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自由權利論文

時間:2022-08-27 10:58:00

導語:公民自由權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民自由權利論文

有人曾經感言:“夏天是女人的季節”,當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也許在你的眼前會浮現出許多花枝招展的少女和風韻猶在的少婦們豐姿綽約纏綿在人潮匆匆的都市里,也正是她們組成了城市生活的獨特的風景。在她們身后,有人投以羨慕,有人給予鄙夷、有人報以嘲笑、有人憤然辱罵,也有手里搖著蒲扇在街上悠閑走的老人像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一樣發出了嘆息“一代不如一代了”,但是現在又有人給她們施以驅逐了。據2004年7月14日《北京青年報》報道,7月12日上午10時左右,在廣州市人民法院第十一法庭上,一名身著吊帶裙的旁聽者受到了審判長的嚴厲指責:“穿吊帶裙的那位,請把衣服穿上。如果你沒有別的衣服,就請你離開法庭!”,然后這名女子被法官“請出”法庭。

這一下子又使我想起“黃碟”案中的夫婦一臉的迷茫與委屈,被立法禁討無助的徘徊在城市邊緣,要“為自己的食欲找點早餐”的乞丐們[1],報道中的這名女子的遭遇與他們有驚人的相似,也就是他們的自由被無情的剝奪了,只不過剝奪的方式與主體不同而已。在“黃碟”案中是公安機關把這一對夫婦私生活的自由給剝奪了,公安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我們姑且把它定位成行政機關干涉公民自由。被禁討的乞丐們是被地方立法機關剝奪了在城市某些區域行乞的自由。現在我們要討論的這名穿“吊帶裙”的女子衣著穿戴的自由是被法院法官戕殺的,嗚呼!現在司法權力也不甘寂寞,終于走上前場對公民的自由權利開始指手畫腳了。我想起當年的尼采抱著一頭被驅趕的老馬痛哭流涕的說:“我的受苦受難的兄弟呀!”,悲憤油然而生,這些都可以是我兄弟姐妹的共和國的公民,為什么幾乎相同的遭遇在他們身上重復的發生,似乎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一點什么?我忽然沉重的感到也許有一天我會重復這些曾經故事,也許有一天我正在和我的戀人在綠草茵茵的公園纏綿悱惻的時候,被便衣警察帶走說我搞而科以罰款,也許有一天我淪為乞丐但是我只能在人煙稀少的城市邊緣討一口飯吃。但是,也有令我“欣慰”的是這也許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命運,誰都有可能遭遇相同的命運!今天發生在他的頭上,明天這樣的故事就有可能由你和我來主演了。現在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拿出紙和筆,以一個“憤青”的姿態,給我們的官員們作一些“普法”宣傳,然知我的聲音會淹沒在人聲鼎沸的歌舞升平里,但還要拿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為中國的法治進步鼓與呼。

一、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界限哪里去了?

道德入律從法律產生那一天就開始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儒家文化為主體的,那時候的法律的理念是“治人”,統治者們窮其一切辦法尋找如何使老百姓如溫順的羔羊一樣順從自己的統治,他們建立衙門、監獄、軍隊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人民稍有反抗與不滿就利用統治機器殘酷的鎮壓,以至于人頭紛紛落地,熱血汩汩奔流。其鎮壓慘烈程度是罄竹難書。但是人民起義仍然如火如荼,秦始皇利用自己文治武功統一六國,所以在詩歌史上留下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樣霸氣的詩篇,但是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年他苦心經營的帝國就在他死后不久就在項羽的焚燒阿房宮的火光中灰飛湮滅了。然后是大漢王朝的建立,劉邦及其后世比較聰明,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并獲得良好的效果。后來有個叫董仲舒的人給皇帝獻言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從此以后法律的儒家化開始了,儒家提出的一整套的倫理道德得以成為法律,從而使老百姓感到自己身上多了一道剛硬的枷鎖,統治者們也似乎嘗到了甜頭,他們可以以你違背倫理道德而用法律制裁你,你沒有話可講,因為你既違背了道德又違背了法律,這叫“天理不容”。另外,通過道德約束要比行為強制有效的多,也管用。所以歷代的統治者們都提倡“三綱五?!倍继岢叭?、義、禮、智、信”。因為這些口號比刀劍的威逼更有力量。所以道德與法律就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成為統治者們“治民”的有力工具。

近代以降,法律與道德開始分道揚鑣,立法者與法學理論家們開始注意到社會上哪些問題通過法律來解決,哪些問題通過道德來調節。開始用辨證的眼光看世界了,不唯法律論,也不唯道德論。但是并不是說法律與道德是井水不犯河水沒有任何的瓜葛了,有一些最基本的道德(通常是人安身立命之本)進入法律比如民法里面的誠實信用原則,家庭婚姻法里面的贍養父母的規定等。但是對一些比較高的道德要求,則法律不做要求,比如見死不救,道德輿論可以把見死不救之人批判得一塌糊涂,但是法律對他的行為冷冰冰的不做任何評價。我們再回到“吊帶裙”案例上,法官可能是因為該女子穿著輕佻,不符合法庭威嚴的氣氛,所以才做出把她趕出法庭的決定,按照常人的理解法官的行為也無可厚非,或許許多人還要拍手稱快呢!但是在法律人的眼里,這是不折不扣的侵犯公民自由權利的行為。眾所周知現在的法律沒有哪一條規定了人們穿著必須具備了什么形式,法律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的,所以法律十分明智的回避這個問題,把它留給道德來解決。道德看似是無形的,但是有時候會迸發出比法律更大的力量,比如一個人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赤身裸體,法律不會制裁他,但是他身邊的人恐怕會做出某些行為對他表示不滿、鄙夷、費解、或者嘲笑吧。人們會記住他并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這對于一個正常人也算是精神打擊吧!在現代社會法律對違反道德和非理性的行為已經做袖手旁觀的姿態,但是這些行為的做出也一定要付出代價。我們這位廣州的法官可能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以一個常人的心態對一些行為做出了道德上的評價,但是現實是他是一名法官,他的每一句話(在法庭上)都要與法有據,而不能超越法律管自己職權之外的任何事情,因為,要知道調整人行為除了法律之外還有別的工具,唯法律論,用法律懲罰道德層面的行為,不但是違法,不符合法治精神,而且還會帶來惡劣的后果,這等于在一個大壩上開一個小口,口子雖小,但終究有一天會變成滔滔的洪水去淹沒公民的自由與權利。

二、法律未禁止之外是什么?

相信每一位學習法律的同仁都能回答這個問題。這也是個涉及法律的核心問題和法律理念問題。我認為法律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的幸福,但是人要幸福就必須要有自由,保護公民追求自由和享用自由權利是法律的一個直接目的?,F代法律應該成為人民自由的圣經,其實,人對于自由的看重重于生命,所以有“不自由,毋寧死”豪邁之語。在西方有這樣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小孩逮了一只幼鳥,然后裝在籠子里,等到第二天老鳥發現幼鳥在籠子里,就銜來食物喂它,這名小孩非常高興,他以為以后不用自己操心,幼鳥可以茁壯成長,可是第三天他發現幼鳥死了,他終于明白了老鳥看幼鳥失去自由,所以用毒藥把小鳥毒死。讀罷這樣的故事確實是一種震撼,這是“不自由,毋寧死”最好寫照。在法律的內部存在大量的自由與權利,在法律的規定之外照樣蘊藏著豐富的自由,只要你行使這些自由的時候不妨礙別人的自由,你就是自由的。但是你的這些自由是極其脆弱的,很容易受到來自國家機關的干涉,以一個人之力對抗強大的政權,無異于以卵擊石。所以法律又有一種理念,國家機關不能行使法律授權以外的權利。按說這樣可以萬無一失了,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不容樂觀,聯想以前的“黃碟”案,看看現在的“吊帶裙”風波,我們的國家機關仍然肆無忌憚的侵犯公民自由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穿不穿衣服,穿什么衣服,如

何穿衣服的自由,這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最基本自由,衣著的多元化也昭示著社會變遷的多元化,這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是就這些我們的人民法官居然以道德法官姿態把這名穿吊帶裙的女子趕出法庭,這實在是我們法治社會的悲哀。當他威嚴發出命令時,他忘記了這些法律的精神與理念或者說不屑執行這些法律精神與理念。這是十分危險的舉動。當國家機關可以在沒有法律依據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侵犯公民自由權利的時候,我們的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理想統統的被埋葬了。連法律未禁止的公民的自由都不能保護,談任何的法治理想都是奢望。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侵犯公民自由權利不是行政機關,不是立法機關,而是國家的審判機關。這更是讓人尋味了。

三、法院的權力是什么?

法院的權力是首先是審判權,所以法官是一種審判權,與行政權力有實質性的差異,其權力特征是一種判斷思維,在古今中外,司法都被稱作判斷權,中國歷來官方和民間對法官有推事、判官稱謂。審判權力還有另外的一個特征就是被動性,行政權力追求的是效益,依法主動的干預社會生活,而司法權力是依“不告不理”為原則的,不去主動干預社會生活或者公民權利的行使,所以說,在西方的法治觀念中法官是孤獨的,法官必須孤獨,不去涉獵社會紛爭,只有那樣才能公正的行使判斷的權力,否則的話,法律的天平必定失衡。法官的職責是行使判斷權力和維持良好的法庭秩序,保證案件的順利審理。在有人妄圖在法庭搗亂、破壞法庭秩序法官可以制止,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予以懲戒,但是法律并沒有賦予法官對別人的衣著進行指手畫腳的權力,顯然法官的行為與其職權相違背的,他可以在走下法庭后也像街頭的老太太那樣發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嘆息,但是當他坐在威嚴的法庭行使國家審判權的時候,做出了與他的身份不協調的指責。也許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代表國家做出這樣的舉動,也許他也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會帶來多大的社會影響,但是他作為共和國的法官侵犯一個公民法律并沒有禁止的自由,也許這件事情在這個法官的眼里無足輕重,但是從這件事情里面折射出的一種傾向,一種肆意侵犯公民權利的傾向,確實令所有的人感到不安,因為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此種命運。

四、有阻止故事重演的方案嗎?

面對強大國家機關,公民的自由權利(不管是法律規定或者未規定的)被侵犯的時候,作為單個個體是沒有能力對抗機關的,他們在此種情況下只能默默的流淚,俗話說:“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這確實是一個小民的悲哀,更是法治的悲哀。所以我們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公權利以各種理由侵犯公民的自由權利,國家機關侵犯公民權利主要通過國家工作人員來實施的,所以讓其工作人員承擔責任是比較好的監督辦法,誰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侵犯公民的權利,誰就要受到懲罰。再有就是讓法治民主自由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國家工作人員理解法治理念與精神,讓普通公民明白自己的權利,從而勇敢拿起法律之盾對抗侵犯之矛。

五、結束語

廣州這名法官義正言辭的把穿吊帶裙的女子趕出法庭,事件雖小,但是可以以小見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今天看來還有提起的必要,我們要把公民自由神圣不可侵犯深入每個人腦髓,讓這種正義的觀念廣播天下,借用丹寧勛爵的話:正義要實現,即使天塌下來。雖然中國的法治道路是多么的崎嶇,公民自由權利是多么的脆弱。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法治與公民自由權利保護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是千年不變的規律。

參考文獻:

注釋:[1]富人和乞丐在早晨走路時相遇,乞丐問,你干什么去?富人說,“我在為我的早餐找點食欲?!备蝗藛柾瑯拥膯栴},乞丐說:“我在為我的食欲找點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