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憲法意識與普法途徑研究

時間:2022-05-24 03:29:07

導語:大學生憲法意識與普法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憲法意識與普法途徑研究

摘要: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大學生未來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憲法意識的強弱,將直接影響我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因此了解大學生憲法意識現(xiàn)狀,總結大學生憲法意識存在問題并分析產生原因,進而探索有效的普法途徑,加強對大學生憲法意識的培養(yǎng),是提高全體公民憲法意識的重要舉措,對我國法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憲法意識;大學生;普法途徑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已進入新時代,對全民法律意識培養(yǎng)也提出了新要求,而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核心,提高法律意識首先要從提高憲法意識開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寫入憲法,由國家公職人員帶頭增強憲法意識,此舉進一步鞏固了憲法的權威性。大學生群體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青年群體,未來將步入各個行業(yè),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憲法意識是推動全體公民憲法意識提高的關鍵,對于在全社會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體公民法律意識也具有指導作用,對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耿怡雪認為:“從對憲法的主觀把握方式的角度來看,憲法意識包括憲法認知、憲法情感、憲法意志、憲法評價和憲法信仰五個方面。”我們也將從憲法認知、憲法情感、憲法意志、憲法評價和憲法信仰這五個方面對大學生憲法意識展開調查、研究和分析。

1大學生憲法意識調查情況

為了獲得大學生憲法意識現(xiàn)狀的具體資料,我們采取問卷調研法和訪談調研法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調查。首先,我們在“問卷星”平臺上了“大學生憲法意識調查問卷”,從2018年12月27日問卷到2019年2月9日結束問卷調查,期間共收回112份問卷結果。調查對象主要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包括文、理、工科及藝術各個專業(yè)學生。調查問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對答卷人基本信息的調查,包括年級、專業(yè)和政治面貌。第二部分為憲法知識調查,包括憲法內容、憲法認知、我國憲法發(fā)展歷程等內容。第三部分為對憲法學習運用情況的調查,包括學習憲法的途徑、對學習憲法的態(tài)度和履行憲法權利義務情況等。然后,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我們又對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同學分別進行訪談,獲取更多無法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反映和不適合通過問卷進行調查的詳細信息。綜合對調查問卷的數(shù)據(jù)分析及訪談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的憲法意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憲法認知缺乏。被調查者十分明確憲法地位,例如“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這一問題全部回答正確,但對憲法基本內容缺乏了解,“我國現(xiàn)行《憲法》規(guī)定憲法的修改需要多少代表多數(shù)通過?”的問題則只有34.8%的人正確,而“您認為哪些機構屬于我國現(xiàn)行《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機構?”的問題回答正確的同學僅為21.4%。

第二,憲法情感淡薄。大學生普遍表現(xiàn)出對憲法缺乏興趣,不了解憲法發(fā)展歷程,不關心憲法發(fā)展現(xiàn)狀,“現(xiàn)行憲法頒布的年份。”這一題目正確率只有43.7%,同時有96.4%的同學沒有主動學習憲法知識的經歷,其中91.1%的人是因為“不感興趣”。

第三,憲法意志消極。普遍反映為憲法權利意識較差,沒有依憲行使自身權力,也不認為憲法能夠幫助維護自身權利,關于“您認為下列哪些權利屬于我國公民的憲法權利?”,有66.9%的同學能夠正確回答,但是對于“憲法規(guī)定當公民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維權?”這一問題,僅41.9%的同學了解。

第四,憲法評價失當。學生更多從政治角度而非法律角度去看待憲法,認為憲法于自己并無交集,例如在“你對憲法的看法”這一開放性問題回答上,部分同學表示“和日常生活關系不大”、“憲法雖然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但是當合法權利受到侵害時并不能像普通法律切實保護個人利益”,且有80.9%的同學因為認為憲法“用處不大”而不去主動學習憲法,將憲法視為“高居廟堂”之物;第五,憲法信仰尚未樹立。哈羅德·J·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寫道:“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憲法信仰是憲法意志的最高境界,在憲法認知尚存在缺失的當下,我們還難以談及憲法信仰,但努力樹立憲法信仰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2大學生憲法意識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憲法知識教育不系統(tǒng)經過訪談了解,大部分同學對憲法內容早已熟知,只是不知道這部分知識來源于憲法,即對憲法的概念十分模糊,甚至不了解憲法有什么作用。憲法知識從初中開始就融入政治課程,大學期間《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則成為憲法普法的主要途徑,大學生從未間斷對憲法知識的學習,只是憲法尚未在大學生心中形成明確的認知和系統(tǒng)性的知識體系。中學階段教師教學重點在考試內容上,并未對憲法知識進行系統(tǒng)性歸納,大學階段老師也會秉持實用性更強的目的,法律基礎部分側重于向學生講解與本專業(yè)相關或實用性更強的法律,憲法則被一筆帶過,導致學生自始至終沒有形成對憲法系統(tǒng)性的認知。憲法知識是憲法意識的初級層面,也是憲法意識形成的基礎,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憲法知識,會對憲法意識的形成產生極大的阻力。

2.2憲法實踐的欠缺說過:“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不能付諸實現(xiàn)的憲法只會成為“閑法”。大學生只有不斷通過實踐,運用憲法知識,培養(yǎng)憲法情感,堅定憲法意志,才能形成正確的憲法價值觀念,進而提升到憲法意識的更高層面。但是,當前社會對憲法踐行問題關注較少,家庭憲法教育觀念滯后,學校憲法實踐教育部分也存在空白,這些都使得大學生進行憲法實踐的機會稀少,對憲法的認同感自然無法通過實踐來不斷提高,不利于憲法意識的進一步形成。在回答“希望通過哪種途徑學習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這個問題時,被選擇最多的三項分別是“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案例分析”,所占比例依次為75%、50%和40%。

2.3憲法意識與“無訟”觀念的沖突在兩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人治”思想深入人心,等級觀念和群體文化被普遍接受。一方面認為法律是政府為維護秩序使用的懲罰工具,而不是公民為維護自身權利采取的手段;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群體的“和諧”,也會選擇息事寧人,自覺犧牲個人利益以追求“無訟”的狀態(tài)。這與憲法的核心意識———權利意識是完全相悖的,而碎片化的憲法知識和欠缺的憲法實踐機會顯然無法與根治千年的“無訟”觀念相抗衡,這種觀念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阻礙著大學生憲法至上意識的形成。

3大學生憲法普法途徑

3.1改進課堂授課方式課堂教育仍是高校大學生憲法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提高高校對憲法教育的重視性十分必要。一是高校增加課堂授課中憲法內容的占比,保證學生對基本憲法知識的掌握,同時將憲法內容融入課程考核,以增加學生對憲法的重視程度,提高憲法在大學生法律知識體系中的存在感。二是調整教材中憲法部分教學內容的結構,有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明確憲法概念、掌握憲法知識、了解憲法意義。三是教師豐富授課方式,如專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活躍課堂憲法學習氛圍。

3.2建設憲法教育平臺憲法普法不能僅僅依賴課堂教育,憲法意識的形成需要持續(xù)性的培養(yǎng)與教育,但是專業(yè)知識才是高校對學生的教學重點,因此能夠進行的憲法課堂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構建高校憲法教育平臺,首先可以為高校大學生學習憲法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平臺,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的憲法意識培養(yǎng);其次由平臺專門負責校內憲法普法活動的開展,利于提高普法活動質量;最后還可以與司法機關和法律機構合作,開展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接觸真實案件的機會。如果高校技術條件允許,可以開設網絡憲法教育平臺,推送憲法資訊和平臺近期動態(tài),方便學生使用。

3.3創(chuàng)新憲法普法模式法律條文的枯燥和普法方式的單一通常是學生對法律學習缺乏興趣的重要原因,高校可以通過豐富普法方法、創(chuàng)新普法模式,將憲法普法與專題講座、集中學習、社會實踐、主題比賽等形式的校園活動相結合,既將乏味的知識學習轉化為輕松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對憲法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生提供許多踐行憲法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了解憲法,有助于加深對憲法的理解。

3.4發(fā)揮輔導員指導作用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主要負責高校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對大學生的憲法意識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為充分發(fā)揮輔導員對學生小法意識培養(yǎng)的指導作用,首先要求輔導員隊伍強化自身法治思維,提高普法能力,才能正確引導學生;而后定期配合主題活動和時事新聞召開班會,開展憲法普法宣傳,強化學生憲法意識;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思想動態(tài),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憲法、踐行憲法的活動,必要時可采取一對一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憲法意識。

3.5充分利用學生組織大學生活中,諸如團委、學生會、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和社團等學生組織的活動占據(jù)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同各個學生組織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不亞于班級,而且相比于班級,學生組織具有人員更少、組織更靈活、活動更容易展開等優(yōu)勢,如果能充分利用各個學生組織的活動,開展憲法普法教育,自然植入學生組織,大學生就更容易接受憲法教育,普法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4結語

通過對當前大學生憲法意識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研究,并結合高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五點高校大學生憲法普法途徑,同時這些途徑對于普通法律普法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憲法意識是法律意識的核心,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高憲法意識只是第一步。從大學生憲法意識提高開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憲法意識培養(yǎng)方法,一方面有效引導大學生知憲法、守憲法、用憲法,逐步提高大學生憲法意識;另一方面將大學生群體作為憲法普法途徑探索的“試驗田”,研究出系統(tǒng)、有效、可操作性可推廣性高的憲法意識培養(yǎng)方法,為全社會普法提供經驗參考,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群體在全面推動貫徹實施憲法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王雪薇 馬爽 袁思夢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