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制度創新的思路與策略

時間:2022-10-19 05:03:00

導語:假日制度創新的思路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假日制度創新的思路與策略

我國假日制度的產生

隨著我國固定假日的增加,人們的休閑時間大大增多,而工作節奏也大大加快,即工作時間更忙,休息時間更多。人們在已經解決了基本的吃穿住,有了向更高消費水平邁進的經濟實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示范效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家庭結構的簡單和社會保障的健全,使人們不必用過多的積蓄保障未來;緊張的都市生活使得人們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放松一下的愉快。假日是供人們休閑的,當“休閑”具有積極主動的意味時,旅游遠足、親朋聚會、娛樂健身等等也就占住了休閑的極大比重,使得假日與“經濟”相連結,從實質上具有了擴大需求來拉動經濟的意味。因此,人們的消費不僅向節日集中,也向假日和休息時間集中。

我國現行的休假方式

我國現行假日制度自從實行周五工作制,每周都有雙休日,再加上“大春節”、“大五一節”、“大國慶節”三個“黃金周”,目前一年當中,假日已達114天。這就是說,我們有1/3的時間都在休假。除去政策性的假日,節日就更多,清明節、端午節、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等不一而足,幾乎月月有節。節假日誘發了旅游、休閑、購物、娛樂的消費高潮,并帶動了諸如交通、通信、銀行等相關行業的消費。因此說,假日市場推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

我國假日制度催生假日經濟

假日經濟在國外有成熟的經驗。它是指政府、企業和居民通過對公眾假期的利用、協調、引導、服務與消費等,影響或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活動,其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國,假日經濟還需要一個認知、適當調控到充分利用的過程。2004年的多次降息、開征利息稅和增發工資等措施,都表明了政府有意識的推動假日經濟。

假日市場實際上包括了法定的休假日和不休假的各式各樣的節日共同引起的消費。“假日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其內涵和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以廣東為例。經歷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省人均GDP達到2361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9元;珠江三角洲地區和其他地區的多數城鎮居民已經從小康步入富裕小康的水平,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率也已經很高,這使部分人的消費結構開始轉型升級,從吃、穿、用類轉向基于此上的更高如休閑娛樂、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消費上。

有資料表明,在國外,節假日商品和服務的日均消費額是平時的3-5倍。歐美國家每年有多達100多個節假日,除了傳統的“五一”、元旦外,還有很多宗教性節假日,如復活節、圣誕節等。他們真正休假的時間不一定就比我們多,但每個休假時間安排更靈活。更為重要的是,幾乎每個節假日的營銷策劃都很到位,濃厚的節日氣氛很好地剌激了消費。如德國的啤酒節是久負盛名的傳統節假日,在每年九、十月間為期兩周的節日里,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無數啤酒愛好者給當地市場帶來了豐厚的收入。我國的假日不少,節日也不少,但操作節日市場的技術還較差,這個市場還遠未做大。

人的需求表現為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程。低層次的需求解決以后,人們肯定要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當人們貨幣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追求閑暇、自由等精神享受。這是一個趨勢,世界各國都如此。我國現在正經歷的“假日經濟”現象,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經歷過了。上述趨勢在一個國家何時出現,取決于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程度及與之相關的觀念變革。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為上述趨勢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我國假日制度的特點

集中消費

假日消費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銷的同時,非節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場普遍反映,節假日生意確實好,但節假日一過,平時的生意比以往更為清淡,平均下來與沒有長假生意差不了多少。集中消費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費破壞了市場的均衡,使得市場暴冷暴熱,尤其是交通、旅游、娛樂、飯店的容納量不像商品那樣可以儲存,沒有“蓄水池”可以調節,難以適應集中消費的狀況。

淡旺季分明

“五一”、“十一”的七天長假放出很多新氣象。“假日經濟”煥發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費產生的經濟效益令人矚目,但是存在許多不足。“五一”節前夕,許多旅行團由于定不上車票和旅館不得不辦退團手續;包括北京在內的旅游城市交通擁擠,車輛堵塞,人潮如海,掃了不少游人的興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頤和園公園為了保護文物不得不關閉了一些景點。看起來,“假日經濟”人氣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煩。

其實,用經濟學的一些基本原理來反思一下“假日經濟”,許多問題就一目了然了。

經濟學的第一重要原理是供求均衡原理,即對經濟中的任何商品的供給和需求要大致平衡,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如果供大于求,商品就會賣不出去,結果是商品降價,經濟蕭條;如果供小于求,需要商品的人會買不到商品,結果是商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當然,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會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供求最終會恢復均衡。供大于求之后,價格下降,人們會減少生產那些賣不出去的商品,導致供求均衡;供小于求之后,價格上升,人們會多生產那些被需求的商品,供求也會最終恢復均衡。但是,這需要時間,在沒有調整過來的時候,不少消費者和生產者要受損害。供求均衡原理對任何商品都不例外,解釋假日經濟也很有力。因為放長假,我國驟然間了產生對交通、道路、旅館、旅游景點、垃圾處理能力、甚至廁所等設備的大量需求,而這些產品又不是短時間內一下可以生產出來的,自然就會出現種種不盡人意之處。

從“五一”、“十一”長假暴露的一系列問題看,交通擁擠、餐飲臟亂、住宿不配套、價格不合理、服務質量差,政府對公眾如何度假和“假日經濟”階段到來的政策準備不足,信息指導遲滯,部門之間欠缺協調;商家心理準備也不充分,與節假日相關的商品和服務與需求脫節,硬軟件之間、地區之間和行業之間均不能密切銜接,錯失不少商機;消費者則從眾的消費行為明顯,集中在旅游、購物、餐飲與娛樂等活動,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為“賣方市場”創造條件而令消費者自己處于被動地位。

我國假日制度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我國要發展“休閑產業”,應該促進消費,拉動內需,解決失業,盤活經濟,繁榮市場。從過去幾年“假日經濟”的火爆中,可以看出我國消費者傳統的休閑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外出度假的熱情也蓬勃高漲。另一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反映了相關部門與產業缺乏足夠的思想和物質準備,更缺乏發展戰略的思考。

有關部門缺乏足夠的思想和物質準備

思想觀念陳舊,對時代特點有模糊認識。休閑觀念庸俗化,以為休閑只是看電視、串親訪友、吃喝玩樂、購物,很難將休閑同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方式聯系起來,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閑可以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人的素養的提高。因此,不論是生產,還是服務,都沒有新思路和新創造。反映在政府部門,則是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缺乏政策的扶植,缺乏戰略思考和長遠規劃。學術界對此問題反應遲鈍,國外的休閑學已有一百余年的研究歷史,而在我國卻極少有人問津,理論落后于時代。缺乏思想認識,必然物質準備不足。大多數人以為休閑只能去旅游,特別是幾億人都安排在假日出游,不僅使人無法達到欣賞和體驗的目的,而且會使剛剛激發出的旅游熱情消沉下去,不利于休閑產業的形成。應該認識到休閑產業是一個相互配套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部門,諸如:飯店、餐飲、接待、公安、醫療、交通、商業、旅游、通信、文化藝術等,各部門必須同步發展,削弱了任何一方,休閑經濟都難快步疾行。

社會條件支持系統尚未形成

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不配套就是制約假日經濟的一個瓶頸。僅就旅游來講,節假日龐大的出游人數使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基礎更加不堪重負。各大火車站雖不同程度地加開了臨時旅客列車,但仍出現了旅客滯留的現象。許多旅行社因無法保證旅客車票,只得散團,讓旅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交通問題在節假日更加突出。許多公路大堵車,游客用比平時多一倍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有些地區的出租車司機更是漫天要價;旅游景點的住宿問題更為嚴重。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嚴重制約著假日經濟的發展。假日經濟若想持久的“火”下去,必須突破這些瓶頸,而這又非一日之功,同時加大服務設施建設又面臨旅游淡季閑置的危險,“旺季太旺、淡季太淡”,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甚至會浪費原本就十分稀缺的資源。服務質量不高是假日經濟難以擺脫的困境。服務質量除了服務態度以外,還包括服務本身給消費者帶來的方便程度、滿意程度、舒適程度、安全感、信任感以及通過服務使消費者獲得知識。在目前現有的條件下,假日經濟很難保證服務質量。各大商場人頭攢動,出去旅游吃、住、行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更談不上方便、舒適了。假日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休閑,若讓人們感到是在花錢買罪受,花錢冤枉,假日經濟就難以為繼,更談不上發展了。就旅游來講,最根本的關聯因素是文化,發展旅游業的思路是使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渾然一體,相輔相成。但目前,我國的旅游業僅僅停留在數量的擴張上,停留在簡單的粗放式經營上,不注重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不重視旅游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是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的。

此外,從以往“五一”、“十一”假日消費情況看,還有幾個值得反思的問題:一是媒體對假日經濟的宣傳有很強的炒作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引導,過于強調假日經濟消費的一面;二是不能把旅游業的發展寄托在每年的三次長假上。

我國假日制度創新思路

政府部門的改進

政府要是想充分發揮“假日效應”,應做好部門之間的協調,交通、金融、治安、邊境口岸等通力配合,并相應放寬居民的出境旅游審批限制。政府出面組織的活動可盡量安排在公眾假日,如政策咨詢、文化教育、體育比賽等,并以財政資助的方式,免費開放公園和文化場館,以疏導分流人潮。

企業針對游客需求的創新

從單一性的旅游經濟產品擴展出去。假日經濟不等于旅游經濟,但在實際運作中,許多人則篤信兩者相等而不假思索地采取行為對策。旅游城市與非旅游城市,旅游景點與非旅游地域,在假日中的經濟活動安排是大不相同的。實際上,假日由于它具有的休閑時間總量增長,對于休閑空間的要求大為增強,任何可以促進休閑活動的供給都將產生相應的市場。

從旅游經濟單一的地域魅力擴展到綜合魅力。時下旅游經濟的產品魅力是一種地域型魅力,即旅游景點的唯一壟斷性魅力。福建的武夷山只有一座,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只有一處,人們到那里旅游,常常是由于“沒有去過”而去,“去過了”的人則大多不再有多么大的興致,這預示著我國的長假日制度執行時間越久,如此旅游的供給越沒有消費者。這雖然只是一種旅游經濟的危機推理,卻是真實可靠的。

如何將單一的地域魅力轉化為綜合魅力,如增加或開掘更多的人文、歷史、民俗等等的供給,處處留人,事事留人,以深度化旅游的內涵吸引“來過了”的人再來。沒有“回頭客”的旅游經濟是不持久的,而只有具備綜合魅力的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追求現代生活與回歸傳統結合。現代生活是以個體休閑為主要特點的,而傳統文化內容對假日要求則更多地強調親朋好友“團聚”性的安排選擇;個體休閑要求更大空間的個性化假日經濟產品供給,“團聚”傳統則有著對于空間移動方面從速度到安全舒適的大量需求,以及對于“團聚類”產品市場社會化的購買熱情。應當說,從個體休閑到團聚類產品的供應,我國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間供我們擴展,特別是對于團聚性的產品供應,社會供應還是很不足夠的。

從現有的幾個長假看,假期中不是含有傳統的節日,就是含有可以傳統經辦的一些事項(如婚禮等),它們會造就大量團聚性的活動安排。目前我們許多傳統性的假日團聚,還是在“戶內”進行的,并沒有從市場購買,或者說,并不容易從市場購買得到,或雖可購得卻非常地不合算。這既不能帶來社會經濟價值的統計量增加,還由于戶內“自給自足”方式的非專業化處理,成本較高而不能夠造就社會價值特別是效益的真實增加,并且會降低假日休閑的水平,因為人們大量時間耗費在戶內“生產”上了。充分地考慮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的力量來安排假日經濟的各種供給,贏得的就將是更加廣闊的假日經濟的發展前景。

從長假向長短假結合考慮擴展。長假是熱點,以周末為主的短假則關注不夠,目前假日經濟大多沒有周末假日的含義。這當然是一種短視。既然是休閑,假日不論其長短,都會有休閑性的需求,也就都有經濟價值的意義。毫無疑問,由于長短期假日提供的時間長短差別很大,長短假日是不可按照同等原則進行經濟性安排的。對于短期假日而言,重要的是需要考慮假日經濟產品供應方成本的細致核算來取得經濟效益。

筆者曾撰文“周末商店關門如何”,從歐洲商店周末并不足日營業得到啟示,提供了周末假日經濟的一種思路,意在周末時商家可以集中于周五晚上延長營業時間或周六上午營業,形成消費者集中購物時間,集中購買量,達到商家節約成本,取得更多效益;同時,也促進消費者有更多周末休閑時間,實現他類休閑活動的開展,進而促進整個周末假日經濟的繁榮。一般而言,周末假日經濟所實現的價值量,如果安排得當,一年之內將大大超過幾個長假所實現的價值量。

公休假日的調整思路

尊重傳統:公休假時間安排與我國傳統節日和人們的傳統出行習慣相結合。

順應規律:順應我國擴大內需的客觀需求,順應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順應生產工作和教育的內在規律。

滿足需求:假期的設定基本滿足人們外出旅游、探親訪友、業余學習和兼職等各種不同需求。

兼顧各業:建立全國各行各業基本統一適用的公休日和休假制度,保證公民基本平等的休息權利,增強執法的嚴肅性。

大不變,小調整:對現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時間不做大的增減,只對公休日和休假的頻次及節奏做必要的調整。

月集中,年均衡:將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傳統節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節奏、每月大節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對于放假期間驟然增加的旅游消費的需求,有關部門和企業的供給準備充分了嗎?如果不充分,應該從哪些方面改進?對個人來說,假日期間一定要一窩蜂地向少數幾個名勝景點跑嗎?能不能去一些不那么擁擠的地方?能不能創造一些更多樣化的更休閑性的度假方式?

除了上文所述的相關問題外,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也應跟上旅游業發展的腳步,快速發展。只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國“假日經濟”才能真正健康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