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管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討

時間:2022-08-16 03:58:27

導語:檔案管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檔案管理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討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傳承方面,以個人行為居多,通常依靠前人的“口傳身教”。由于缺乏固定的物質載體作依托,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近瀕危,面臨后繼無人的境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旨在使無形的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物質依托,并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見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演變過程及其各個階段的文化特征,反映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存狀態和存續情況,記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的各項工作,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及典型傳承群體的自然狀況、文化背景、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承載著人類文化的寶貴記憶,在文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特點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真實記錄了某一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和歷史演進過程,它根植于一定區域的文化傳統中,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彰顯出與眾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內容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了幾千年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優秀文化傳統和文明成果,涵蓋領域寬、種類繁多、內容廣泛,形式包括口頭表述、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技藝等,其中表演藝術又包括傳統戲劇、曲藝、音樂、舞蹈、雜技、說唱等。第三,載體多樣。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動態、活態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難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載體具有多樣性,能夠直觀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層面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使普通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更為直觀可感,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的有效途徑

2.1加強法治建設,走上良性軌道

各級檔案管理機構要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要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范崗位責任、歸檔范圍、保管期限、借閱流程等,對非遺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進行細化、具體化,提升科學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保護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態化軌道。具體來說,各級文化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結合實際制定出臺相關法律規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歸檔范圍和保管期限規定》等。還應加大執法力度,積極開展執法檢查。

2.2加大工作力度,收集非遺檔案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涵蓋面廣,內容豐富,載體多樣。要加大收集力度,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開展收集工作。一是全方位收集,即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的特點,對檔案材料進行“撒網”式收集,盡可能全面收集檔案材料。二是搶救性收集,即有計劃、有步驟地收集處于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并加快收集步伐,做到收集工作不拖延、收集檔案不遺漏。三是收集載體的多樣化,即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載體多樣性的特點,除了收集文字材料之外,還要注重收集實物檔案、聲像檔案等。2.3采用科學手段,提升保護水平首先,要加快推進檔案數字化工作,把存儲在傳統載體上、以模擬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盡快轉化為數字形態,實現對原始檔案的保護;對研究和保存價值較高、保存狀況不容樂觀的檔案,應優先進行數字化,并實施檔案登記備份、開展異地保存,確保檔案安全。其次,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應探索開發能夠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軟件,開展檔案的數字化集成管理,建立檔案數據庫,實現檔案資源的共享。

2.4加強隊伍建設,健全保障機制

一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工作隊伍的相對穩定,配備并充實專業人員,提高人員待遇,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渠道。二是鼓勵檔案人員加強學習,熟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與步驟,掌握各門類檔案、各種載體檔案的管理方法。三是組織檔案人員積極參加相關學術研究、專題調研等活動,為他們搭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人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溝通的渠道,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

作者:朱建煒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