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危險品發生事故的應對策略
時間:2022-12-12 08:36:52
導語:運輸危險品發生事故的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事故原因及特點
1.運輸槽車構造
運輸槽車(也稱罐車),通常分壓力儲罐型槽車和常壓儲罐型槽車,主要用于裝載各類液化氣體或常壓液體。槽車由車輛底盤和罐體部分組成,在罐體上一般設有安全閥、液位計、溫度計、壓力表、裝卸液相或氣相閥門、人孔、緊急切斷裝置等主要部件及導靜電接地裝置,閥門箱、防沖板、銘牌等附屬部件組成。
2.事故原因
駕駛員違章駕駛,如疲勞駕駛、帶病駕車、強行超車超速等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泄漏;違章超載,如槽車罐體的主要部件失靈等原因導致發生泄漏、燃燒、爆炸;槽車罐體部件老化,如在高溫、高壓、腐蝕等環境下易導致設備老化,發生跑、冒、滴、漏現象;機械故障,如剎車失靈、爆胎等故障失控引發事故;環境因素,如受氣象條件和道路狀況影響,造成交通事故引發泄漏。
3.事故特點
(1)事故突發,危害范圍廣。公路危險化學品槽車泄漏事故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成因多樣。發生泄漏的時間、地點和泄漏量等不確定因素多,泄漏在短時間內大量發生,泄漏的介質多數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濃度高,易隨風擴散,波及的范圍廣面積大。
(2)情況復雜,救援難度大。因隨車知情人傷亡或逃離現場難以詢問,及有些危險化學品槽車銘牌內容標識不規范等因素,第一時間內很難準確判斷出裝載的介質名稱、容量。在未知的情況下,現場詢情、偵檢、處置難度大,尤其在夜間受救援行動影響,處置難度更大。
(3)可燃有毒,人員易傷亡。泄漏的危險化學品多數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并隨溫度變化擴散迅速,大多數氣體會沉積、聚集地表面,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具有高度的危險性。對現場參與處置人員安全防護等級要求高。
(4)污染環境,次生災害重。泄漏的介質會沿著地表面流淌和滲入地下,污染地面和鄰近水源,若流入河流,其污染和危害程度更大,毒害作用潛伏期長。有毒氣、蒸氣會隨風擴散,會對周邊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洗消難度大。
二、處置措施
1.加強調派第一出動力量
接警時問清事故地點、現場具體情況,快速反應,按照事故類型調集相應的滅火救援裝備到場,視情報請政府調集社會救援力量參與處置,并第一時間調集起吊、牽引、清礙等特種車輛到場參與救援,趕赴現場途中積極做好信息反饋和預先部署準備。
2.偵察檢測,搶救疏散被困人員
到達現場后,應在上風或側上風方向車頭朝外停靠車輛,并保持安全距離。利用偵檢器材和其它有效手段偵察詢情,及時查明泄漏部位、泄漏的物質、容量、擴散范圍等。積極搜尋營救和疏散被困人員,果斷隔離圍觀群眾。
3.設置警戒,禁絕火源
依據現場測定氣象數據,劃定警戒區域,設置警戒標志,封鎖事故路段交通,在處置救援過程中進行不間斷的動態檢測,并根據泄漏險情和風力風向,隨時擴大警戒區域范圍,禁止無關人員圍觀和進入現場。警戒區內嚴控無關車輛進入,禁絕一切火種,使用防爆通信工具,不準使用產生火花、靜電的工具,對發生泄漏的槽車要切斷電瓶線。
4.加強防護,尤其是做好個人安全防護
參加應急處置的人員首先要做好自身防護,根據危險化學品泄漏的性質選用防護裝備進行全身防護或呼吸道防護,佩戴空氣呼吸器。按照劃定的防護等級,在泄漏重度危險區的人員著重型防化服,在中度危險區的人員應著消防防化服,在輕度危險區的人員應著輕型或簡易防化服。若不能準確判斷危險化學品的種類、毒性及污染濃度時,應組織人員迅速撤離污染區,安排好警戒、嚴格控制人員進出事故現場,并進行逐一登記。
5.處置方法
對泄漏事故處置一般采取稀釋、關閥、堵漏、倒罐等方法。
(1)稀釋。危險化學品槽車泄漏后,根據現場泄漏情況,利用開花或噴霧水流不間斷稀釋驅散泄漏的液體,必要時采取筑堤等辦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對稀釋水的排放要經環保部門的檢測,確保不造成污染,不影響環境,防止造成次生災害。
(2)關閥。對槽車泄漏的管道閥門能夠關閉的,應在稀釋、噴霧水槍的掩護下進行關閥斷源。
(3)堵漏。實施堵漏是槽車泄漏事故處置的關鍵環節。應根據泄漏口的部位、形狀和壓力等情況,采用外封式、電磁式、粘貼式堵漏工具及專用法蘭夾具、木楔等進行有效的封堵,堵漏時必須用噴霧水槍進行掩護。
(4)倒罐。倒罐必須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倒罐時必須嚴格按程序進行操作,嚴格遵守有關安全規定,確保安全。
(5)洗消。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染毒區域內人員、裝備器材必須進行現場洗消,洗消污水的排放須經過環保部門的檢測,以防造成次生災害。處置結束時,用噴霧水槍清掃路面、低洼、溝渠等處,確保不留殘液或液氣,做好移交后,安全撤離。
作者:惠光單位:長春市消防支隊
- 上一篇:人防辦上年總結和下半年打算6篇
- 下一篇:油區建設管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