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段地質探討
時間:2022-09-01 04:31:54
導語: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段地質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地質調查、鉆探結合物探、隧道洞內現場踏勘等勘察手段對桃山隧道DK0+160~DK1+720段進行了勘察,綜合分析了隧道涌水突泥段的地質,并采用降水入滲系數法、地下徑流模數法和地下水動力學法分別計算了隧道最大涌水量,以減少可能存在的隧道特大涌水對工程施工的影響,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1工程概況
桃山隧道位于福建省境內,為單線隧道,全長5598m,出口里程為DK2+788,最大埋深270m。本次涌水突泥段位于桃山隧道DK1+720處。該處掌子面埋深約146m,圍巖級別為Ⅴ級,施工方法為臺階法開挖。補充勘察段落為DK0+160~DK1+720。
2區域特征
2.1地形地貌。測區位于戴云山西側,屬中低山地貌。測區山脈走向總體呈北東—南西向,地面高程在420~720m。區內最高峰為位于線位以西北2km的虎臂崎,高程1197m,最低點在長溪壩一帶,海拔高程430m,相對高差100~500m,最大高差達600m。區內山脈屬條形中~低山,具構造剝蝕地貌特點。山坡地形坡度15~45°,溝谷見泉水出露,形成水溝。2.2地質特征。測區上覆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Q4ml)角礫土,坡洪積(Q4dl+pl)軟土;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砂巖及晚白堊世石牌前單元(K2S)花崗巖巖脈。突水涌泥段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砂巖,青灰色,細粒結構,層狀構造。該層夾有灰巖,局部夾砂質頁巖,差異風化嚴重,區域內有花崗板巖巖脈侵入。全風化帶原巖結構清晰可辨,取芯呈硬塑土柱狀,局部夾少量風化殘塊,厚2~15m;強風化帶巖石風化劇烈,多見有鐵銹,巖石不新鮮,質軟,錘擊易碎,取芯破碎,以碎塊狀為主,厚20~80m;弱風化帶節理裂隙較發育,多呈閉合狀,巖石新鮮,質硬,錘擊不易碎,呈短柱、長柱狀及碎塊狀(圖1、2所示)。
3地質構造
隧道與里程DK1+490~DK1+540大角度穿越該斷層,夾角約60°。該斷層屬于政和-大埔斷裂帶,屬新華夏系構造,走向S-N,傾向東,傾角60~80°,為一壓扭性斷裂,巖石破碎,羽狀裂隙發育,具構造角礫巖、片理化、脈巖充填,兩側巖層揉皺強烈,斷層及影響帶寬度20~70m。受該斷層影響,隧區內巖體破碎,差異風化較大,斷層兩盤地層分別為三疊系溪口組砂巖,斷層帶附近巖層蝕變嚴重,斷層對隧道影響較大。
4水文地質特征
4.1水文地質特征。(1)地表水。測區地表水主要進出口及洞身溝槽內的溝水,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類型有第四系孔隙潛水、基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孔隙潛水。主要賦存于隧道表層的沖溝、地表及隧道出口外圍的第四系沖洪積、殘坡積層中,僅局部沖溝中心的砂、卵石為強透水層。該類地下主要水分隧道的表層,面積小,富水性一般都較差,水量較貧乏。排泄條件較好,加之土層分布范圍小,水量較小。主要受大氣降水和基巖裂隙水補給。基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測區碎屑巖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砂巖夾泥巖,斷層破碎帶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滲入式的補給,并賦存于空隙和裂隙網絡中,富水性較強,蓄水性好,構造裂隙導水性好,含水巖層發育,地層中砂巖中夾泥頁巖層,泥巖巖質較軟,裂隙閉合性好,局部泥質充填,透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下部砂巖層中的裂隙水由于泥巖隔水層的存在易形成承壓水。裂隙水隨地形條件由高向低處徑流,于地形低洼處匯集和排出地表。構造對地下水的控制。測區內分布有斷層,砂巖、泥巖接觸帶也為強富水區。根據巖性、地貌、構造因素可分為2個富水帶。①斷層富水帶。該區位于隧道與里程DK1+490~DK1+540大角度穿越,主要巖性為砂巖。區內巖體受構造影響節理發育,產狀凌亂,巖體破碎,為地下水的富集創造了條件。該區屬富水區。②砂巖與泥巖、頁巖接觸帶。測區為三疊系地層,巖性以砂巖為主,夾泥巖、灰巖和頁巖,砂巖屬透水層,泥巖、頁巖相對隔水,砂巖與泥巖、頁巖接觸帶屬強富水區。4.2DK1+720處水文地質特征。DK1+720處位于帶狀或囊狀節理密集帶。區內巖體受構造和不均勻風化影響,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地表水易沿著節理和裂隙下滲,賦存于裂隙中。該區屬富水區。地下水水位埋深24m,該段節理裂隙發育,洞身段相對富水,主要為靜儲量,透水性較好,地下水補給來源主要為降雨入滲,受降雨影響較大。隧道內地下水流速12~15m/min,流量70~100m3/h,水溫15℃。4.3地下水的動態特征。本段為低山地貌,地勢起伏較大,且構造發育、泥巖和頁巖隔水等原因導致區域地下水位不穩定。陡坡及山崖地帶地下水埋藏較深,山間溝槽地勢低洼地帶為隧道區域地下水徑流排泄出口,地下水埋深淺,局部地段可以平溝心,受降雨及泥頁巖隔水的影響比較大,地下水水位變化幅度較大(圖3、4所示)。4.4隧道涌水量預測。經對隧址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調查、結合區域水文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大氣降水、地表水的直接入滲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隧道穿越不同含水巖系,地下水位不一,地下水滲透性亦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次根據隧址區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等進行隧道涌水量預算。隧道涌水量采取降水入滲系數法和地下徑流模數法分別進行計算。(1)降雨入滲系數法[1]。采用基于水均衡原理的降雨入滲系數法來預測計算隧道的涌水量。依據《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范》(TB10049—2014)中式E.1.2計算正常涌水量Qs,計算公式如下:Qs=2.74α•W•A(其中A=B•L)式中:Qs為隧道正常涌水量(m3/d);α為降水入滲系數,依據隧道進出口段的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的發育狀況,砂巖取值為0.18;W為年降水量(mm),(據當地氣象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取值為1550mm);A為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集水面積(km2),取值6.3km2;L為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長度(km);B為隧道涌水地段L長度內對兩側的影響寬度(km)。DK0+160~DK2+720段計算結果:Qs=4820m3/d。Q最大=964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慮豐水期,在非可熔巖地區,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2)地下徑流模數法。計算公式如下:Q=86.4•M•A(其中M=Q‘/F)式中:Q為流量(m3/d);M為地下徑流模數(L/(s•km2)),取值9;A為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集水面積(km2),取值6.3km2;Q‘為地下水補給的河流或下降泉的流量(m3/d),宜采用枯水期流量計算;F為相應于Q‘的地表流域面積(km2)。DK0+160~DK2+720段計算結果:Qs=4900m3/d。Q最大=980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慮豐水期,在非可熔巖地區,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3)地下水動力學法[2]。即按不同地段水文地質特征,選取不同的水文地質經驗參數,將隧道各段視為無隔水底板,選用相關公式進行分段涌水量計算。影響半徑采用庫薩金公式:R=2S姨KH涌水量采用柯斯嘉科夫公式(按雙側進水考慮):Q=2aKBHlnR-lnr(其中a=π2+HR)式中:K為滲透系數(m/d)(結合水文試驗,經綜合分析選取合理的K值,取值0.025m/d);B為隧道通過含水層的長度(m)(里程段DK0+160~DK2+720,長度為1560m);H為靜止水位至隧道底的深度(m)(根據現場水位實測,H取值為90m);R為隧道排水影響半徑(m);r為隧道寬度的一半(m)(r=4m);S為隧道水位降低35(m)。結合水文試驗,經綜合分析選取合理的K值,式中參數R和a計算如下:R=2S姨KH=2×35×姨0.025×90=105ma=π2+HR=π2+90105=2.43經綜合比較計算,推薦DK0+160~DK2+720段隧道涌水量:Qs=5200m3/d,Q最大=10400m3/d(最大涌水量主要考慮豐水期,在非可熔巖地區,最大涌水量取正常涌水量2倍)。隧道穿越區地下水分布受構造、巖性控制,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較為復雜,實際涌水量可能與預測值有一定偏差。
5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DK0+160~DK1+720(圖5、6)段屬低山區,地形起伏較大,局部較陡,相對高差較大,為100~500m,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砂巖,偶夾泥巖、頁巖。本段受斷層影響,節理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全、強風化層厚90~160m。地下水受降水入滲補給,2019年6月中旬至8月底降雨充沛,降雨時間較長,降雨量較大,地下水水位較高。經本次DK1+634.5m(圖7、8所示)左11m處(距離涌水突泥處85.5m處)補充鉆孔揭示隧道洞身為弱風化砂巖,圍巖較涌水突泥段變好。
6涌水突泥工程地質分析
桃山隧道出口段位于虎臂崎分水嶺東側,中低山地貌,西高東低,西側最高峰虎臂崎高程1197m,東側三明市均溪高程335m,相對高差較大,為100~500m,中部較為平緩,有利于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出口段處于地下水徑流區,徑流途徑較短,水量較大。根據氣象資料,2019年6月中旬至8月底降雨充沛,降雨時間較長,降雨量較大,地下水受地表水補給充足,地下水水位較高。隧道出口段地層為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砂巖,偶夾灰巖、泥巖和頁巖,地層單斜,產狀N4°~8°W/20~33°NE。隧道洞身斷層,為壓扭性斷裂,屬于政和-大埔斷裂帶。隧道出口外溝槽里發育水尾斷層,為張扭性斷裂,都屬新華夏系構造。受斷層和水尾斷層構造的擠壓扭曲,在相鄰斷層間產生微褶曲,巖體在受到壓應力和剪應力作用下,產生大量近似于垂直交叉的節理面和裂隙面,形成節理裂隙網絡。隧址區地表降水較豐富,地表水下滲進入節理裂隙網絡并賦存于其中,粉砂巖和膠結較差的砂巖在水和空氣作用下易于軟化,風化成散體狀、砂土狀巖體,成為富水層;鈣質和硅質膠結砂巖不易風化,呈碎裂狀巖體,由于地層中砂巖的顆粒大小、膠結成分、膠結程度和分布不同,隧址區差異風化較為嚴重。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滲入式的補給,并賦存于空隙和裂隙網絡中,富水性較強,蓄水性好,構造裂隙導水性好,含水巖層發育,地層中砂巖夾泥頁巖層,泥頁巖巖質較軟,裂隙閉合性好,局部泥質充填,透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下部砂巖層中的裂隙水由于泥巖隔水層的存在易形成承壓水。裂隙水隨地形條件由高向低處徑流,于地形低洼處匯集和排出地表。在隧址區形成斷層富水帶、帶狀或囊狀節理密集帶富水帶和砂巖與泥巖、頁巖接觸帶富水帶。由于前期降雨充沛,地下水補給充足,隧道內呈淋雨狀和線流狀出水,流速12~15m/min,流量70~100m3/h,水溫約15℃。桃山隧道DK1+720掌子面處圍巖為砂巖夾頁巖,由于差異風化,存在全、強風化砂巖,受斷層構造影響,圍巖整體較破碎,呈碎塊狀夾散體狀。地下水賦存于砂巖裂隙網絡和帶狀或囊狀節理密集帶中,近期降雨充分補給地下水,地下水水頭差較大。開挖后掌子面處初始地下水水量較大,呈淋雨狀和線流狀出水,圍巖巖體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軟化崩解,在隧道開挖后形成臨空面時形成坍塌和突水突泥。
7工程措施建議
(1)隧道地表塌陷區及時作好整平,防止降雨積水于塌陷坑內,做好截水天溝等排水工程。(2)由于地下水水量較大,且極易造成巖體軟化,建議增加洞內排水措施。(3)洞身為砂巖夾泥頁巖,質軟,節理發育,開挖過程中,拱部易產生掉塊、坍塌等,應加強隧頂超前支護措施,確保工程及施工安全。隧道底部泥巖遇水易軟化,特別是反坡地段尤為突出,建議設計加強隧底處理。(4)隧址區內軟質巖主要為對隔水層巖組三疊系下統溪口組(T1x)中的泥巖、泥質粉砂巖、頁巖,巖體破碎,極易軟化,隧道施工時加強超前支護、及時襯砌,防止再次塌方冒頂及影響山坡穩定性。(5)DK1+490~DK1+540為斷層破碎帶、DK1+540~DK1+720為斷層影響帶,易發生突水涌泥,施工中應加強超前地質預報,做好超前地質鉆探。(6)隧道施工會對隧道頂部地下水進行疏干,對居民生產、生活造成影響,應采取相應堵水措施。8結束語桃山隧道DK0+160~DK1+720發生涌水突泥,主要影響因素是洞身巖石風化差異較大,巖體破碎,地下水水量較大,且極易造成巖體軟化,在施工過程中應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加強洞內排水,加強超前支護、及時襯砌,確保安全通過涌水突泥段。
參考文獻
[1]秦殿明.淺談宋家山隧道涌水、突泥和溶巖等不良地質段處治技術[J].科技創業家,2011(12):34.
[2]曲紹恒.淺談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成因及預防整治措施[J].建筑模擬,2019(6):56.
[3]鐵路工程水文地質勘察規范:TB10049—2014[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100-105.
[4]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程:TB10027—2012[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54-67.
作者:嚴國鑄 單位:核工業華南工程勘察院
- 上一篇:城市污水處理在環境工程的重要性
- 下一篇:達麥隧道機械化集群施工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