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

時間:2022-03-11 11:37:19

導語: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

摘要:隨著信息工程技術的發展,普及信息工程方面相關知識的意義日益凸顯。該領域的科普作品不斷出現,但目前在翻譯界中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翻譯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章的語言特點翻譯策略有待英語專業學生及譯者進行研究學習并提高對該類文體翻譯技巧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信息工程;科普文;語言特點;翻譯策略

該項目旨在深入了解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章的語言特點,提高對科普類文章體裁及語言表達的認識,同時探究其翻譯策略;以此促進英語專業學生及譯者對科普文體翻譯策略的研究學習,提高該類文體翻譯技巧的應用能力。因此,選擇了《紐約時報》的5GIsComingThisYear.Here'sWhatYouNeedtoKnow(《5G將至,你還需要知道這些》)這篇文章進行分析。之所以選擇這篇文章是因為5G屬于信息工程領域的分支,具有代表性;此外這篇文章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5G以及發展前景,也具有權威性,因此以該文為例探討信息科普類文章采用的翻譯策略。

1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

信息工程科普文屬于實用文體,是文學和科學相結合的一種體裁,這種把科學以文學形式示眾,具有文學性,此外還有趣味性,科學性。從結構和內容看,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主要涉及詞匯、句子、篇章結構這三個層面。在詞匯方面,可以通過構詞規律、語境和隱喻來確定詞義;在句法方面,應注意其語法特征、結構特征和規范性特征;在篇章結構上,需考慮英語的邏輯性。1.1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詞匯。詞匯除了英語本族語外,還包括大量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和其他語言轉化來的詞匯。科技英語作為信息工程領域的普遍使用語言,在促進科技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英語詞匯構詞復雜、數量龐大,一直以來是科技英語學習和應用的難點。要熟練掌握科技英語,需把握詞匯來源、構詞特征,通過詞匯的聯系、語法功能、學科領域準確地確定詞義,并了解認知隱喻在詞義延伸中的作用[1]。其構詞特征有合成法、派生法、縮略法和混合法等。掌握科技英語的詞匯無疑是掌握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基礎和難點,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如谷歌搜索引擎等,提高了搜索科技英語詞匯的效率和準確性。1.2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句法。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句法特點在于以下方面:在句型上,多采用主謂賓或主謂結構,長句出現較多,名詞化結構應用廣泛;在時態上,通常采用4種時態,即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和現在完成時;在語態上,被動語態出現頻率較高。此外還有以下的固定結構經常被采用,如Itis(that)結構、as結構、分詞結構等。1.3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篇章。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篇章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與句法一樣,體現形合的特點,通常采用顯性的連接手段邏輯連貫(并列、承接、遞進、轉折、條件和假設、讓步、因果、結果和目的)和文本銜接(指示、替代、省略、詞匯銜接)來連接句子的各成分和各個句子。篇章的框架結構嚴格,注重自然順序(時間和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因果順序、對比比較、序列順序等)。在文本上多采用主題句、支撐句和結論句的形式。

2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詞匯的翻譯策略研究

2.1詞義的理解與確定。信息工程領域的普遍使用語言為科技英語,因此,其詞匯主要有三大類:專業技術詞匯(highly-technicalterms)、次科技詞(sub-technicalwords)、功能詞(functionalwords)(介詞,連詞等)[2]。下文將主要從詞匯層面來分析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漢譯策略,并以專業技術詞匯和次科技詞為重點進行分析。2.1.1專業技術詞匯重復出現率高且意義專一專業術語指的是某一學科領域特有的或專有的詞匯,大部分的專業術語僅見于科技文章之中,且其詞義不為專業外人士所明白。科普文章的專業術語相對于專業的科技文章而言,專業術語較少且重復出現頻率較高,因為科普文章一般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或者技術。以5GIsComingThisYear.Here'sWhatYouNeedtoKnow為例,文章中的專業術語有4G,5G(thefifth-generationcellularnetworks);第五代蜂窩網絡;3D(threedimen⁃sions)。這些詞匯涉及本篇科普文的主要科普知識,在文中重復出現頻率高,該文譯者在翻譯時采用的是保留原文的方法,因為4G、5G,3D這類詞匯已經為大眾所熟悉、所接受,人們腦海中已經產生了關于4G、5G,3D的大體印象,人們在聽到或看到這些詞匯的時候不會產生停頓、障礙感,因此可以不做翻譯。此外,該文章中還出現了5G運行速度的專業單位詞匯,比如4.5gigabitsasecond(每秒4.5千兆比特),gigabit這個速度單位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它是計算機科學技術領域的詞匯,在搜索其釋義時詞典中對它的翻譯只有一種,即“千兆比特”,字面意義單一。我們可以發現5G,gigabit這樣的專業技術詞匯運用領域比較專一,主要局限于通信類文章中,對于這類詞匯的翻譯比較固定,要多在權威的詞典找到對應的翻譯,這類詞匯在普通詞典難以查到確切的含義,甚至在普通詞典有所缺失,需要在特殊類別的詞典才能查到地道的翻譯。這就要求譯員要“善假于物”,需要借用科技類的專業詞典加以輔助,市面上有許多分門別類的詞典,比如有“電腦網絡”“能源化工”“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這些詞典都是“術業有專攻”的。2.1.2次科技詞的大量使用次科技詞匯的來源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用構詞法通過引申和擴展普通詞匯的詞義,賦予這些詞匯專門的意義以應用于某些專業技術領域。比如在5GIsComingThisYear.Here'sWhatYouNeedtoKnow這篇文章中,cellularnetwork中的cellular不再是我們常見的“細胞的”意思,而是引申為“蜂窩狀的”,翻譯為“蜂窩網絡”,而蜂窩網絡也有了其特殊的內涵,即連接電話系統的是無線設備,而不是有線設備;radio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表示“收音機”的意思,但它引申到通訊領域有“無線電”的意思;再者,對于headset一詞,我們日常生活中表示“耳機”,而在該文章中,引申為“頭具”,擴大了headset的語義;文中的connectedcars并不表示為“連接的汽車”,而是“聯網汽車”,connected由一個普通的詞語被賦予了專業技術的特點;pumpdata中的pump原來是“抽吸”的意思,這里翻譯成“傳輸”,在原本意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讓翻譯更加容易被讀者接受;還有,band通常是“帶、環、樂隊”的意思,而將其普通意義引申到通訊領域,它與frequency搭配翻譯為“頻段”。一些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詞義,通過與其他詞搭配,在專業領域中擁有了新的含義,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見到這類詞應該摒棄定勢思維,要從固有思維中跳脫出來思考這個普通詞匯在專有領域的意思。次科技詞匯的另一種來源是將同一個英文單詞用于不同的專業技術領域,表達不同的專業概念。原文中有句子:Sam⁃sungrecentlydemonstratedprototypesof5GsmartphonesthatareexpectedtooperateonbothVerizonandAT&Tnetworks.在上句中,prototype是從普通英語中借用而來的信息工程類術語,從原義“原型,雛形”轉義成“樣機”。原文:Togetthebenefitsof5G,userswillhavetobuynewphones,whilecarrierswillneedtoinstallnewtransmissionequip⁃menttoofferthefasterservice.此句中的carrier在一般領域是“運送者”的意思,但到了通訊領域,它有特定的內涵,它的正確理解應該是“運營商”。原文:Strictlyspeaking,5Gisasetoftechnicalgroundrulesthatdefinetheworkingsofacellularnetwork,includingtheradiofrequenciesusedandhowvariouscomponentslikecomputerchipsandantennashandleradiosignalsandexchangedata.此句中的antennas在動物界領域中意指“觸角”,而在電訊領域對應表示為“天線”。這些詞匯的意義則只有通過具體的語境才能確定,獨立性較弱,無法簡單地明確單一詞匯的語義,需要通過上下文語境來確定詞匯含義。這就對譯者提出了要求,需要其具有開闊的視野和熟練查閱資料的能力,要通過詞匯的聯系、語法功能和學術領域明確其含義。2.2詞語的替代與省略的翻譯處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不同,漢語多用重復,而英語則用代詞等代替。而在科技文本中,英漢都應符合簡潔明了的行文特點,因此為避免漢語的重復而顯得累贅,我們一般運用省譯法。原文:Ithaddemonstratedpeak5Gdownloadspeedsof4.5gigabitsasecond,butpredictsitsinitialmedianspeedsofabout1.4gigabits.參考譯文:5G的下載速度峰值可以達到每秒4.5千兆比特,但預計初始中值速度約為1.4千兆比特。分析:在參考譯文中,原文的人稱代詞“its”并未翻譯。這是因為在語言的表達習慣中,中文善于省略代詞,而英文中每一個名詞前還需要有代詞或是冠詞來修飾。

3信息工程類科普文句法的翻譯策略研究

在信息工程類科普文中,所闡述的是信息工程領域中的一些科技事實、科技發明、科技活動結果等,要求行文嚴謹且準確,名詞化結構多,而且被動句式的使用頻率高,句子結構比較復雜冗長。下文將主要從句法層面來分析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翻譯策略,并以被動句式的譯法、名詞化結構的翻譯方法及套用常用句型翻譯為重點進行分析。3.1被動句式的翻譯方法。在科技文本中,被動句的使用頻率遠高于漢語,而被動句式的使用顯示了文章的客觀性和準確性,以免讀者帶入個人主觀的意識。而在英譯漢時,一般情況下,為了避免僵硬的翻譯腔,不用“被”字來體現被動語態。原文:Thehighest-qualityVRapplicationsnowtypicallyre⁃quirebulkyheadsetsthatareconnectedbywiretonearbypersonalcomputersthatgenerate3Dimages.參考譯文:最高質量的虛擬現實應用現在一般都要配備笨重的頭具,以有線方式接到附近生成3D圖像的個人計算機上。分析:本句對于“areconnectedby”的翻譯,并不是簡單粗暴地譯為“被連接”,而是翻譯成“連接,接”。雖然沒有“被”字,但是仍然有表示被動的含義。原文:5Ghasbeenknownforitsspeed.參考譯文:5G就其高速為人們所知。分析:此句運用了“為……所”的結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原文:Screensmountedonthevans'exteriorsareusedforcommunicatingwithpedestriansandotherroadusers,forexampletotellapedestrianthatitissafetocrossaroad.參考譯文:安裝在汽車外部的屏幕可以傳遞訊息給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例如,告訴行人現在可以安全通行。分析:此句“beusedfor”譯成“可以”。3.2名詞化結構的翻譯方法。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章中,英語普遍運用大量抽象名詞、形容詞和副詞、名詞化結構,使得邏輯更為嚴謹、事實陳述更客觀。而漢語屬于動態語言,一個句子中可出現多個動詞,多為短句組成長句。為使得譯文符合中西的表達習慣,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體現出英漢的動態與靜態的差異性。原文:Theiradoptionofthisnewdevicegreatlycutdownthepercentageofdefectiveproducts.參考譯文:他們采用了這套裝置,大大降低了廢品率。分析:本句把抽象名詞“adoption”翻譯成動詞“采用”,體現了漢語的動態特點,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原文:同樣來說,微塑料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為人知的。參考譯文:Theeffectsofmicroplasticsonmarinelife,like⁃wise,arelargelynotunderstood.分析:在漢譯英時,動詞短語“對……造成的影響”翻譯成抽象名詞“theeffectof”,體現了英語的靜態語言的特點,并且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在科技文本中,這樣的翻譯顯得更加客觀真實。3.3套用常用句型翻譯。信息工程科普類文本中,經常使用一些特定的句型,如“Itis...that...”“accordingto...”等,漢譯英時也可套用這些常用的句型,以使譯文更符合科技英語的文體特點。原文:高通公司編制的時間表表明,預計2019年將在美國之后于推出5G技術的國家包括英國、德國、瑞士、中國、韓國和澳大利亞。參考譯文:CountriesexpectedtofollowtheUnitedStateswith2019rolloutsof5GincludeBritain,Germany,Switzerland,China,SouthKoreaandAustralia,accordingtoatimetablecompiledbyQualcomm.分析:報告或研究表明,可以譯為“accordingto...”,且其在英文中可位于句首、句中或句尾,而中文“……表明”必須放在句首。原文:ItispredictedthatiPhoneswiththenewtechnologywon’tarriveuntil2020.參考譯文:人們推測,采用新技術的iPhone將直到2020年才會到來。分析:此句中,“itispredictedthat”不譯為“據推測”,這樣比較官方正式,應譯為“人們推測……”,讀者會覺得更加親切,易于接受。

4結束語

信息工程類科普文語言特點主要涉及詞匯、句子、篇章結構這三個層面。在詞匯方面,可以通過構詞規律、語境和隱喻來確定詞義;在句法方面,應注意其語法特征、結構特征和規范性特征;在篇章結構上,需考慮英語的邏輯性。在翻譯準備過程中應對信息工程領域的專業英語特點進行了解和掌握,并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進行準確的翻譯。在翻譯詞匯的過程中要區分專業科技詞匯和次科技詞來進行詞匯的確定,處理詞語的替代與省略;在翻譯句子的過程中使用被動句式、名詞化結構、套用常用句型等的翻譯方法進行信息工程類科普文的翻譯。

參考文獻:

[1]傅勇林,唐躍勤.科技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李延林,楊根培,曠劍敏,等.論英漢科技翻譯研究[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3]畢瑩.科技文本句法的漢英翻譯策略[J].青年文學家,2011(23):184-185.

[4]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漢翻譯-筆譯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阮紅波.從科技英語的句法特點看科技漢英翻譯之技巧[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4):64-65.

[6]姬建偉.從英漢句法差異看科技文本漢譯英的翻譯策略[J].海外英語,2018(10):107-108.

[7]王瑋,李然.科技文本英譯漢的翻譯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19):112.

作者:李敏詩 駱瑜馨 李文利 廖國釗 單位:廣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