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及社會信任危機與解決方法
時間:2022-04-13 10:45:45
導語:公共管理及社會信任危機與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 要:公共管理與社會信任存在著極其緊密的聯系,所以一旦社會上出現公共管理失范問題,社會信任危機也必然隨之產生。政府相關部門要想在工作中對政府信用體系加以完善,就應該盡量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體制,為信用體系的建設提供相應的保障。本文在簡要分析公共管理失范表現和原因的基礎上,對社會信任危機的解決辦法進行了細致的探索,希望能夠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支持。
關鍵詞:公共管理失范; 社會信任危機; 政府
社會信任是一個社會安全機制中的重要內容,對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著直接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市場經濟建設初步發展的影響,我國社會上的信任水平相對較低,甚至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度出現了下滑趨勢,對國家經濟增長、政治穩定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產生了相應的不利影響。從社會運行理論的角度看,導致這種社會信任危機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現階段我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公共管理失范進行分析,進而結合公共管理失范問題探索社會信任危機的解決辦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相應的貢獻。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體表現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極其表現。失范是社會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據涂爾干的相關研究理論,主要指人們在呈現出夸張化文化建設目標中逐漸失去了對規范趨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實際目標的建設中通過一定的手段極力獲取未獲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體意識發生改變和社會結構出現轉型的歷史時期,經濟活動所帶有的非道德取向變化導致公共生活出現一定的危機,造成社會整體結構和功能出現失調和紊亂現象,個人的情欲目標成為影響其行為的主要因素,最終必然會造成社會整體穩定情況的急劇惡化,行為規范的應有效力喪失,整個社會出現信任危機的病態發展征兆。現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失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結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員懶惰怠工,本應在公共管理中發揮相應作用的工作人員不作為,損害群眾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現斷鏈;其二,瀆職失責,推卸本應該自己履行的責任,在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現損失,對政府信用產生不良影響;其三,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官商勾結,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對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產生不良影響;其四,兩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員“臺上一套、臺下一套”,陽奉陰違,實施地方保護主義,不利于執法監督工作的開展,也推動了政府信任危機的產生。2.公共管理失范出現的原因。當前我國導致我國公共管理失范出現的原因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整體行政意識較差。受我國傳統行政管理心理的影響,一些政府組織成員自身行政意識較差,對法制建設相對忽視,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開展。近幾年,盡管我國已經認識到行政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并不斷完善行政體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識觀念的影響下,組織成員的主觀思想對行政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產生,對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響。第二,政府管理職能缺乏明確的定位。現階段,在我國行政機構的建設中,由于管理職能缺乏明確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職能之間的職責和職權發生分離或重合現象,造成公共部門存在內部競爭和推諉責任現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現象的出現。第三,政績評估工作不夠合理。盡管當前我國政績評估共合作已經開始實施政治和經濟的雙重標準,但是受到政績評估工作復雜性的影響,評估體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環節,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員為了自身利益而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產生。第四,權力的監督和執行規范性較差。由于我國公共權力的行使存在單一發展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限制和上下級之間的相互監督,對公共機構的監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夠的參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現象產生,對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決社會信任危機的對策
1.培育科學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會公共組織在各項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體性精神風貌,是對公共服務進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諾。現階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機,亟需在社會建設中培育和構筑一種科學的公共管理精神,對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確的指引。這一精神的構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責任和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其中效率具體指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則指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或者行使正義的自由裁量權來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責任代表著為公共利益而服務的意識和責任態度;創新表現為與時俱進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辦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工作實踐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夠通過適當的自我教育、社會輿論、組織強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勵個體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為自覺,最大限度的克服行為失范現象,為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2.構建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信任危機,就必須構建相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在當前我國社會的轉型發展時期,要構建一個健全、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必須以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為切入點,從政府信用體系的建設開始逐步打造能夠真正兼顧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體系,進而建成能夠對現代化建設產生極大輔助作用的全社會信用體系,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相應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應該在各項工作中堅持以民為本的工作原則,相關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臺都應該符合社會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開展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自覺維護。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應該不斷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模式,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優質的管理服務,真正實現公共管理工作的開展親近民眾、為民眾服務、維護民眾的基本利益,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進程。3.對公共管理決策進行優化處理。一般情況下,社會風險與信任危機之間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響關系,即社會風險的影響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機也必然越大,社會大眾的社會信任感則必然受到不良影響而逐漸下降,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必須提升公共管理決策的科學性,規避社會風險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會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決策機制建設,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加以制定和貫徹落實之前,應該對國情和民情進行具體的考察,盡量聽取社會上不同階層對社會對本次決策的建議和要求等,進一步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社會適用性,保證公共決策的制定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相適應。同時,在體察民情的基礎上也應該發揮相關專家在決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獲取系統,切實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規避決策風險。其次,堅持預防原則。任何政治決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決策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決策評估工作的重視,明確決策執行后可能帶來的相關風險,并針對風險做好評預防和應對方案,維護社會大眾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當事人參與決策體系。一般情況下,公共管理決策的制定必然關系到一定的公共群體,甚至在維護某些人利益的同時也會對其他社會大眾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在決策制定過程中要兼顧不同參與者的意見,保證各個方面參與者的意見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最大限度的降低民眾對決策的抵觸心理,促使管理決策得到良好的貫徹落實,提升公眾對社會的信任度,為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貢獻相應的力量。
三、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公共管理體系存在相應的公共管理失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信任危機的產生,所以為了規避社會信任危機,必須采取科學的措施加強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實際質量,進而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基本利益的基礎上,增強公眾對社會的信任,完善社會公共信任體系,促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作者:姚亞菲 郝婧 單位:寧師范學院經管系 河套學院經管系
參考文獻:
[1]袁建欣,覃鳳陽,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與社會信任危機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2]鄒曉燕.公共管理失范原因及有效控制[J].魅力中國,2013(20):72-72,184.
[3]王慶林.基層公務員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及解決路徑研究[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3-27,31.
- 上一篇:酒店管理專業頂崗實習管理質量提升研究
- 下一篇:體育教師安全教育能力培養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