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館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9:11:00

導語:檔案館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檔案館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

【正文】

即便就世界范圍來看,檔案館事業都稱得上是一項既有極其縱深的歷史、又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事業。對于檔案館的性質和功能把握,人們似乎已成竹在胸,而有時又有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然而,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卻無時不在地影響和制約著檔案館理論實踐的發展。筆者在深入檔案館進行實際調研,以及學習借鑒國內外有關檔案館的著作、論文等的基礎上,就檔案館的歷史與現狀、理論與技能中的重點問題作了較系統、全面富有創新的探討。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簡述如下:

一、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

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是檔案館學乃至整個檔案學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它雖然較為抽象和枯燥,但對其的認識與把握,又和對檔案館收集、整理、鑒定、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具體、生動的問題的認識與把握息息相關。探究檔案館的屬性和功能,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意義。

(一)檔案館的屬性

屬性為事物所具有的性質和特點。本題分別就檔案館的一般屬性、本質屬性及多重性進行了分析。

筆者認為,社會性、服務性、文化性、政治性、行政性、知識性、教育性和學術性是檔案館的一般屬性。一般屬性雖然不能使檔案館和其他社會機構完全區別開來,但對它的研究是認知檔案館本質屬性的基礎,而且也有助于檔案館工作走出單一天地,開闊視野,廣收并蓄,吸納、借鑒社會上有相同稟性機構的科學理論和成功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通過收集、管理和利用對本地區或國家具有長期和永久價值的檔案,為當今和未來的社會各項事業提供服務,是檔案館的本質屬性。研究和正確把握檔案館的本質屬性,有助于我們在檔案館工作中增強主動性和科學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特點,發揮優勢,更好地履行職責。

由于檔案館是個復雜多樣的事物,它也存在屬性上的多重性。多重性體現在:收藏性和利用性統一、行政性和學術性并重、政治性和文化性共存、開放性和封閉性結合、現實性和潛在性同在。分析、把握檔案館屬性上的多重性,有利于提高我們辯證、全面地看待檔案館工作。

(二)檔案館的功能

功能,即功效、能力,是事物在一定的環境或條件下產生的有利的作用。本題將檔案館的功能分為自然功能和社會功能并分別作了闡述。

收集、管理和提供利用檔案信息資源是檔案館的自然功能。它是由檔案館的基本屬性決定的,其并跟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生質的變化。正確把握檔案館的自然功能,有助于我們在檔案館工作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檔案館的社會功能與自然功能是相互連結、不可分離的。自然功能是社會功能的基礎和前提,社會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在一定社會環境下的外在實現形式。筆者認為現代檔案館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功能、維護歷史真實面貌功能、資治襄政功能、繁榮科研功能、發展經濟功能、推進民主功能、社會教育功能和休閑消遣功能。正確認識檔案館的社會功能,有助于我們科學把握檔案館的性質和工作原則,也有助于避免檔案館功能開發上的單打一,從而完整、全面地發揮出檔案館的作用。

二、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批判和借鑒

即便是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算起,我國的檔案和檔案工作也早已存在和發展了三千多年,而其中的兩千多年又伴隨了封建社會制度的生與死。因此,研究當今中國的檔案工作,是不能不探究我國封建檔案工作的特征的。

(一)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特點

研究我國封建檔案工作,當然要聯系我國封建社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歷史特點。本題首先論述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特點。

(二)我國封建社會的幾種主要檔案

在封建社會里,以帝王為首的統治者建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為使其上下溝通,運轉自如,必然在官僚機構內部設置一些輔助性工作,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便應運而生。隨著封建專制制度的加強,檔案也從內容和成分上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形成了幾種與專制制度密切相關的記注檔案、譜牒檔案、戶籍檔案、律法檔案、甲歷檔案等。

(三)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特點

中國古代的檔案工作可謂光彩照人,但由于封建檔案工作是植根于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和專制政治之中,統治者的長期鉗制和社會制度的嚴重影響,使得我國封建檔案工作呈現出了御用性、封鎖性。僵化性、壟斷性等特點。

(四)我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貢獻

中國封建檔案工作對于鑄造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它本身又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很有長期特色的組成部分。本題提出中國封建社會檔案工作的歷史貢獻主要有六方面:第一,最高統治者高度重視,檔案工作由中樞機構直接統轄;第二,把檔案的搜求積累當作長治久安的大事;第三,中央檔案庫是皇家的重要建設;第四,以嚴酷的律法保護檔案和檔案工作;第五,檔案管理講究章法;第六,檔案利用備受重視。

三、檔案館文化論

文化的討論從來就是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本題從分析文化概念入手,探討了檔案館文化的定義及其分層把握問題。

(一)文化的定義及其系統結構

雖然文化沒有固定的概念,但人們對文化已經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這就是承認文化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當然,也有學者依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習慣,將文化確定為大、中、小三層含義。“大文化”涵蓋人類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文化概念的哲學涵義;“中文化”多指精神層面,類似前面的狹義文化;“小文化”則是特指某些專業領域和部門,比如國家文化部管轄的團體,這是一個行政操作性層面的概念。

文化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按各種文化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其系統結構可以描述為五萬面:第一,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頭腦、精神支柱。第二,教育是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的基礎。第三,科學是文化的脊梁,是構成文化知識內容的最堅實的支柱,同時又是文化發展的最強大的內在動力。第四,文藝是文化的血肉,文學藝術使文化有血有肉,具有生動豐滿的形態和內容及豐富的情感。第五,新聞出版、信息咨詢事業和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事業是文化這個有機整體的神經網絡和大動脈。

(二)檔案館文化的定義

所謂檔案館文化,筆者認為實質上指的并不是檔案館館藏和檔案館設施等物質實體,也主要不是指檔案館學理論方面的精神產品,而主要是指包含在檔案館館藏以及館藏衍生品中的精神因素。檔案館文化消費屬于發展文化消費。檔案館文化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檔案館文化是綜合國力的組成部分;第二,檔案館文化服務經濟建設大有可為;第三,檔案館文化可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力量。

(三)檔案館“文化性”的分層次把握

筆者認為,借助“文化”對檔案和檔案館所做的定義有些哲學的涵義,其重在說明檔案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之外的“精神財富”。文化性所闡釋的主要內容在于:檔案館館藏是匯積起的國家“記憶”,是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財

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于檔案館來說,這種定義雖然能夠從大的背景下揭示事物的本質,卻又是不能完全替代行政操作性層面的概念的。對于行政操作性層面的檔案館,“文化性”之外,至少是不能不提“行政性”和“政治性”的。否則,不能從容應對檔案館內外部的諸多矛盾沖突。

四、檔案館矛盾論

作為社會檔案事業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檔案館不僅有縱深的歷史,而且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它同時又必須承受來自各方面的正反作用,系統與環境、整體與部分、內部與外部、現實與未來……正是因為各種因素和矛盾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檔案館的存在與運動。

(一)檔案館的結構系統和構成要素

檔案館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社會檔案事業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但其本身又是一個大系統,統領若干子系統,包括決策、控制、指揮、教育、管理子系統,基礎業務子系統,利用服務子系統,宣傳外聯子系統,技術服務子系統,后勤保障子系統。

共同構造檔案館這個大系統的各檔案館子系統又是由各要素構成的。筆者認為檔案、檔案館管理者、檔案館利用者、檔案館建筑和設備、檔案學理論與方法、檔案館經費和時間是檔案館構成的基本要素。

(二)檔案館的諸多矛盾和矛盾的諸多方面

檔案館是諸多運動著的矛盾的統一體。這些矛盾體現在十六個方面,即檔案分散形成和集中保管之間的矛盾,檔案個人、單位收藏和國家檔案館收藏之間的矛盾,保持檔案歷史原貌和檔案系統化整理之間的矛盾,傳統檔案載體材料和新型檔案載體材料之間的矛盾,檔案數量的急劇增長和檔案必須精煉之間的矛盾,檔案收藏和檔案利用之間的矛盾,傳統檔案利用方式和開拓檔案利用新方式之間的矛盾,學術性利用和行政性利用之間的矛盾,檔案館內部檔案史料編研和社會利用檔案之間的矛盾,開放檔案和檔案保密之間的矛盾,擴大檔案利用和檔案利用收費之間的矛盾,檔案資源社會共享和檔案資源部門占有之間的矛盾,檔案資源社會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矛盾,檔案館發展需求和社會檔案意識相對薄弱之間的矛盾,社會檔案意識和檔案部門社會意識之間的矛盾,檔案館發展需求和國家財力相對困難之間的矛盾。

上述矛盾并不是均衡地存在于檔案館活動之中的。在諸多矛盾中檔案收藏和檔案利用之間的矛盾是檔案館的主要矛盾。五、檔案收集工作中的換位思考和“情感”投入

藏品的珍貴、豐富與否,是決定國家檔案館“身價”和服務能力的要件,而藏品質量、數量又是受檔案收集工作制約的。本題對檔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問題種種

社會主義國家的檔案收集工作也有缺陷,西方國家的檔案收集工作并不是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當前,我國國家檔案館收集工作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專門或部門檔案館紛紛建立,國家檔案館不再“一統天下”;第二,有的移交單位“離心離德”,一個全宗的檔案被人為地割裂分散;第三,國家檔案館對散存在個人手中檔案的征集和對參與文物拍賣市場競拍檔案的控制軟弱無力,缺乏有效制約機制。

本題對上述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從統籌規劃、顧全大局、信息共享和加強法制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對策。

(二)換位思考和“情感”投入

在國家檔案館檔案收集、征集過程中,文件產生單位對立情緒的成因也有合理的成分。理解才能化解。首先,社會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20世紀90年代已大大有別于同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其次,檔案自身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為融洽檔案交、接雙方關系,筆者提出五點設想:第一,廣泛使用“收藏”一詞,對檔案移交、捐贈者大加褒揚;第二,政府財政要為國家檔案館安排一筆檔案征集資金,使其有能力獲得企圖擁有的對國家或地區有保存價值的歷史檔案;第三,檔案利用收費切忌匆忙“出手”或急于“深化發展”;第四,檔案館在開發利用檔案中,要充分體現對檔案形成者和原保管者的尊重與知識權益的保護,制止檔案的無序流動和開發;第五,順應市場經濟的形勢,建立投入與貢獻的利益平衡機制。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收集工作正處于一個艱難的階段。社會主義制度在此領域的優越性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建國以來形成的一些制度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又有所松弛,當然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改善和加強國家檔案館的檔案收集工作,有檔案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和嚴格執法問題,更有檔案館自身行為的規范和改進問題,法、理、情三者均不可偏廢,檔案館尤其要重視“情感”投入。

六、“藏”與“毀”是檔案館必須高度關注的棘手難題

館藏的豐富與精煉,或干脆直截了當地說收藏與銷毀,是檔案館諸矛盾中的重要一對。現代文件、檔案洪水般的增長速度以及來自經濟發展或政府的壓力(檔案館人、財、物需求在不斷擴大,而政府投入相對不足)和檔案館必須具備應付突然事變能力、必須具備快速檢索取放檔案能力的壓力(檔案館抗拒天災人禍和查取檔案的靈敏度是與檔案藏量成反比例關系的),都使得藏與毀的矛盾在檔案館諸矛盾中愈發尖銳和突出起來。筆者從四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現代檔案正以“近似于工業化的速度激增”

無論看國內的情況,還是看國外的情況,現代檔案數量在急劇增加,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繁富,計算機對文件的快速輸出和復制技術的使用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檔案員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處置專家”

由于檔案館館藏必須精練和現代檔案急劇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外國檔案專家從多方面鼓呼。他們認為:現代文件的鑒定是檔案學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問題之一,檔案工作人員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檔案處置專家。

(三)檔案館館藏過快增長和檔案鑒定工作停滯與半停滯的誘因分析

本題從八個方面分析了當前我國檔案鑒定工作停滯與半停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包括:第一,我國檔案館的現有檔案藏量與文明古國的地位不相稱;第二,為戰備而鑒定和“”中的錯銷使人心存余悸;第三,對“豐富館藏”的片面理解和收集、征集檔案過多、過濫;第四,在收集工作方面,收集環節與整體工作缺乏協調,檔案館與檔案室之間缺乏協調;第五,檔案館檔案利用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第六,有的檔案形成部門在向檔案館甩包袱;第七,現有政策的負面影響和一大批新檔案館建成;第八,鑒定工作的難度較大。

(四)關于加強檔案館鑒定工作對策的思考

受國內外檔案鑒定理論的啟發,也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五方面對策,即第一,增強檔案鑒定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在館藏數量與質量問題上樹立科學辯證的觀念;第二,加強理論研究,學習借鑒國外的經驗;第三,加強收集、征集工作與檔案館整體工作的協調,在檔案進館時間上不可操之過急;第四,成立機構,或安排人員專司其職;第五,為達到館藏優化精煉的目的,各環節“齊抓共管”。

七、以開放的姿態對待開放檔案工作

因為檔案館利用狀況是檔案館內外矛盾縱橫交織的結果,甚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方面的折射。本題主要探討了“如何看待世界性的檔案開放?檔案開放是否可以無所休止?檔案館以何種姿態對待開放檔案

工作?”等問題。

(一)由來已久的世界性趨勢

本題在追溯1789至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檔案館開放檔案的起源、發展后,分析了開放檔案的實質。其實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向封建特權的宣戰。第二,檔案利用由單一的官府行政利用擴展到歷史研究等科學利用。第三,開放檔案原則是公民民主權利的體現。

(二)任何檔案館的檔案都分開放與保密兩部分

通過對開放檔案理論和實踐的考察,筆者認為:在世界范圍內,絕對開放的檔案館是不存在的,任何國家檔案館檔案的開放都是部分的、有嚴格限制的。該開放的檔案一定要開放,該保守的機密一定要保守。開放檔案是為了維護國家和公眾的利益,對有些檔案實施一定的利用限制同樣是為了維護國家和公眾的利益。這是一個成熟的檔案館的開放與保密觀。

(三)以開放的姿態對待開放檔案工作

筆者從五個方面探討了如何以開放的姿態對待開放檔案工作問題,即第一,增強開放檔案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第二,檔案館要大力宣傳開放檔案的目錄;第三,以“平和”的面孔對待利用者;第四,以“開放”的“時間表”迎接利用者;第五,以強烈的遵法守法意識對待利用者。

八、展覽“是檔案館活動的一個很有生氣的方面”

筆者認為,在我國,檔案館以舉辦檔案展覽為基礎,以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基本國情為主題,多種形式、多種手段并舉,面向國民,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工作,是檔案館整體工作中的重要方面,檔案館應該將其看成與檔案收集、整理、鑒定和保管等同等重要的基本職責之一,應該將其建設成為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中與咨詢閱覽、史料編研鼎足而立的工作。

(一)外國檔案展覽的理論和實踐

外國一些國家的檔案館在開展社會教育工作方面表現出三個特點:起步早,規模大,且被社會廣泛認可、接受;檔案學理論研究的關注熱情高;理論系統、深入。

(二)檔案館的社會教育工作

開展社會教育工作,是黨和政府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檔案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開展社會教育工作,是由檔案的特點和檔案館的工作性質決定的;開展社會教育工作,會整體帶動檔案館工作。

(三)檔案館社會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

突出本館特色,抓基本展覽;配合形勢需要,抓專題展覽;抓住青少年的興趣特點,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多方合作,發揮群體優勢;將展覽搬出檔案館,巡回展出;利用大眾媒介,擴大教育活動覆蓋面。

(四)開展檔案館社會教育工作的軟硬環境

建立機構,培訓人員,增加投入,改善環境;改變檔案館傳統的作息時間;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

九、經費·工作人員·檔案意識

筆者認為,經費、工作人員及社會的檔案意識是檔案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本題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闡述。

(一)經費

首先從建筑和設備、日常業務經費兩方面分析社會對檔案館投資不足的狀況和原因。其次闡明政府是檔案館投資的主體。因為檔案館的責任是為社會保存記憶,社會的責任是為檔案館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再者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說明無償服務是檔案館主要的和基本的服務方式。最后順應改革潮流,主張探索“一館兩制”之路,發展檔案館產業。

(二)工作人員

檔案館員是檔案館事業的靈魂,由于事業的專業性和學術性,檔案館要多培養專家型人才,并具體闡述了培養專家型人才的途徑。檔案館為留住人才、深化工作,要多營造研究氛圍,并具體分析了其方法。

(三)檔案意識

為謀求檔案事業的更大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社會檔案意識的培養與提高。社會檔案意識的培養要注意從加強檔案宣傳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檔案作用兩方面著力。抓機遇——趁勢而上,說檔案——因事而發,抓重點——主攻媒體,是檔案和檔案館作用宣傳的具體方法。僅有檔案和檔案館作用的宣傳是不夠的,檔案館檔案具體內容和利用方法的宣傳需引起高度重視。

十、走向新世紀——影響檔案館未來的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

(一)資源共享與檔案館

資源共享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文獻情報界學習外國先進觀念和經驗所致力追求的目標。信息共享思想下的檔案館收集工作要有整體觀念,反對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和盲目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最終依靠規劃協調、分工合作,建立起合理、有序、科學、經濟的館藏體系;檔案館利用工作要有協作精神,聯合起來,資源共享,最大化地發揮出檔案的作用。

(二)高新技術與檔案館

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實現計算機聯網,對檔案館有重要意義,為此,要更加尊重檔案科學理論,更加重視標準化和規范化,更加重視館藏優化和特色,更加重視館藏機密保守工作。

新型信息載體材料和電子文件對檔案館的沖擊是:由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紙質介質和磁性介質兩種載體、紙質文件和機讀文件兩種文件將要并存,檔案館的存貯空間將更加狹小;對新型信息載體材料和電子文件法律上的承認將不可阻擋。

(三)知識經濟與檔案館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認識檔案和檔案工作的重要意義提供了新的支點,檔案從業人員的素質愈顯重要,需加快檔案工作現代化和改革的步伐。

(四)休閑日增與檔案館

休閑日增帶動了文化需求的攀升,也為檔案館帶來了新的機遇和要求,主要是:休閑日增將促進檔案利用進一步繁榮,對檔案收集、征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檔案館開放時間要向“休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