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兩權分離分層管理財務風險論文
時間:2022-05-06 06:49:00
導語:現代企業兩權分離分層管理財務風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兩種風險的涵義和特點比較;兩種風險的內容比較;兩種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措施比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出資者財務包括及時籌集資金、合理安排資本投向、確定收益分配策略、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企業最基本的財務風險、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靜態風險、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制度性財務風險、企業經營者擔負著出資者資本保值增值和債權人債權還本付息的責任、出資者財務是由提供資本者對其出資及其應用狀況進行的管理、經營者財務主要關注企業具體的經營、建立財務監督機制、建立指標考核體系、股票期權將經營者的個人利益同企業股價表現以及企業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在籌資數量上注重選擇合理的資本結構、收益分配風險的防范要從現金流入和流出兩方面著手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隨著企業財務劃分為出資者財務和經營者財務,與之相對應,企業的財務風險也劃分為出資者財務風險和經營者財務風險。通過對兩種風險的特點、內容以及防范與控制措施的比較分析,在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風險應進行分層管理。
[關鍵詞]出資者財務風險;經營者財務風險;財務監督機制
一、兩種風險的涵義和特點比較
出資者財務包括及時籌集資金、合理安排資本投向、確定收益分配策略等,其目標是實現資本最大限度的增值,與出資者財務目標相對應,出資者財務風險就是企業出資者面臨的資本投資風險、資本減值風險和資本經營財務風險。其特征如下:
1.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企業最基本的財務風險。財產所有權是經濟生活中最基本的經濟權利,企業設立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財產所有權的維護和擴張。所以,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企業最基本的財務風險,其風險程度是企業最高的風險程度,其他層次的財務風險管理都應以符合出資者財務風險限度為前提。
2.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靜態風險。在兩權分離的條件下,生產經營活動交由經營者決策和執行,出資者對企業風險的管理主要通過一系列監督機制來實現。因此,出資者重視的是企業經營的結果而非過程,所以,出資者所面臨的風險是一種靜態風險。
3.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制度性財務風險。所謂制度性財務風險是指由制度引發、受制度影響的風險。由于出資者對企業日常經營的參與程度低,其對企業的管理主要通過一些制度性手段來實現。因此,出資者財務風險是一種制度性風險。經營者受企業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委托擔負著出資者資本保值增值和債權人債權還本付息的責任。由于所處位置和所具有的權利、義務不同,與出資者財務風險相比,經營者財務風險具有以下特征:
(1)復雜性。企業經營者擔負著出資者資本保值增值和債權人債權還本付息的責任,因而必須從出資者和債權人雙方角度綜合考慮企業財務風險。同時企業經營者管理企業日常經營,對企業財務風險的考慮要涉及各個方面,既要考慮外部關系人,又要考慮企業內部各部門,既要考慮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又要考慮自身的利益。
(2)動態性。與出資者關注資本的最終保值增值不同,經營者關注現金流轉的順暢及現金性收益的增加。因而經營者財務涉及企業經營過程中現金流轉的各個環節。由于風險也存在于現金流轉的各環節中,所以經營者財務風險具有動態性,由此引出的經營者財務風險管理也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3)復合性。經營者財務權既包括了企業所有者財務決策的執行權,又包括了企業日常財務活動的決策權和操作權。因而與所有者財務主要是制度性規定不同,經營者財務是制度性與操作性的結合體,與此相適應,經營者財務風險包括了與企業財務相關的制度性風險和操作性風險。
二、兩種風險的內容比較
出資者財務是由提供資本者對其出資及其應用狀況進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要約束經營者的財務行為,以保證資本的安全和增值。與之相對應,出資者財務風險主要包括資本投資風險、資本減值風險和資本經營財務風險。
1.資本投資風險。出資者對外投資形成了出資者與經營者的資本關系,這種資本關系也是財務關系———投資與接受投資的關系。出資者對外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主要是被投資企業經營、財務狀況等方面變化引起對外投資收益出現不確定性變動的風險,即資本投資風險。
2.資本減值風險。當出資者投入資本后就要求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從廣義上看,資本保全價值包括原始資本價值和無風險收益,資本增值價值包括資本有形增值和資本無形增值等。從狹義上看,如果一個會計期間,期末所有者權益比期初所有者權益減少了,則出資者遭受了資本減值。因此,資本減值風險是出資者所投入資本由于被投資企業經營上的原因而導致起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
3.資本經營財務風險。出資者為了尋求更大的資本回報,避免資本風險,需要調整資本結構,包括把資本從接受投資企業轉移出去,或者吸收其他資本等,諸如兼并、收購、聯合等。這些資本轉移活動就是資本經營活動,在資本經營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財務收益與預期收益相偏離,因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就是資本經營財務風險。
與出資者財務主要關注資本投資、經營與保值增值不同,經營者財務主要關注企業具體的經營,所以籌資、投資和收益分配是經營者財務的主要內容,經營者財務風險也主要存在于這三個環節中。
1.籌資活動風險。籌資的具體目標是在不影響現金流出及償債能力基礎上實現權益資本收益的最大化。籌資的實際結果與其目標之間的偏差的可能性,就是籌資風險,具體包括收益風險和償債能力風險。收益風險表現為每股收益或每股現金流量降低的可能性,償債能力風險表現為無力償債乃至破產的可能性。
2.投資活動風險。企業的投資活動可以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兩類。長期投資風險主要是現金凈流量風險,而短期投資主要面臨資產流動性風險。長期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用凈現值法來判斷,因為只有凈現值才能代表股東財富的增加,因而長期投資的目標是實現增量凈現金流量,所以長期投資風險是項目凈現值小于零的可能性。對于短期投資,強調的是短期資金的流動性,一方面以減少流動資產存量占用為目的,另一方面則以加速企業流動資產的流動性,縮短整個營業周期和提高現金流動速度為目的,兩者相互作用,以提高企業整體資產創造現金的能力。因而短期投資的預期目標是提高存量資產的流動性,與之相適應,其風險就是存量資產流動性降低的可能性,即資產流動性風險。
3.收益分配活動風險。企業的收益形成現金流入,分配形成現金流出,現金流入與流出不相適應時,就產生了收益分配風險。當企業收益形成的現金流入遠遠大于分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時,股東可能會因現金偏好得不到滿足而拋售股票引致股價變動而對企業經營及整體形象產生不利影響。當現金流出大于現金流入時,企業的再投資將發生困難,影響日后生產經營。因此,收益分配活動風險是現金流量的不協調風險。
三、兩種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措施比較
針對出資者財務風險的特征,要防范和控制這種風險,必須制定一系列監督、激勵措施以約束和激勵經營者,使經營者自身的財務目標與出資者財務目標趨于一致。
1.建立財務監督機制。企業的財務監督機制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股東大會對董事會的授權和監督;二是代表股東利益的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督;三是經營者的內部牽制與監督。建立健全這三個層次的財務監督體系具體包括充分行使股東大會的權利,派出獨立董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等。只有做到自上而下的層層監督,才能抑制經營者追求個的欲望,從而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2.建立指標考核體系。企業只有建立以資本增值為核心,包括財務效益狀況、資本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發展能力狀況等的企業績效評價體制,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經營者的業績,明確獎懲標準與經營業績掛鉤,以激勵經營者維護出資者的利益,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
3.建立激勵機制。在激勵經營者盡力實現出資者財務目標方面,年薪制、經營者獎勵制度、優秀企業家評選等都是較為有效的方法。此外,股票期權將經營者的個人利益同企業股價表現以及企業的利益緊密地聯系起來,使經營者對個人效用的追求轉化為對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追求,從而實現了股東的財務目標,因而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
針對經營者在籌資、投資和收益分配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其防范措施如下:
1.籌資風險防范。對于防范收益風險,企業要在籌資數量上注重選擇合理的資本結構,而對于償債能力風險,企業要從籌資期限上注重長期和短期相互搭配。但是,預防和控制籌資風險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因為只有資金使用效益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才得以加強,那么無論企業選擇何種籌資結構,選擇何種籌資期限,都可及時地支付借入資金的本息和投資者的投資報酬。
2.投資風險的防范。長期投資風險的控制主要通過投資組合來實現。只有進行組合投資,使各項導致現金流量不確定性的因素相互抵消,才能降低風險,實現增量現金流量。對于短期投資,可通過存貨項目分析,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等來加強存貨轉化為現金的速度以及加強應收賬款向現金的轉化,從而提高存量資產的流動性。此外,選擇適宜的長、短期資產的數量結構也是防范投資風險的有效方法。
3.收益分配風險的防范。收益分配風險的防范要從現金流入和流出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對現金流入實行控制,另一方面要考慮股利政策的現金流出。兩方面相互結合,達到現金流入與流出相互配合、協調,從而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謝志華出資者財務論[J]會計研究,1997,(5)
[2]周吉關于出資人財務管理的幾個問題[J]財會通訊,2001,(2)
[3]湯谷良經營者財務論———兼論現代企業財務分層管理架構[J]會計研究,1999,(5)
[4]王斌現金流轉說。財務經理的財務觀點[J]會計研究,1997,(5)
- 上一篇:企業集團自身狀況權衡財務管理利弊論文
- 下一篇:德魯克知識型組織管理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