利技術,等你長大了,再來收拾你,這種“放水養魚”的策略,正大肆將我國的企業辛苦積累的利潤收為其囊中……

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一種商業手段,被很多發達國家的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嫻熟地使用在商業競爭中,他們早已經把知識產權發展戰略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其中。“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的數量過少,僅有2000多家,僅占萬分之三,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擁有自己商標的企業僅占40%。很多企業處在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甚至靠仿造過日子。”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曾經在一次重要會議上這樣講述。

我國有的專家學者還耿耿于懷:抱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太高”,指責我國對國外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比國外還高,搞“超世界水平保護”;還有許多人在經常提到美國20世紀40年代、日本20世紀6、70年代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相似,而當時它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則比我們現在低得多。20世紀70年代之前,國際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基本沒有開始。我們如果在今天堅持按照我們認為合理的水平保護知識產權、而不愿考慮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以及相應國際條約的要求,在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中看,其唯一的結果只可能是我們在競爭中被自我淘汰出局。

當知識產權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一度輸給日本,并陷入了經濟蕭條。而真正打破這一局面的正是知識產權政策,進入80年代,由于實施了重視知識產權的政策,美國順利地擺脫了經濟困境。

2002年日本政府在知識產權戰略會議上發表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將“知識產權立國”列為國家戰略。同年11月27日,日本國會通過了政府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為“知識產權立國”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成立知識產權戰略總部,由全體內閣成員和10名在知識產權方面有專長的成員組成。首相小泉純一郎任部長,副部長由內閣官房長官、負責科學技術的大臣、文部科學大臣、經濟產業大臣擔任。知識產權戰略總部下設的知識產權戰略推進秘書處,由副部長級的干部擔任政府審議會秘書處秘書長這在日本還是首次。有專長的成員包括三菱電機等大公司的總裁,著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專家學者,以及律師等。知識產權戰略總部規格如此之高,充分說明日本對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視。隨著知識產權法的實施,日本在大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處理侵犯知識產權糾紛、取締海外侵犯日本知識產權現象和高新技術研究成果的保護等各個方面將會加大管理力度。

2002年,英國貿工部、專利局與大學聯盟等共同出版了知識產權管理手冊,以期讓更多的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產品。政府官員表示,英國擁有世界級的科學家,若能將好的點子轉換成更多商機與工作機會,將有助于強化英國整體競爭力。有效的知識產權管理將有助于充分利用研發成果并產生擴散效應,進而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當我們的國家還在激烈討論如何“移植”知識產權理念時,發達國家早已在我們國家急需要得到的知識打上了所有權的印記。我們必須懂得尊重知識產權的重要意義,并努力學習、引進新的技術和知識,必須面對發達國家保護知識產權的鐵壁銅墻。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必須盡快建立自己國家的知識產權戰略。

我們該做什么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張平教授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我們在知識

產權保護方面惟一沒有與國際接軌的,就是企業意識不接軌,這是我們最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很多善意侵權我們就制止了,惡意侵權我們也能抵制住。

而政府應該更多的培訓、指導和扶持我們的企業。”而正是由于大部分中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過于稚嫩的處理方式,以及政府相關統計數字的缺乏,才導致中國企業落入國外知識產權“陷阱”。

在資本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時,知識產權是企業立足之本,也是我們立國之本。我們不僅要尊重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我們更要把知識產權作為企業和國家發展的方略。然而我們卻連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都沒有,怎么能奢談知識產權方略?怎么去應對國外知識產權的壁壘?現在我們最為迫切的是學習知識產權知識,提高知識產權意識。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知識產權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