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水處理超濾膜技術分析

時間:2022-06-03 10:21:16

導語:環境工程水處理超濾膜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工程水處理超濾膜技術分析

摘要:眾所周知,在全世界的范圍之內,水資源均呈現出日益緊缺的不良情況,水污染問題變得十分嚴重,對生產與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由此讓保護水資源成為了一項重大的挑戰。進行環境工程水處理的時候,基于增強最終處理成效的目的,可以運用超濾膜技術,凸顯出此項技術的先進性與實用價值,完成既定的水資源保護工作的任務。本文通過闡述超濾膜技術的概念及應用機制,說明了超濾膜技術的優勢,同時提出了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從而有效提升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應用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環境工程;水處理;超濾膜技術;應用措施

近些年來,經濟的不斷增長,極大地改善了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不過與此同時,也形成了環境污染的情況,在這當中,水資源的污染最為嚴重,直接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確保水資源的質量符合相關要求成為了一項難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大民眾的生活用水質量與安全均難以獲得有效的保障,出現了污染日益嚴重的現象,影響到水資源的正常運用。現階段所應用的水資源處理技術呈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問題,難以達到城市中居民的用水要求。因此,將超濾膜技術運用到環境工程的水處理環節中,能夠獲得良好的成效,此項新興技術非常值得大范圍推廣和應用。鑒于此,系統思考和分析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顯得尤為必要,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1超濾膜技術的概念及應用機制

所謂超濾膜技術,針對的為利用濾膜的方法,將溶液置于相關的過濾網中加以分離,實現對溶液的濃縮處理,達到過濾污水的效果。具體的應用機制為:超濾膜技術借助一定的壓力作用,讓溶液內的溶劑與分子量較小的溶質可以通過超濾膜的微小孔隙,達到穿透至膜的另外一邊的目的。而剩下的那些較高分子量的溶質亦或一些乳化膠束團易于遭受截留的影響,完成過濾分離的任務。根據有關篩分原理,參考超濾膜相應的化學特征情況,例如,常見的靜電影響,可以進行過濾截留。當實施環保工程的水處理過程當中,需要運用超濾膜技術,帶給水相應的壓力作用,讓膠體和高分子物質可以吸附在超濾膜的表面與孔隙當中。基于膜篩分作用下,以上物質被截留到膜表面之上,實現對水與低分子物質的有效過濾。現階段,對于環保工程而言,可以利用先進的超濾膜技術實施水處理,所截留的分子量大概處于600~600000的范圍內,超濾膜的孔徑在0.003~0.2μm的范圍內[1]。

2超濾膜技術的優勢說明

對于超濾膜技術而言,存在下述幾個方面的優勢:其一,借助此項技術可以保證水資源的質量,及其原因,在于超濾膜的孔非常小,處于壓力之下,污水能夠和濾網緊密相接觸,將大量的雜質與很大的顆粒及藻類予以有效隔離,阻止其通過過濾膜,不過,在溶液內的無機鹽和很小的物質能夠順水得以過濾。在受到均勻壓力的作用下,能夠確保濾膜不會形成堵塞的情況,確保一定的出水量。其二,相關出水微生物擁有良好的安全性,運用超濾膜能夠將污水內的微生物予以截留。其三,經過消毒處理之后水內的副產物水,能夠確保水的質量和安全。其四,進行過濾之前禁止加入任何物質,如此,確保出水的質量,避免產生超標的現象。其五,科學改進和優化供水的規模,縮減相關組件的數量,提供更高的便利性[2]。其六,此項技術便于進行使用,只需利用壓力便能夠完成操作任務。在相關設備產生受損的情況下,需要科學實施檢查和維修工作。其七,能夠使水處理的周期獲得提升,減小機械占地的面積,并且讓水處理的效率也獲得進一步提升。

3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

3.1注重超濾膜技術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運用。一般而言,在石油內包含了眾多的浮油與分散性油質物質,此時運用物理,亦或化學方式加以處理,借助分離油水內混合物的方法,能夠嚴格管控水體內油質有害性物質的具體含量符合相關標準要求。不過該方法針對乳化性油脂并不適合,所以,利用超濾膜技術,細致清潔水體資源內的乳化油有機物,并且科學過濾各類懸浮物雜質,完成過濾的任務。如果油田開采出來的水內涵蓋了很多地下水與天然有機化合物。經過數次開采處理之后,運用了不同種類的化學添加劑與活性劑,所以,當生產管理工作結束后,形成的污水帶給環境的不良影響十分顯著,依靠先進的超濾膜技術,能夠實現對污水內不同類型油質物質加以濾出,確保了環境工程中水處理的質量。3.2做好超濾膜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工作。將超濾膜技術科學運用到生活污水的處理工作中,可以增強處理的成效。具體而言:第一,科學建立相應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以xx生活污水處理控制系統當作例子,涵蓋了壓縮空氣、膜裝置以及反沖水系統等不同的構成部分。在這當中,壓縮空氣系統內需要合理設置相關的儲氣罐壓力表PLC,保證電接點壓力表裝置選用的合理性。并且科學選用循環水罐LTF液位指示裝置,以液位變送器裝置為主[3]。第二,實施污水處理的過程中,可以把所形成的生活污水,以集中的形式收集至污水計量槽設備當中。如果污水計量槽的液位參數提高至某一數值之后,將采用自動化的形式加以處理。當通過柵格以后,在污水內涵蓋了非常多較大的懸浮物與雜物,把其消除之后,有利于后續的處理工作開展。第三,運用污水泵設備,采用泵送污水的方式,讓其能夠進至膜生物的反應器裝置當中,在處理之后,進行清水排放,使濃污水得以回流,實現循環化處理的效果。當經過一段期間以后,需要徹底關閉進水閥與出水閥設備,并開始啟動空壓機設備,實施膜生物反應器設備中污水的曝氣處理,將水內的氨氮加以清除,滿足回用水的質量規定,然后排進清水池內。該系統運用了反向沖洗方法,有效規避,亦或降低了膜污染的發生幾率。依靠將超濾膜技術應用到污水的處理當中的方式,基于12小時的水力作用下,使得COD的去除率超過了85%。3.3加大超濾膜技術凈化飲用水中的應用力度。筆者查閱大量的相關研究論著與資料之后,可以從中獲悉,廣大民眾身體健康的情況與飲用水的質量緊密相關。假如飲用水的質量無法獲得保障,將會易于導致人體產生不同類型的疾病。所以,在廣大民眾平時飲水的過程中,需要保證飲用水的質量是合格的。鑒于超濾膜截留與過濾處理當中會有很大的分子量,利用超濾膜技術能夠科學清除水體內的很多微生物與病毒等,進而確保水體資源應用的安全。運用超濾膜技術,不僅能夠借助壓力差的差異性,把飲用水內水體分子和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元素有效透過超濾膜,而且其中具有的金屬離子則受到超濾膜結構影響實現過濾,以便提升飲用水的純凈度與質量。進行具體飲用水處理的時候,基于保證飲用水質量的目的,應該對超濾膜系統實施要周期性清洗工作,避免所過濾出的有害物質再次進到水體資源內,帶給飲用水負面的影響[4]。3.4確保超濾膜技術在海水淡化處理中運用的合理性。盡管地球當中海水面積十分大,不過海水資源無法進行直接使用。其中淡水資源被運用到生活中的例子非常少。當人口數量與日俱增后,在水資源需求量方面變大,科學運用海水資源十分關鍵。從全世界的范圍當中,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國家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均很大,而淡水資源十分稀少,特別對于部分國家與區域來說,在淡水資源方面呈現出嚴重緊缺的情況,導致當地很多人因為淡水資源的缺少出現死亡的現象,所以,通過把海水資源轉化成淡水資源,有利于人類的長久生存和發展。基于確保滿足飲用水的需要的目的,應該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海水資源有效轉化成淡水資源,如此,提高對淡水資源的利用率,緩解部分區域水資源緊缺的壓力,擁有一定的實踐價值。由此,促使海水凈化技術得以關注與重視,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之后,獲取了一定的成績。面對此種不良的情況,可以運用反滲透方法實現海水的淡化處理,獲取超純水。此項技術的誕生,無疑可以實現使經濟成本下降,縮減開支,并且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海水脫鹽的效率。將超濾膜技術運用到海水淡化處理工作當中,有利于純水的科學制造,可以完成物質的有效分離任務。因此,依靠超濾膜技術的合理運用,一方面,可以將海水淡化成純水;另一方面,借助反滲透技術,有利于嚴控水資源的質量,并且延長反滲透膜的使用時間,也讓經濟成本得到有效地控制,提升了對海水資源的利用率。

4結論

從此次論文的論述和分析當中,可以獲悉,系統分析與思考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本文通過闡述超濾膜技術的概念及應用機制,說明了超濾膜技術的優勢,同時提出了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有效應用措施:注重超濾膜技術在含油廢水處理中的運用、做好超濾膜技術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工作、加大超濾膜技術凈化飲用水中的應用力度、確保超濾膜技術在海水淡化處理中運用的合理性。希望此次研究和分析的內容與結果,能夠得到有關環境工程水處理技術工作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并且從中獲取到相應的借鑒與幫助,以便充分發揮出超濾膜技術在環境工程水處理當中的良好作用,進而促進我國環境工程水處理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冉光普.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應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9,150(110):150-156.

[2]金娟,伊李壽.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應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8,497(126):233-238.

[3]范胤禎.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應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185(120):263-265.

[4]蔣經緯,錢洪澤.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應用分析[J].環境與發展,2019,176(106):165-168.

[5]何彪.淺述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08):187-188.

[6]郭曉杰.環境工程水處理中超濾膜技術的應用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9(14):189-190.

作者:王剛 單位:唐山正潤環境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