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生產事故頻發現象研討論文

時間:2022-04-16 04:24:00

導語:煤礦生產事故頻發現象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煤礦生產事故頻發現象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現狀;煤礦安全生產的相關理論;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的現實性需要;從心理的角度尋找解決煤礦安全生產出現問題的途徑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安全,一個沉重的話題、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煤礦安全問題、事故致因理論:技術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體和心理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基于人體信息處理的人失誤事故模型、動態變化理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端正認識,強化安全自主意識認識過程、關注職工的情感、注重堅定的安全意志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1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的現狀

安全,一個沉重的話題,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過程、科學試驗、經濟運作等各類活動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當今人類社會加快發展,人們對安全的要求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中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同時煤礦企業安全事故也居世界首位。2004年全國煤礦安全工作會議上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煤礦共發生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百萬噸死亡率為3.08,創歷史最好水平,卻仍舊是美國的100倍、南非的30倍、印度的10倍。除此以外,在地下數百米、“暗無天日”的礦井里,煤礦工人還要時刻面對矽塵、煤塵等有害物質,從而患上嚴重的職業病,隱性地侵蝕礦工的身體健康。來自衛生部全國勞動衛生職業病報告發出警告,中國礦山的職業危害非常嚴重,以塵肺病為代表的職業病發病率相當高。目前中國煤礦統計的塵肺病患者為60萬人,據估計每年新增塵肺病患者超過7萬人。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煤礦安全問題,制定了一系列強力措施,希望抑制和減少煤礦礦難。但是中央政府每年年初設立的煤礦安全目標實現程度很低。從目前煤礦安全生產狀況看,中國對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不可謂不重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門對煤礦安全生產三令五申、常抓不懈;很多煤礦設有安全礦長一職,井下有安全員、瓦斯員。同時我們的資金投入己經大幅度增加,管理制度亦基本健全,但工傷事故發生率仍然較高。為什么有關部門花了那么大精力抓煤礦安全整治,卻難以杜絕煤礦企業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原因在哪里?

2煤礦安全生產的相關理論

2.1事故致因理論(Accident-causingTheory)

事故致因理論認為礦山安全工作應以預防為主,因為除了自然災害以外,凡是由于人類自身的活動而造成的危害,總有其產生的因果關系。探索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對策,原則上就能預防事故的發生。美國作者威廉姆斯和漢斯認為,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四個方面:

2.1.1技術的原因

作業環境不良(照明、溫度、濕度、通風、噪聲、振動等),作業空間狹小,設備、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養,防護與報警裝置的配備和維護存在技術缺陷。

2.1.2教育的原因

缺乏安全生產的知識和經驗、作業技術、技能不熟練等。

2.1.3身體和心理的原因

生理狀態或健康狀態不佳,如聽力、視力不良、反應遲鈍、疾病、醉酒、疲勞等生理機能障礙;怠慢、反抗、不滿等情緒,消極或亢奮的工作態度等。

2.1.4管理的原因

企業主要領導人對安全不重視、人事配備不完善、操作規程不合適、安全規程缺乏或執行不力等。

2.2基于人體信息處理的人失誤事故模型

威格里斯沃思在1972年提出,人的失誤構成了大多數類型事故的基礎。他認為,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各種各樣的信息不斷地作用于操作者的感官,若操作者對于刺激能做出正確的反應,事故就不會發生;反之就可能會出事故。

同時可以知道,如果一個人的感覺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別處,那么即使有足夠明顯的警告信號,也可能未被察覺。由于個體感覺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可以通過篩選或訓練來改善從業人員的感覺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同樣在認識與行為能力方面,個人的差異也是存在的。

2.3動態變化理論

擾動起源事故理論的創立者本尼爾認為:事故過程包含著一組相繼發生的事件,在生產活動中,如果行為者的行為得當,則可能維持事件過程穩定地進行;否則,可能中斷生產,甚至造成傷害事故。員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變化往往不易掌握,因素也較復雜,需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如在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或開始新工程時發生的變化,人們可能由于不熟悉而發生事故。

3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的現實性需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上,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可見,科學發展觀是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用統籌兼顧的思想,全面、協調、可持續地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中國共產黨以綱領性的文件的形式,明確表現出對人的問題的極大關注。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強調人是發展的動力,人是發展的目的,人是發展的標志,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入的全面發展;而和諧社會則是強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其最終目的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到礦山,就是必須安全生產、關愛生命,保證礦工的生命安全。如果我們的發展必須經常交付生命的代價和學費,就是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背道而馳的。因此無論從保護廣大煤礦勞動者的安全和健康,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建立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都需要加強煤礦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找出對策,扭轉事故多發的被動局面,實施對礦工生命和健康的保護,構建和諧礦山。

4從心理的角度尋找解決煤礦安全生產出現問題的途徑

一個人的行為與他的心理活動是分不開的。安全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要管理人,首先要了解人,要了解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活動規律。總之,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調動人的安全生產積極性,必須從人的心理規律及其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心理特點出發。

4.1端正認識,強化安全自主意識認識過程是人們的心理活動的初級階段。通過這一活動,使人們能認識事物的個體和整體,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動。

隨著企業安全周期的延長,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安全意識麻痹思想。這就要求適時在礦井單位范圍內開展以“我要安全,大家安全”為主題的職工自主保安意識教育活動,重點利用工會的宣傳等形式,突出在生產礦井廣大職工中開展以“我要安全,大家安全”為主題的自主保安意識集中教育活動

同時,將安全管理、理念和取向滲透到職工的生產意識中去,以職工為本、以發展為基、以安全為重,形成煤礦自主安全文化,推動礦井安全生產和體制創新。開展安全意識再認識活動。積極教育引導職工樹立“安全第一”、“事故的對立面是隱患”、“生命至高無上”、“一切事故皆可預防”的信念,打破職工對安全生產工作的傳統認識,突出安全工作之諸多方面的極端重要性。廣泛開展對“安全一隱患一事故”、“本質安全”、“預防為主”、“安全責任”的再認識活動,推廣應用全新安全操作方法,規范職工上崗行為,做到“我的責任我知道,我的責任我落實,企業安全我負責”。

4.2關注職工的情感

情感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它是人的喜、怒、哀、樂、悲、憤的心理表現,也是人對待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映。情感對現場作業者的觀察、分析、判斷和操作有著極大的影響,與企業的安全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情感的兩極性,對人的思維活動和分析判斷能力有著不同的作用。

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煤層瓦斯壓力增高,地壓增大,總體上向著不利于安全生產的方向發展,煤礦工人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條件艱苦,這些都是安全事故隱患;而且職工思想文化素質偏低,以農民協議工和輪換工為多,易發生情緒的波動,針對安全教育的事情,或者安全規章等會產生忽視的心理。

隨著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不斷深入,職工情緒化管理對礦山企業顯得尤其重要。企業管理者要關心職工,保障他們的權益不受侵害,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幾句溫馨的話語,一個和藹可親的面孔,與職工拉拉家常,都是能使職工有一個好心情的要素,問題是要有“心情”的意識,學會掌握給職工好心情的技巧,以增加其活動能力,提高判斷的準確性。如果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并付諸行動,使職工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那么企業的安全生產一定會大為改觀。

4.3注重堅定的安全意志

意志是人在實踐中的意識能動作用的表現,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并以目標作為方向,調節自己的行為,去克服各種困難,達到行為目的的心理過程。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現場作業人員避免事故發生的一個有利因素。一種情感,究竟對人的安全生產起增力作用還是減力作用,不可絕對而言,還得看其意志品質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憂愁的事,但能以大局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沖破心理故障,調節自已的行為,使減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個作業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還必須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勝不驕,敗不餒,在最順心的時候,要樂而自持;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不為逆境所困。這樣才能做到操作準確無誤,保證安全生產。

礦難頻發的改變是一個全社會共同努力的過程,要首先遏制住礦難頻發的勢頭,逐步有效地降低事故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切中要害,直擊礦主和礦工的安全心理,加強安全教育,爭取構建煤礦安全生產心理培訓的長期有效機制;同時,及時調整我國的能源結構,走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