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會計信息防范論文

時間:2022-04-22 08:40:00

導語:虛假會計信息防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虛假會計信息防范論文

關鍵詞:虛假會計信息;違法成本;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會計誠信

虛假會計信息問題自會計的產生而產生,隨會計的發展而發展,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法規、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而使會計信息難以保證完全真實、公允(制度性失真);會計規則執行人由于未能對會計規則透徹理解而做出了錯誤判斷(行為性失真);以及為使自身利益膨脹而損害他人利益而編造的虛假會計信息(違規性失真)。其中歷史悠久,普遍認同的當屬違規性失真。

虛假會計信息的泛濫觸目驚心,近年來一樁樁涉及國內外知名公司、注冊會計師事務所的造假案件使人們不僅對企業自身,甚至對證監會、注冊會計師等中介機構產生了重重置疑。是什么原因使“泛假主義”如此猖獗、有恃無恐?造假者的趨利動機難以根除,但動機轉化為結果是需要條件的,如何防范虛假信息已不僅僅是會計界的問題,它已經演變成了政治界、經濟界乃至全球關注的焦點。

1加大違法成本,健全制約機制

1.1對違法者的相關處罰

有人曾把上市公司比作足球,證監會是守門員,地方政府、會計師及證券商都是射手,射手們齊心協力、一定要把上市公司這個球踢進大門!這么多人齊心協力,也難怪造假猖獗,難于治理了。

如今,公司上市的數量越來越多,對外公布的會計信息更是數不勝數,其中,虛假會計信息占很高的比重。由于查處力度不夠,某一公司的虛假信息被查出的可能性很是微小,這本足以另造假者欣慰,即使被查出,處罰又很輕微,一般的處罰主要有公開譴責、通報批評、警告、罰款、市場禁入、禁業、吊銷執業證書等。除非達到紅光實業、瓊民源、大慶聯誼之流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才見有所舉措———追究刑事責任。刑事處罰最重一般也不會超過5年的有期徒刑。針對民事賠償問題,更是無依據可循。

再說對涉案的注冊會計師及其事務所的處理,“重單位處罰,輕個人處罰”,仍以行政處罰為主。即便如此,對于投資者來說,過高的訴訟成本和過低的訴訟收益使其將注冊會計師推上被告席的幾率也是很低,這就更加助長了注冊會計師充當“射手”的風氣。

1.2通過法律手段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在這里,我們要很好地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加大“泛假者”的違法成本———通過法律手段治理會計信息失真。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定時期法律環境的具體情況。目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治理虛假會計信息最有效的途徑也恐怕只有通過法律手段來得最快。如果法律條文對會計違法行為規定明確(包括有關的民事賠償問題),可操作性強,便于執法部門對虛假會計信息認定和管理;同時嚴格執法程序,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使其違法所獲收益難于彌補其違法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其造假行為自會加以收斂。誠然,即使對于各種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的再完善,但是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處罰不到位,或者疏于對違法行為的檢查,客觀上就會形成對違法行為的縱容,導致虛假會計信息的有增無減。

2發揮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作用,嚴格控制虛假會計信息的發生

只有可參照的法律條文還不夠,要想加大對虛假會計行為的處罰力度,首先必須將違法者從眾多的企業中查找出來,這是前提。我們不能總是指望造假企業如滾雪球般將造假規模越滾越大,最后實在包不住了,才被披露出來。這時,無論采取怎樣嚴厲的懲治手段,投資者的損失都已難以得到彌補,只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而已。在這之前,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審計———必須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與評價功能,將虛假會計信息制造者扼殺于其壯大之前。

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審計監督體系。在國際上,作為注冊會計師審計載體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有獨資、普通合伙、有限責任公司制、有限責任合伙制四種組織形式。我國目前主要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責任公司制二種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另外兩種形式:獨資會計師事務所和有限責任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獨資會計師事務所由具有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的個人獨立開業,承擔無限責任。雖然承擔無限責任,但實際發生風險的程度相對較低,非常適合于小型企業記賬、納稅等方面的服務需求;有限責任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最明顯的特征是合伙人只需承擔有限責任。無過錯的合伙人對于其他合伙人的過失或不當執業行為不承擔責任。除非該合伙人參與了過失或不當執業行為。這種組織形式是為順應經濟發展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要求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興起,到1995年底,原“六大”國際會計公司在美國的執業機構已完成了向有限責任合伙制的轉型,在它們的主導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也陸續開始轉型,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降低審計風險,從而有利于注冊會計師對企業財務報告的監督。

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在“企業內部控制與預算管理”專題研討會上說:財政部會計司正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新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以推動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建設。過去,我們多注重外部審計監督作用而忽視內部審計評價職能,一手硬,一手軟。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內部審計處于無人過問的境地,沒有得到應有的職業尊重,無法發揮其在虛假會計信息治理中的監管作用。為“內部人控制”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3全面實施道德素質教育,呼喚會計誠信

人的趨利動機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要靠這種動機的催化作用,它的存在本身是具有積極向上一面的,但趨利動機的實現并非建立在虛假泛濫基礎上。在巨大利益誘惑面前,強硬的監管體制總是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后發制人。中國自古以來主張以“德”治天下,再完善的法律法規也只能給企業提供一個框架,絕無可能堵塞所有虛假漏洞,尤其是人的主觀上有意為之。這時,就要從思想認識,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上對信息提供者、注冊會計師乃至投資者實施全方位誠信教育,強化道德自律意識,保持職業良知,從根本上消除虛假泛濫。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但絕不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玉廷。深化會計改革全面提高會計管理工作水平。財務與會計導刊,2004,(5):4~6.

[2]沈小燕。美國會計職業界的反思及監管檔案給我們的啟示。財務與會計,2004,(9):45.

[3]財政部。審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