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策略

時間:2022-02-25 03:17:50

導語: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策略

[摘要]目的分析使用護理風險的方法對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實施護理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者100例,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護理風險管理的方法實施護理。結果2組患者在臨床實施護理完成后,均有著一定的護理效果,但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90%顯著高于對照組滿意率8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4%顯著低于對照組滿意率1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目前對心血管內科的重癥患者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的管理策略,能夠及時有效的幫助患者得到質量較高的護理,并能夠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在臨床中可以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策略

對于心血管內科而言,是一個臨床極為重要的科室,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1]。為了較好的避免在臨床對于心血管內科患者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出現護理風險事件,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對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對于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護理方法,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的選擇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100例,經臨床診斷標準均被確診為心血管內科疾病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43~72歲,中位年齡58歲。采取隨機表法的手段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同時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在整個實施護理的流程中,進行常規的環境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方法如下。(1)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需要在科室中成立起護理風險管理的小組,主要由高級責任護士以及護士長組成。在成立了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后,可以對于患者在實際護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同時實施預見性的護理。預見性護理主要是護士對于患者進行一種有目標有方法有預見性的提供一種護理服務,需要依從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對于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并需要注意到避免患者在臨床接受護理的過程中出現跌倒或是墜床等意外的情況,幫助患者能夠始終在一種安全的環境之下接受護理[2]。(2)加強對患者的用藥管理在對患者實施用藥護理的過程中,雖然常規的護理已經能夠對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關注,并對患者實施簡單的用藥護理。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對患者加強用藥護理。在此過程中,護士要嚴格的執行用藥的相關制度,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和患者交流的準確性,對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對患者的用藥情況始終可以嚴格適應患者的病情[3]。(3)提升護士的專業水平對于護士在實際的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護理風險管理和心血管重癥疾病護理的應急預案的培訓,對于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護理環節。通過這種方法,在每個月對于護士實施規定次數的培訓并對于護士進行相應的考核,能夠顯著的提升護士在實際的對于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的護理效果,也能夠保證護理風險管理能夠嚴格的按照相關要求進行。

1.3療效標準

對于本次研究完成后患者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若患者在此過程中的評分高于6分,則表示患者對于本次護理滿意。同時需要記錄在此過程中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將本次研究中的相關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組患者在實施護理完成后的滿意率以及不良事件發生率.

3討論

對于人體的心血管系統而言,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系統,若在此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對于患者實施一種及時有效的護理,則極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病情更加嚴重,甚至死亡的嚴重后果。正是由于這樣的特點,目前對于心血管內科的重癥患者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對于患者進行一種較有針對性的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4]。目前有研究顯示,在心血管內科中,最為嚴重的護理事件就是患者可能會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由于護理風險事件的存在,對于患者的身體健康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5]。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在臨床對于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對于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的管理能夠顯著的提升對于患者在臨床實施護理過程中的護理效果。通過對于患者進行護理風險的相關管理,可以將患者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相關風險事件進行排除,盡量的幫助患者可以在護理的過程中不會出現護理風險事件,因此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幾率能夠得到顯著的降低。而在此過程中,由于能夠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患者在實際的接受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顯著的降低痛苦,因此患者的護理滿意程度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6-8]。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通過使用護理風險管理實施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在臨床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患者的滿意程度以及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的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因此在臨床對于患者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顯紅.循證護理在心血管內科患者壓瘡預防與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2):36-37.

[2]陳花棉.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3):1203-1204.

[3]涂麗霞,王靜,陳冬英,等.床邊責任制護理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0):28-29.

[4]馬淙,李海靈,周厚湘,等.優質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3(6):103-104.

[5]羅華,李小青.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8):3367-3369.

[6]劉榮梅,閆薇薇.心血管內科安全護理管理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z1):223.

[7]郭建星,張玉平,張慧旭,等.“雙心護理”模式在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28):3154-3155.

[8]丁抗寧,宋雅璠,王蓉,等.心血管內科護士職業緊張與職業倦怠狀況調查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4-6.

作者:于丹 單位: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