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混凝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5:31: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瀝青混凝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纖維瀝青混凝土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研究普通及纖維瀝青混合料各項路用性能及力學性能,表明添加纖維能顯著改善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及水穩定性能,并且能有效增加混合料的整體性與柔韌性,適于作為橋面鋪裝材料。同時針對揚州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面鋪裝,研究了纖維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控制。
關鍵詞:纖維瀝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力學性能橋面鋪裝施工
<ANstyle="mso-acerun:yes">隨著我國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大跨徑橋梁逐漸增多,鋪裝層的質量好壞和使用耐久性直接影響到行車的安全性、舒適性、橋梁的耐久性及投資效益。大跨徑橋梁的橋面鋪裝,往往因為交通量大,沒有替代的其他疏散道路而使得維護較為困難,所以,需要橋面鋪裝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ANstyle="mso-acerun:yes">為了適應現代交通對瀝青混凝土橋面鋪裝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出現了諸如改性瀝青SMA、環氧瀝青混凝土、瀝青瑪碲脂混合料、澆注式瀝青混凝土等橋面鋪裝材料和技術[1~4]。雖然它們具有較好的性能,但或者需要采用特殊設備,或者是有一定的施工難度,或者造價比較高,一時還難以大面積推廣。針對揚州西北繞城高速公路的具體工程情況,本文選擇了纖維瀝青混合料作為橋面鋪裝材料[5]。
1纖維瀝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ANstyle="mso-acerun:yes">本研究首先通過揚州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橋面鋪裝上層及下層2種級配類型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水穩定性等路用性能試驗[6],來綜合評價瀝青混合料的各項性能以及纖維的增強作用。
瀝青混凝土技術控制論文
一、舊水泥混凝土板處理縱觀國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瀝青混凝土加鋪層設計,最關鍵的問題是要對舊水泥路面板的處理。首先,對其使用狀況進行全面徹底的調查,對出現的路面病害、部分結構承載力不足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一般通過人工調查對舊水泥路的病害按段落樁號進行統計,采用探地雷達、彎沉儀對混凝土板的脫空和其結構層的均勻情況、路面承載能力進行檢測評價。尤其在傳荷能力較差的接縫處,板下脫空影響重大,必須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處治給予高度重視。其次,針對不同種類的病害進行有效的處理。對邊角破碎損壞較深和較寬的路面,先用切割機切除損壞部分,然后澆注同標號混凝土;對破損較淺、較窄的,可鑿除5cm以上,然后用細石拌制的混凝土混合料填平;對發生錯臺或板塊網狀開裂,應首先考慮是路基質量出現問題,必須將整個板全部鑿除,重新夯實路基及基層,澆注同標號混凝土;對于板塊脫空、橋頭沉陷、板的不均勻沉陷及彎沉較大的部位,鉆穿板塊,然后用水泥漿高壓灌注處理。
二、反射裂縫的防治
反射裂縫是指下層混凝土板的接縫或裂縫,由于溫度和濕度的不斷變化與車輛荷載的反復作用,在加鋪層的相應位置上產生裂縫。就瀝青混凝土路面開裂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即荷載型裂縫和非荷載型裂縫。通常是由于舊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縫、裂縫處的豎向和水平位移所致。因此,需要對瀝青混凝土面層反射裂縫進行綜合防治。
根據反射裂縫的機理,主要應從結構和材料兩方面進行考慮。面層厚度應保證超過10cm,可有效防止受拉疲勞產生的裂縫,還可以降低車輛荷載引起的剪應力。材料中適當增加瀝青用量,減小混合料空隙率,可延緩裂縫的擴展。設計采用應力吸收層,可用APP改性瀝青油氈、鋪設玻璃纖維格柵加強混凝土的抵抗差動位移(剪切強度)的能力。APP改性瀝青油氈貼在舊水泥混凝土板上,有效地防止地表水通過舊水泥混凝土板縫下滲到土基,又能減少地下水通過舊混凝土板間接縫進入加鋪層而浸濕加鋪結構層材料,防止無機結合料處治的粒料層強度降低,延緩瀝青混凝土面層出現剝落和松散。APP改性瀝青油氈鋪設在舊水泥混凝土板與加鋪層之間,能起到應力吸收夾層的作用,并將反射裂縫應力由垂直方向轉為水平方向,起到了消散水平應變和傳遞豎向荷載的作用,增強瀝青混凝土的整體抗拉強度,延緩反射裂縫的產生。
三、瀝青混凝土加鋪層厚度控制
瀝青混凝土加鋪層厚度由行車荷載和防止反射裂縫兩個因素控制。舊水泥混凝土路面作為基層,強度較高,其上鋪筑瀝青混凝土結構層,強度滿足行車荷載需要,關鍵是防止反射裂縫的產生。多年的研究表明,過厚的瀝青混凝土面層由于溫度影響會產生裂縫。因此,設計厚度標準應與一般的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一樣,在滿足承載能力的前提下,路面結構層厚度應有良好的水穩定性和高溫強度,瀝青混凝土面層應滿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加鋪層厚度首先要滿足原路面縱向線型,同時為避免過多的破碎和替換混凝土板,考慮舊路局部地方下沉、部分板翹曲、舊路路面橫坡度變化等情況,注意將調坡與路面現有承載力調查法相結合。舊路改造一般采用兩層密實型瀝青混凝土結構,瀝青混凝土面層的最小厚度為8~10cm比較理想,一層為最小厚度5cm的瀝青混凝土整平層,一層為4cm左右的抗滑表層,實現與其他瀝青路面一樣,具有良好的平整度、構造深度和密實度等。
瀝青混凝土施工接縫處理探討論文
摘要:接縫處理是設計與施工上的技術難題之一,文章針對瀝青路面接縫的不同形式,分別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工藝,并從操作施工上提出了詳細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施工;接縫處理
影響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很多,其中接縫的處理是影響平整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接縫施工必須接縫緊密、連接平順,否則易產生明顯的接縫離析。它的處置不僅涉及施工時作業設備的選取,更重要的是施工時的工藝嚴謹性和合理性,瀝青路面接縫處理的好壞,往往能反映一個施工隊伍的施工水平。下面就我實際工作中接縫的處理經驗作一介紹。
一接縫技術
(一)熱接縫技術
熱接縫技術一般是在使用兩臺以上攤鋪機并列同時施工時采用的,此時兩條毗鄰攤鋪帶的混合料都還處于壓實前的熱狀態,碾壓時碾輪的大部分在熱料車道上,在未壓實車道鄰近接縫處多耙一些料,這樣碾壓后就有一個較高的密度。同時大約l52mm重疊在冷料車道上。初壓采用振動壓路機壓實兩遍(前進和后退),碾輪都要與冷料車道重疊152ram,輪碾機從未壓實車道一側進行碾壓。所以縱向接縫易于處理得好,連接強度較好,毗鄰攤鋪帶的搭接寬度可較小。在接縫處理中,采用全幅攤鋪,雖然可以消除縱向接縫,但瀝青混合料容易產生離析,且容易受供料水平的限制,并不是實用的辦法。梯隊作業時縱縫采用熱接縫,如果現場條件允許,在碾壓及時、連續的條件下確為一理想的縱縫處理技術,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式。
公路瀝青混凝土面層研究論文
1傳統的瀝青混凝土面層(AC)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J014—97,根據“七五”國家科技攻關研究及修訂該規范的專題研究,統一將瀝青混合料中集料粒徑標準由圓孔篩標準改為方孔篩標準。
其主要原因為:①計量標準向ISO國際標準靠近;②便于參考國外同類結構形式的級配標準;③世行項目增多,便于國際招標、監理及質量檢驗;④許多國外拌和設備均以方孔篩為標準。瀝青混凝土的符號由原LH改為AC。
1.1按瀝青混合料集料的粒徑分類
1.1.1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9.5mm或AC—13.2mm。
1.1.2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16mm或AC—19mm。
瀝青混凝土路面碳排放論文
1瀝青混凝土路面LCA的基本設定
1.1生命周期評價方法
生命周期評價(LifeCycleAssessment,簡稱LCA)由4部分組成:目標與范圍定義、清單分析、影響評價和結果解釋[8-10]。目標定義是定義評價的環境類型,需要根據評價對象的環境影響特點進行目標選擇。范圍定義,即系統邊界設置,需要在既有研究條件(時間、費用)下,定義適用、合理的研究范圍。清單分析和影響評價是研究的主要內容,清單分析是在目標和邊界確定的基礎上,針對研究對象的過程特點,建立與之相關的環境影響數據清單。影響評價又是在清單數據的基礎上進行與評價目的有關的計算和分析。最后需要對分析結果進行解釋,提供改善環境影響的建議。本文采用LCA方法對瀝青混凝土路面在建設期的能耗與碳排放進行分析計算評價。
1.2研究對象、范圍
本文的研究對象與范圍為建設期的半剛性基層瀝青混凝土路面,不包含路基及路面其他相關輔助設施(如標志標線、護欄、照明設施等)。
1.3過程法、邊界條件及假設
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論文
摘要:文章對瀝青路面早期病害出現原因進行了分析,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并針對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如何預防的措施,供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關鍵詞:瀝青路面;工程病害;防治
1.前言
目前,隨著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大,使道路路面面臨嚴峻的考驗,很多瀝青路面均表現出一定的早期破壞,瀝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見的病害現象有:裂縫、水破壞、松散、泛油、推移等,這些病害是道路工程質量的通病,嚴重影響道路的正常使用。文章就以上幾種常見病害的成因進行分析,針對公路瀝青路面幾種常見病害的產生機理,提出防治病害產生的建議,并給出其整治方法。
2.病害出現原因分析
2.1原材料的影響
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探討論文
1瀝青路面病害出現的主要原因
瀝青路面早期破壞的現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縫、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車轍等九種。這些病害極具普遍性和嚴重性,為公路工程質量通病之一。
1.1路面設計
1.1.1結構設計不合理瀝青面層結構選用不當、混合料類型不合理。根據瀝青路面設計規范,瀝青面層除應滿足車輛的使用要求外,還應滿足雨水不滲等要求,宜選用粒徑較小,空隙也小的級配混合料,盡量采用小粒徑瀝青砼,以提高瀝青路面面層的防滲性。
1.1.2油路補強段的路面厚度考慮不足按照公路補強設計的一般要求和科學態度,宜先對所利用的路段狀況進行客觀評估,根據舊路的狀況(特別是強度彎沉指標)確定利用舊路的方案及補強厚度。但設計單位沒有認真細致的調查,大致給出一個補強厚度及路段樁號就草草了事,結果導致許多補強路段補強后彎沉值大于設計值,造成新路強度不足,早期破壞嚴重。
1.1.3巖石路段石質類型確定有誤在路基設計中,由于沒有足夠的地質鉆探資料,僅靠地表情況判斷石質類型,容易出錯。
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論文
1瀝青路面病害出現的主要原因
瀝青路面早期破壞的現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縫、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車轍等九種。這些病害極具普遍性和嚴重性,為公路工程質量通病之一。
1.1路面設計
1.1.1結構設計不合理瀝青面層結構選用不當、混合料類型不合理。根據瀝青路面設計規范,瀝青面層除應滿足車輛的使用要求外,還應滿足雨水不滲等要求,宜選用粒徑較小,空隙也小的級配混合料,盡量采用小粒徑瀝青砼,以提高瀝青路面面層的防滲性。
1.1.2油路補強段的路面厚度考慮不足按照公路補強設計的一般要求和科學態度,宜先對所利用的路段狀況進行客觀評估,根據舊路的狀況(特別是強度彎沉指標)確定利用舊路的方案及補強厚度。但設計單位沒有認真細致的調查,大致給出一個補強厚度及路段樁號就草草了事,結果導致許多補強路段補強后彎沉值大于設計值,造成新路強度不足,早期破壞嚴重。
1.1.3巖石路段石質類型確定有誤在路基設計中,由于沒有足夠的地質鉆探資料,僅靠地表情況判斷石質類型,容易出錯。
瀝青混凝土質量管理論文
摘要:瀝青混凝土壓實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瀝青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實度。如何在配置較少壓路機的情況下,較經濟和高質量地保證路面壓實質量,本文結合寧徐線靳睢段的施工實踐,重點闡述了施工中控制路面壓實質量的具體技術措施。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路面壓實質量控制技術
在瀝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中,對瀝青混凝土必須進行壓實,其目的是提高瀝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強度、穩定性以及疲勞特性。所以壓實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瀝青路面的平整度、密實度。良好的路面質量最終要通過碾壓來實現,因此必須重視壓實工作,深入研究壓實質量的控制技術。
宿遷公路工程建設處在寧徐線靳睢段路面施工中,出于工程需要,提出了在兩層施工條件均實現方差0.7mm的目標。為此,江蘇上元工程機械維修中心職工技協承擔了該項目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工作。經過專家小組與建設方的共同努力,大部路段獲得均方差0.65mm以下的效果,實踐證明我單位參與編制的壓實質量控制技術是成功的。
1重視設備的選型與組合
從瀝青混合料的特性出發,恰當選擇壓路機的大小、最佳頻率與振幅是關鍵性前提條件。選擇碾壓機型的基本原則應是:在保證瀝青混凝土碾壓質量的前提下,選擇最少的壓路機,提高工作效率。
鋼橋面澆筑式瀝青混凝土施工工藝論文
1概述
鋼橋面鋪裝與公路路面及鋼筋混凝土橋面鋪裝不同。鋼橋面鋪裝指在鋼橋面板上鋪設的不足10cm的瀝青混合料層。在鋼橋面板上,由于車轍荷載引起的變形較大,容易產生流動性車轍。同時,受嚴酷氣候條件的影響,鋼橋面板容易出現開裂等情況,因此,鋼橋面板鋪裝材料必須能夠承受這種變形的反復出現,與鋼板變形保持一致,提供一個穩定、耐久、抗滑的路面。澆筑式瀝青混凝土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德國,在歐洲、美國和日本應用十分廣泛。澆筑式瀝青混凝土,英文名:GussAs-phalt,簡稱GA,指在高溫下進行拌和,依靠混合料自身的流動性攤鋪成型,無需進行碾壓的一種高瀝青含量與高礦粉含量、空隙率小于1%的瀝青混合物。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具有對鋼橋面板優良的追從性和粘結性能,在國外廣泛的應用于鋼橋面鋪裝,還可用于城市街道人行道的鋪面。澆筑式瀝青混合料中的細集料、礦粉和瀝青含量比一般的混凝土要高,成型后的空隙率小且內部不連續。在220℃~250℃的施工溫度下,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和易性,使用攤鋪機整平,無需碾壓即可能達到要求的密實度和平整度。用于鋼橋面鋪裝具有良好的抗低溫和抗疲勞開裂性能,特別是耐低溫效果比普通瀝青混合料好很多,溫度越低效果越好。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常用作橋面鋪裝的下層,在重交通條件下,還可以作為基層,上面加鋪改性瀝青混凝土面層。使用澆筑式瀝青混凝土進行橋面鋪裝,整體性能和防水性能優良,服務期內的維修量很小,使用壽命在20年以上,具有良好的性價比。在本文中,以常用的“特殊的涂膜類粘結劑+GA+SMA”鋪裝結構為例,介紹了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在鋼橋面鋪裝的施工工藝,以期借鑒。
2施工工藝
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屬于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最大優點在于與鋼板連接成一體,與橋面變形具有良好的隨從性,不會出現其他形式鋪裝的裂紋。適用于大中型橋梁,尤其是大跨度的斜拉橋和懸索橋及拱橋鋼橋面鋪裝。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在橋面鋪裝的應用上,施工工藝與普通瀝青混凝土鋪裝大相徑庭,區別在于澆筑式瀝青混凝土需使用專用攤鋪機和運輸車。“特殊的涂膜類粘結劑+GA+SMA”是日本常用的鋼橋面鋪裝結構的一種。該鋪裝結構充分利用GA的防水性、整體性特點,在對鋼橋面板噴砂除銹后,縱橫向涂布一遍粘結劑對橋面進行封閉,而無需進行任何的防腐層施工。在太原北中環橋施工中,鋼橋面鋪裝結構采用了:噴砂除銹+英國進口甲基丙烯酸樹脂(MMA)防水粘結體系+3.5cm澆筑式GA10+3.5cm高彈改性瀝青SMA10。
1)施工準備。在正式施工前,可使用吹風機對粘結層進行吹風和干燥,以確保其干燥整潔。對污染的油跡應及時擦洗。精確測量,準確定位側限擋板的高度,以確保攤鋪厚度。對施工機械進行檢查,開展人員培訓和調配,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等。澆筑式瀝青混凝土鋪裝工藝和攤鋪設備完美結合是施工質量的可靠保證,必須使用專用的Cooker車和鋪攤機等。
2)混合料生產。將集料加熱后稱量,按照配合比加入適量礦粉進行干拌,可使得礦粉溫度提高將其中水分排除掉,將干拌時間控制在10s~20s為宜。再將瀝青噴入后濕拌60s~90s后即可完成混合料的生產。當混合料拌和使用的是未加熱的礦粉時,則石料應按290℃~330℃的標準進行加熱。混合料生產完畢后,將出料溫度控制在220℃~250℃為宜。在混合料生產過程中,拌合溫度高且時間長,對溫度控制的要求較高,這就要求拌和樓具有較高的拌和及耐高溫能力。生產完成后的混合料粘性較大,在每次生產完畢后,應及時徹底清除粘附在設備上的混合料。為減少粘附,可在生產前將隔離劑涂刷在運料車、儲罐或卸料斗等內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