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項目成本管理需要從設計開始
時間:2022-10-22 09:16:00
導語:高質量的項目成本管理需要從設計開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項目成本管理是實現項目和企業盈利的基礎工作之一,同時也是一項涉及面廣且復雜的系統工作。項目從決策到竣工,大體包括以下6個階段:項目建議書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工作階段、建設準備階段、建設施工階段、竣工驗收交付使用階段。本文從設計角度入手,就如何做好項目成本管理作出淺顯分析,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項目管理;成本控制;設計管理
1影響工程造價的幾個階段
①在項目建議書階段和可行性研究階段,項目工程場地的選擇、建筑規模、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當地原材料供應狀態和價格等,都是影響項目成本的關鍵因素,但往往都是主觀很難改變的;②在設計階段,在搞好管理的基礎上,項目設計階段是控制開發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環節,因為設計階段可鎖定可控成本的90%以上,隨著設計工作的開展,建設工程項目的構成進一步明確,可以優化的空間越來越小,優化的限制條件也越來越多,對成本的影響程度就逐步下降。設計成果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建設項目的成本和工期;③在施工階段,對于一個工程項目來說,工程施工活動是工程設計活動的繼續,是工程設計意圖實現的過程。正常的工程量已經很具體,工程造價也已明確。施工階段的不確定因素比較多,譬如:地基處理、材料價格變化,工程變更等。這些非正常情況的發生可能直接導致成本的增加。
2在設計階段對工程項目的成本進行管理
工程設計應充分體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在充分滿足業主或開發商的需求和目標的同時,一定要使成本“最低化”。房地產項目設計階段一般可統分為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這兩個階段可以分別確定具體的技術經濟指標,每一項指標都關系到項目的開發成本。整個設計階段既是目標成本進一步優化的階段,又是具體分解目標成本并進行落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成本管理要掌握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已經確定的目標成本只能優化不能超標。在具體設計階段應具體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項目設計委托時,要向設計單位及設計人員提供盡可能詳實的相關設計資料及各種技術經濟指標,明確項目開發的定位、工程建設成本范圍、質量及效果,特別要強調設計方案的“經濟”、“合理”,具體內容包括戶型、功能、環境配套、結構設計等。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從源頭上作好成本節約。
2)初步設計完成后,要認真審查比對,不能過分依賴于設計部門。這一階段十分重要,著重應注意的是設計方案是否達到所要求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整個設計思路是否經濟合理。這里的“合理”包含兩種意思;①布局是否合理,比如戶型,是否充分考慮最大程度上滿足現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居住的需要;再如環境配套設施,是否從“以人為本”來考慮。這兩點都是影響房屋銷售的主要因素,因為我們在銷售過程中發現很大一部分購買者對戶型和居住環境看得很重,甚至超過了對價格的關注;②經濟性是否合理,比如建筑設計時可將功能分區相對集中,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裝飾及過多的懸挑,建筑尺寸盡量采用經濟尺寸;另外在環境配套上要做到經濟實用、美觀舒適,不求奢華但求新穎。在全面審查后,針對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對設計方案提出合理化的更正及修改,盡可能做到詳盡周到,避免設計返工;其次,對修改后的設計方案要重新進行成本預算并再與目標成本進行對照,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超預算設計。
3)施工圖設計階段,這是控制工程成本最主要的一環。設計過程中,有些工程設計人員只注重設計“質量”及設計期限,沒有更多地考慮設計對工程建設成本的重大影響。因此要十分注意,比如:
○1建筑結構形式的采用。在滿足抗震及安全功能的前提下,根據建筑體量盡量采用成本較低的結構形式。比如能夠采用磚混或混合結構的,原則上不采用框架結構。
○2基礎結構形式的選用必須依靠真實的地勘資料并對持力層進行認真選擇。避免在施工時出現超深或返工現象。
○3結構配筋量標準不一。有些設計人員為了減少工作量,對配筋及截面不進行單獨計算,統一配筋;比如對現澆板不分開間大小,設計統一厚度及配筋,這是十分浪費的。
○4安全系數取值偏大。如:結構安全重要性等級及非抗震、抗震等級的選用。這些都將對設計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
○5結構按取大值的方式進行統一標示或作文字簡單說明。
以上是控制工程成本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施工圖設計完成后,除了要提交設計審查部門外,還要專門組織專業管理人員包括工程造價人員,對施工圖進行細致的審查核算,對施工圖中存在的影響工程質量及工程成本的問題要及時與設計人員進行溝通并更正,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及浪費。
工程設計首先要滿足國家現行的各種規范,在規范許可的范圍內,存在著多個解,應該都是可行的,哪個解對項目成本是最節約,就需要工程造價人員積極配合,與設計人員協同作戰。在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的各個階段,對項目設計方案與費用反復比較,通過技術比較、經濟分析和效果評價來優化設計,運用價值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進行方案選擇,最后達到控制項目成本的目的。比如某工程是一個比較高檔的住宅小區,施工圖設計出來了,工程造價人員立即介入,對各項經濟指標進行了詳細的核算,發現單方用鋼量超預定目標3~4kg,小區總建筑面積12萬m2,這可是影響工程造價的重要因素,直接導致增加成本約240萬元。在核算過程中發現:基礎、構造柱、梁的配筋偏多,經過與設計人員的溝通,最后確定用鋼量高的原因有3個:①基礎設計斷面偏大;②抗震構造柱偏多;③現澆梁布置偏多且配筋偏大。設計人員在端正思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基礎斷面偏大是因為沒有進行基礎埋深的折算計算;構造柱偏多是因為死套“建筑抗震構造措施”進行設計,而實際是以抗震驗算結果來審定的,兩種方式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現澆梁配筋偏大是由于設計時選取的安全系數稍大造成的。這樣通過及時修改施工圖,工程項目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3設計單位工程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進行造價控制
工程施工階段,主要由3方組成管理體系,業主、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業主依據割算或形象進度進行工程款的撥付,對項目主要進行協調管理。目前的監理只是監督施工單位的“照圖施工”,從社會現狀來看,由于監理公司往往聘用一些退休的監理人員,對設計文件有的甚至看不懂(尤其是采用“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以來),對施工工藝不熟,對工程造價沒有進行量化的能力,往往只能做到“壘起墻來看曲直”,所以監理對有效控制工程造價沒有多大作用。施工單位只對實際工程和資料負責,結算一般是按實際發生計取,對工程造價的控制在某種意義上講,對施工方沒有任何吸引力。設計方,如果管理體系完善,檔案完整,由設計單位的造價專業人員對施工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配合監理和施工人員,做好原有設計文件、設計方的變更資料,施工過程中的技術處理意見,進行多方核對、落實,并做簽證及時調整工程量,積累在施工過程中的所有資料,并配有各階段的需要,做出造價分析,使項目工程造價明了、簡單、可靠。這樣會做到“三統一”,即設計與施工的統一,進度撥款與工程實際進度的統一,施工資料與設計資料的統一。避免預算、割算、竣工結算前后不一致。審計是根據資料得出的結果,不求資料真實、合理性,過程中的監管會有效控制避免此情況的發生。
4結語
一個項目從設計開始成本管理,自始至終貫穿其中,這是最有必要、最有意義的事。工程造價的高低,直接反映著投資效益的好壞,只有合理控制工程造價,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減少消耗、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效益。
- 上一篇:淺議標桿房產企業的成本管理
- 下一篇:鐵路運輸公司的成本管理與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