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工作者文化傳統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15 04:43:00

導語:檔案工作者文化傳統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檔案工作者文化傳統研究論文

文化從廣義上講包括人類社會中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與政治、經濟等并列而為人類社會活動之一部分,即關涉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文學、、道德風尚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一、文化對檔案工作者行為研究的意義

檔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貯存、延續、傳播者,也是文化選擇、吸收、加工者,檔案工作者群體既經過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傳遞歷程,又經受了文化傳遞歷程中的心理凈化。因此,從服務與文化的功能來分析檔案工作者與文化的關系,可以這樣講,檔案工作者保存、傳遞了文化,文化又孕育了檔案工作者,檔案工作這一職業,經歷了多年文化積淀與滲透,逐漸形成了當代檔案工作者的群體行為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既體現出中國檔案工作者群體行為的共同心理,又不為別種民族、社會不同的文化所具有,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為其成員所共同遵循并形成同化的價值體系、行為準則和共同的思想作風的總和。它是聯系和協調檔案工作者行為的牢固紐帶,是檔案館靈魂所在,它深刻揭示了檔案工作者中含有的文化特質,對于發展檔案事業大有益處。

1可以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上正確看待并理解我國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民族心理與性格。

2在中國文化背景中看檔案工作者行為,可以看到當今檔案工作者行為形成的歷史因素,看到優秀的民族文化反映到這一職業上的印記,也可以恰當地解釋和描述我國檔案工作者所特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3對于檔案工作者的服務實踐過程來講,既可以在新形勢下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塑造檔案工作者群體的完美人格,又可以幫助認識分析一些行為中的陋習與弊端,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并做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調節。

二、檔案工作者行為獨特的文化心態

檔案工作者的價值觀是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把人的價值歸結為道德價值,作為一種道德文化,它之所以可以長期、廣泛、持久地影響著檔案工作者的行為,是因為道德文化是民族傳統中的核心文化,是檔案工作者在行為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觀念,是協調檔案館與國家、政府部門之間,檔案館之間,檔案館與職工之間利益關系的準則。檔案工作者對道德踐履的盡善追求,對道德人格的完美塑造以及呈現出的高志功低物欲的行為特征,都是道德這把價值尺度在起作用。

當今人們對檔案工作者的贊美也是從道德尺度出發的,“人梯”、“橋梁”、“默默無聞”、“為他人做嫁衣”這些話,集中描述了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勤懇、艱苦、犧牲、甘于奉獻、創造性的人格品質,忽視了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模糊了檔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會上很多人都說檔案工作待遇、地位這樣低,但檔案工作者對檔案事業、對利用者服務卻那么熱情,這種忠于檔案事業的獻身精神真是讓人感動,其實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觀的力量,它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積極有為、奮發向上的基本精神,它從整體上塑造了檔案工作者的風貌,也是檔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具體表現在:

1道德追求大于社會索取

現實中,檔案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在道德力量的支持下,歷久不渝地與社會上“富貴利達”為生活目標的世俗價值觀大相徑庭,對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贊美與對世俗價值觀的鄙視,是檔案工作者對這種濃重道德的追求經久不衰的深層原因。

2社會本位高于個人本位

檔案工作者有著一種強烈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感,能以天下為己任,且對國家民族有較強的社會從屬感。保存黨和國家重要檔案文獻、珍貴文化遺產,傳播優秀文化思想,培養人才幾乎成為全體檔案工作者的信條,對社會未來的負責勝過自身付出的思考,行為表現處處皆反映出它所屬的社會團體的性質。

3自我修養先于對他人的服務

自強、剛毅、耐力而樂觀向上的性格,是每一個檔案工作者心理品質的主流,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檔案工作者服務的標準。

三、檔案工作者交往中的文化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人際關系的理論特別發達,我們民族心理傾向是“仁愛”與“和諧”,檔案工作者在對內、對外交往中也具有明顯的這一民族文化特征,不但強調“和為貴”的人與人的和諧,知行合一的身與心的和諧,天人合一的人與環境的和諧,而且延伸到人內在的精神和諧,這種文化滲透到歷代檔案工作者的服務思想、途徑、形式和方法之中。直到今天,檔案工作者仍保留著“和諧”、“仁愛”、樂融的特色并收到了明顯的服務效益,這種文化現象在檔案工作者與利用者之間已生成并深化為一種文化型的服務思想并構建了具有經典意義的民族精神。和為貴的文化觀念在與利用者的關系上突出的是“愛”,強調的是服務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并具有以下特征:

“融”,即情感的融匯狀態,首先要解決的是代界的填充和角色界線的延伸。心理相互滲透,“假如我是一個利用者”的心理換位,在服務功能上表現為和風細雨的溝通,減少對立情緒,掃除情感障礙。

“情”,在實際工作中只有產生情的效應,才能充分發揮服務功能,捕捉住服務最佳時機并產生出最佳效果。高質量、高效益的服務,往往會使利用者產生出久久不能平息的激情,而利用者給檔案工作者的一點點慰問,也往往使我們難于忘懷。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事物的相互聯系及統一,主張求同存異,使檔案工作者把利用者看成是與之相輔相成的,不是對抗力量,因此要追求和諧。行為中的氣質表現應是:穩建,平和,溫良,體諒,不憑感情起伏任意發泄,不走極端,不沖動,不破壞內心平穩,對服務工作增加正效應,減少副作用。

四、現實對檔案工作者傳統道德文化的沖擊

從社會發展的現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檔案工作者的人格力量的塑造與支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其有值得肯定和發揚的一面,但傳統文化弊端的暴露也是比較明顯的。近幾年,中西文化的碰撞已明顯觸及到檔案工作者行為的實踐領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民族文化傳統受到了強大的沖擊,檔案工作者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首先,當社會在重視了檔案工作者高層次道德追求后,卻忽視了檔案工作者的物質享受,對檔案工作者及優秀事跡的表彰幾乎都是以艱難困苦作為必備條件,評價中習慣的不是工作效能、質量以及對社會發展進步產生的作用,而僅僅是比較奉獻與付出,社會分配中不注意檔案工作的需求,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檔案工作處在比較困惑之中時,以上問題顯得尤其嚴重。其次,中國傳統中的“和”對檔案工作者行為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它以進展平穩為理想,采用克制、諒解的方法,追求人際關系的平衡。服務過程中,往往表現為消極容納、妥協,缺乏工作的主動意識,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由于檔案工作者的內心普遍存在著“息爭”心態,缺乏對沖突的正確認識和恰當處理,當服務中出現矛盾時以調合甚至降低服務水準為代價來平息檔案工作者與利用者之間的沖突。

檔案工作者情感一般不外露,缺乏宣泄,形成了含蓄、內向、老成、穩建的風度,心理的自責與積累,造成壓抑,內心的焦慮與挫折比較嚴重。

按文化人類學觀點,人們為適應生存來改變著環境并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行為,同時修正傳統文化以利于人類的不斷發展。我們首先必須堅持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行為”,澄清一些混亂思想,端正價值導向,不盲目跟從某些理論去膨脹一種暫時實現不了的欲望,憑借優秀文化傳統,積極促成振作而不是倦怠的精神狀態。同時也要看到,傳統文化面臨著需要更新的一部分,傳統文化中的弊端要靠它可以接受的時代文化來彌補,在社會主義文化影響下,全面改造封建和資產階級文化,發揮精神和物質雙因素在檔案工作者行為中的激勵作用,進一步完善檔案工作者行為體系。

誠然,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普遍地影響著一系列社會職業行為,但卻很少像檔案工作者行為中體現得如此充分與微妙,明顯地表現出與社會中其它職業與群體不同的職業特點,“道德、表率與和諧”構成了檔案工作者群體行為中文化傳統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還將進一步塑造當代檔案工作者的理想人格,這種理想人格體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時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