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論文

時間:2022-12-10 09:17:00

導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論文

(摘要〕針對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的客觀趨勢,作者提出了高校圖書館數字化發展的主體方向、人力資源、硬件建設、組織創新和基本原則等若干問題,并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特征

以數字化為前導的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數字化的生存正引著自人類有史以來一場最為廣泛而深刻的技術革命,網絡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大潮的推進,作為知識的殿堂——傳統高校圖書館正面臨著一次全方位的技術革新,一個集信息儲藏、加工、交互與傳播于一體的嶄新載體——數字圖書館,正脫穎而出。數字圖書館替代傳統圖書館,已是勢之所趨。當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主動跨入數字化時代,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1傳統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區別只是圖書館在發展階段上的區別,并不是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因為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和Internet的暢通為數字圖書館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分類、編目、查詢、資源共享、傳遞等固有的模式,則是數字圖書館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沒有傳統的圖書館,就沒有日后的數字圖書館。

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的這種既有區別又具有內在發展聯系使圖書館人認識到傳統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技術融合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主體方向。圖書館務必要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充分應用各類信息技術和網絡環境進行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這樣,才能煥發蓬勃的生機與活力。高校數字化建設也應把握這一主體方向,進行全方位的技術革新和服務創新。

2人力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關鍵

人力資源,即數字圖書館的專業人員、管理人員及其后續儲備人才,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關鍵。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傳統圖書館時代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與書的結合,或者說是以書為媒介與讀者的結合,也就是人與人的結合。而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員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與計算機的結合,也就是所謂的“人機結合”,工作人員得通過計算機和計算機通訊網絡來獲取或提供信息服務。因此,數字時代圖書館員既要有扎實的傳統圖書館學知識,又要兼備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知識,并要通曉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和網絡安全維護知識,即是通才、復合型的人才。美國報刊曾稱:電腦圖書館管理員、對答網絡技術人員是21世紀頭10年將問世的10種興起職業中的兩種稀缺人才。而在我國由于圖書館數字化起步較晚,計算機在全社會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類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圖書館尚囿于傳統的館藏、借閱工作模式。工作人員中的“兩多”和“兩少”現象較為普遍,即低學歷者多,非圖書館專業畢業者多;圖書館學專業者少,懂信息技術者更少。因此,高校圖書館要實施數字化建設,首先要解決人力資源這條“短腿”問題,必須注重對現有人員的信息素質培養,突出圖書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專業教育,使之緊跟信息化的發展步伐。同時,要花大力氣進一批能駕馭計算機開發、運行管理和維護的專業人才,并配備若干名知識產權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的數字化改造、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化管理作好人力資源的準備。

3數字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前提

數字化資源建設是發展數字圖書館的前提條件,不然,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猶如無米之炊、無本之木。數字化資源建設要立足于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館藏資源數字化;二是社會資源館藏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就是根據各高校的學科特點、科研方向和日后的發展規模,建立個性化的數據庫,實現目錄檢索、主題檢索和全文檢索;同時,還可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對相關的教學參考書、學術期刊作數字化技術處理,在此基礎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實現網上輕松閱讀和下載。

社會資源館藏化,指對社會上已數字化的信息資源進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網上資源,通過對信息的搜索、跟蹤和過濾,將有關資源分門別類地加以組織,供教師、學生使用。如根據學校教學的需要開通相關鏡像站點,有用Web方式提供網上檢索服務。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數字化是一項關聯度較高的工程,鑒于圖書館又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部門務必在政策上給予特別的扶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在這一方面,國內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動作,據黑龍江省圖工委自動化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目前,該省29所高校圖書館已有23所通過了自動化工作的評估,自動化建設的總經費達1855萬元,購置各種硬件設備共計1317臺(件),自動化應用集成系統計23套。在軟件應用方面,采訪子系統應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統應用的有21所高校;查詢子系統應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統應用的有18所高校;文獻開發系統應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擁有校際局域網,聯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圖書館建立了中國船舶文獻等5個專題數據庫,存儲14萬多條數據。此外,東北農業大學的大豆專題數據庫和大慶石油學院的中國石油網頁也頗具特色。

4組織模式創新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保證

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嶄新的圖書館形態。建設數字圖書館,必須要構筑一個能與之相匹配的新的組織模式。對此,我們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去理解:一是從數字圖書館構成要素去理解,即數字資源、網絡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從技術層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戶接口、預處理系統、查詢系統和對象庫等基本構件;三是從社會組織系統方面去理解,作為社會整個的數字圖書館與行為個體的高校數字圖書館之間各自的組織結構及相互關系。

從宏觀角度去探析數字化后的高校圖書館,它僅僅是日后社會廣義數字圖書館眾多節點的一個點,是狹義的數字圖書館。目前,學術界對狹義數字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設置(組織模式)觀點各異。筆者傾向于按主題來設置和劃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部門:

1)人文科學部門。負責人文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學部門(可根據各高校的科學設置狀況,設置若干小組加以細分)。負責自然科學方面數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詢、傳播等工作。

3)數字系統維護部門。負責軟、硬件的維護,網絡系統運行安全,數據保存備份等工作,兼管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及訴訟工作。

4)管理部門。保障圖書館內部信息的通暢,負責管理指令的下達、執行和反饋,進行上下溝通業務聯系及館際間橫向協作等工作,并對圖書館的總體發展方向、管理目標,作出科學、前瞻性的規劃。

按主題進行部門設置、工作分工的數字圖書館組織模式,是對傳統圖書館時代組織模式的創新,大大精簡了傳統的龐大工作部門,便于按學科,按工作性質加以劃分,著重、著力于對信息的采集、整合、傳播,突出信息咨詢服務,有利于優化人員結構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題進行圖書館組織創新,實質是充分發揮專家型館員的學科“領頭羊”作用,同時也迎合了數字圖書館各項業務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

同時,還要注重圖書館人員的素質提高。日后數字化高校圖書館的人員結構應加大高級專業人員的比重,按數字化的發展建設進程,逐步增加既具圖書館專業知識,又有信息學、計算機系統運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長復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現有工作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識結構能適應數字化的發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基礎

目前,高校圖書館大多在籌劃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盡管起點不盡相同,但都還屬轉型發展期。數字化發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設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靈活的結構化布線系統,這樣,才能為日后數字化建設留足發展空間。考慮到高校數字化圖書館以數據處理和應用為主,最大限度地滿足全校師生訪問館藏資源、網上資源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技術和產品時應選擇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可即時擴展,且易于維護。總之,高校圖書館的硬件條件改善要突出能創造開放式的信息環境,重點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建設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圖書館網絡及服務系統。目前,各地高校相繼建設校園局域網,建議網絡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網,同時配備1000M高速以太模塊為主干的交換機和交換集成器,使圖書館局域網骨干帶寬達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滿足日后數字信息包括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容量之需。

——多媒體閱覽室建設。多媒體閱覽室的開設滿足師生多樣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務手段。各校的多媒體閱覽室建設要立足高起點、富規劃,有條件的可配備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同時,能為讀者提供掃描、拷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務,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網上教學、人員培訓。

——書(刊)廳電子化建設。隨著數字圖書館時代的來臨,館內電子資源占館藏資源的比重將日益增大,單一的印刷型載體書廳難以滿足讀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圖書館而言,隨書磁盤、光盤的量將會逐年遞增,而現行的圖書入書廳,光盤歸電子檢索室的做法,給師生入庫查閱帶來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盤和光盤上網、電腦入書廳的方法,且在書廳配備一定數量的聯網工作站(開通節點),那么廳便兼具了電子閱覽的功能,實現印刷型、電子型文獻資源及網上資源的綜合查閱,使用戶在同一時點便可獲取多媒體的信息,滿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應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是社會信息化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子工程,不應搞“小而全”、“大而會”,應遵循整體性原則,各館的數字化館藏資源必須各具特色,不必搞人為地重復。筆者以為,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原則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特色鮮明、逐步推進。互聯互動,網絡資源共享,是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基本原則,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無疑也要遵循。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實施的CALIS項目,是高校圖書館數字建設的總體規劃,是總綱,各高校圖書館要在服從CALIS規劃的前提下,從地方性、辦學特色性及用戶需求個性等因素出發,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財力資源和硬件條件在建設網絡信息資源中發揮的效能達到最大化,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

(來稿時間:2001年9月)

參考文獻:

1.吳志榮.數字圖書館——從理論走向現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0

2.范曉鵬.關于我國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的探討.圖書情報工作,2001(3)

3.陳俊華.IT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轉型期建設.圖書情報工作,2001(2)

TheAnalysisofSeveralProblemsonDigitalizationinLibrariesofLocal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