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改進思考
時間:2022-04-19 11:10:09
導語: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改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產成本是制造型企業最主要的成本組成部分,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的生產成本控制不僅僅以成本的控制與降低為目的,更加需要符合新常態下企業戰略轉型等新發展需求。文章研究結合實踐工作,探討新常態下制造型企業的生產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探尋改進建議。
[關鍵詞]制造型企業;新常態;生產成本;成本管理
1制造型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生產成本主營由生產過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勞動力雇傭費用及其他相關費用組成。而在近年發展中,受到原材料、物流與勞動力成本的增長影響,制造型企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而行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企業只有不斷強化生產成本控制才能夠更好的實現盈利目標。但是,在近年來制造型企業生產成本控制過程中,成本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這就需要關注企業生產成本控制方案,了解其存在的具體問題。很多企業采用作業標準化、更新設備等手段進行生產成本控制,這對于改善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利。生產作業由設計—采購—生產—檢驗四個環節組成,其中生產成本的控制核心在于生產環節,該項成本控制通過對生產中單位產品所需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指標設定,影響采購及檢驗程序,形成對作業鏈的整體成本控制。在制造型企業發展的不同生命周期,企業需要圍繞不同的生存發展特點對戰略進行調整,以確保成本管理的戰略符合實際需求,可以真正達成企業競爭力提高的目標。在最新階段,制造型企業必須面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一些新的問題,結合行業發展環境及企業自身的需求對戰略成本進行改進。
2新常態下制造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的目標與要點分解
經濟新常態下,國內主要制造行業發展變動非常顯著,以機械制造為例,我國市場經濟逐步進入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發展的轉換新常態,在這個前提下,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逐步呈現低增長、低收益、低價格和高壓力的特征。在這個背景下,國內的機械制造生產產量仍然增長,但是行業的主要投資仍然集中在大規模生產與固定資產方面,對于科技、環保等的創新投入不足。新常態下,機械制造企業都必須重新調整生產經營活動,注重抓技術、業態和商業模式的轉變,逐步實現對產能的調整、對成本控制的同時降低排放等的基本要求。新常態下制造型企業需要重新分析價值鏈、動因等:第一,在2015年12月之前,國內制造行業的總體虧損持續出現,并且截至3月25日,包括制造型企業在內的制造企業訂單不足而庫存激增的問題突出,一季度虧損已經確定。在這個背景下,必須明確成本管理已經不單單局限于生產過程,必須更多的協調解決訂單少、存貨多、虧損大的相關問題。第二,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需求的疲軟和產能過剩矛盾在制造市場仍然存在,并且由于鐵礦石價格下降等因素也會影響市場競爭。2015年及未來一段時間,制造行業的工業需求將必然下降,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開發等市場進展緩慢甚至停滯的情況下,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減量發展將會成為制造行業的新常態。
3新常態下制造型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改進的具體建議
3.1引入戰略成本管理理念改進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的思想基礎
戰略成本管理也就是從企業戰略層面,對成本進行分解,進而配合企業戰略選擇成本控制方案,形成一系列成本管理體系。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生產成本管理更需要配合企業戰略轉型等管理需求,只有戰略成本管理理念能符合新常態下企業競爭環境與企業發展需求。戰略成本管理意味著制造型企業成本管理手段的全面性和戰略性,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制造型企業徹底改頭換面,摒棄僵化老式的管理模式,沿著制造型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線索,在成本的事前管理方面加強預測、決策的規范性建設,提高事前管理的效率和功能;按照科學精準的標準來制訂管理計劃以及基礎戰略成本管理流程,清晰地闡釋每一環節的核心,并同時加強現代化管理手段,依托信息化和高科技提升制造型企業管理效率,從而有效地提升整體競爭力;注重每一細節,制定配合與制造型企業戰略的成本管理內容,同時實行制造型企業成本的控制和競爭力的提升等目的,真正符合標準的完善戰略成本管理。在戰略成本管理中,企業應該恰當地運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在供應鏈管理機制中強調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與技術運用,基于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客戶全過程的價值鏈分析,強調集中管理與過程協調。既要綜合分析上下游相關各方的利益,又要用全面眼光審視企業的經營狀況。建立全面的戰略觀。從制造型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角度上,設計戰略成本管理的基礎體系,逐步開展以客戶為核心,精細化管理、精益生產的供應鏈系統,系統內部注重以客戶需求分析為指導,開展與生產成本管理相關的上游采購與下游營銷的系統分析,控制采購規模并拓寬銷售渠道,這就能夠比較好地提升成本運轉效率,并提升企業戰略競爭力。在生產成本管理全過程中,企業必須強調以質量管理為核心,借助目標集聚方案,全面提升產品品質,塑造經典進而提升競爭力。具體的運行中,注重協調內外部市場環境,強化競爭力的分析與互動,通過價值鏈整體的配置改進來提升企業發展與競爭力。
3.2合理協調定制生產與規模生產關系
生產成本管理在新常態下,更強調經濟效益與企業競爭力的協調。企業不應該單純地進行規模生產,而是應該抓緊市場機會,準確挖掘市場機遇,開展定制生產和銷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生產損失。在定制生產中,應該注意減少資源浪費和研發成本過高的問題,將定制生產與企業規模相協調。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定量分析工具,如生產模型等,來恰當地分析每一個階段定制生產與規模生產的恰當數量。
3.3借助大數據提升生產成本管理效率
大數據系統可以很好地整合與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相關的上下游信息資料,并借助數據信息挖掘等技術手段,全面輔助企業生產成本分析、管理計劃制訂與執行、監督與改進等,這對于生產成本在新常態下的管理優化至關重要。一方面,企業需要建設并不斷完善覆蓋庫存管理整個供應鏈的數據體系,將生產、采購、銷售、庫存等都納入大數據系統中,才能將其生產成本管理全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對應解決,實現企業生產成本管理在大數據下的技術運用和管理優化的目的。在大數據基礎上,企業還必須做好銷售預測的基礎工作,不斷強化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并且結合市場因素,對產品的未來市場預期進行正確和全面預測。另一方面,企業能夠結合大數據的市場需求信息挖掘和預測,結合最新動態做出判斷,實現適銷對路的設計、符合需求量的規模供應,避免生產過量或者不適應市場需求,這就可以極大地提升生產成本管理的準確性。而在市場銷售中,隨著全面銷售信息更新與檢測,可以及時掌握新品的銷售情況,對市場需求大的可以開展新生產計劃,需求低的則需要控制生產和供貨并配合促銷策略,提升產品銷售。銷售完成后,則借助大數據的整理,總結經驗,進一步挖掘目標市場消費特點,指導后續供應鏈管理,為后續生產成本管理的改進奠定基礎。
4結論
企業需要注重重新整理和分析企業內外部環境、價值鏈等,在新政策引導下更加努力的以綠色、低碳的戰略導向為努力方向,構建更符合市場要求的戰略成本管理方案。
作者:徐艷輝 單位:上海智星會計師事務
參考文獻:
[1]馮圓.經濟新常態下的成本管理創新研究[J].新會計,2015(11).
[2]劉海生.戰略成本管理研究[J].會計之友,2013(3).
- 上一篇:校園網運行調試及管理策略
- 下一篇:高職院校師德存在問題與培育路徑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