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德育對生態文明的意義

時間:2022-05-02 03:35:06

導語:生態德育對生態文明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德育對生態文明的意義

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凸現,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經濟發展的內在結構密切相關。其一,我國由于生產力水平有限、經濟整體素質不高、產業結構大部分處于中低端。而不得不依靠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和資源的密集投入來換取微薄的利潤,成為低端產品的世界工廠,使得我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急劇下降并遭到破壞。其二,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以后,主要是“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導致資源能源消費增加。產業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壞”為特點,多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因而一方面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導致不可再生資源的減少。其三,隨著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城鎮人口大幅度增加,基礎設施規模加大,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較快增長,生活方式的明顯改變以及消費結構的不斷提升,導致資源能源消費量迅速增長。其四,在一段時間內,政府在發揮職能的時候,一定程度上形成“GDP崇拜”,忽視了資源配置以及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業和個人在經濟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中只關注物質利益,而忽視了生態保護的義務。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如果中國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及時轉變觀念,不盡快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轉變),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生態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殘,將可能出現在中國”[1](P112)。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化解我國生態環境困境、保證中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抉擇。

什么是生態德育

生態文明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全體人民的清醒認識與自覺參與。這又依托于全體國民的生態意識培養。生態德育是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客觀需求的重要舉措,對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從而成為新世紀德育的創新主題。國內學術界關于生態德育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最早涉及生態道德教育的文章是楊學良發表在《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應該重視生態道德教育》。作者在文中指出,生態道德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至關重大,只重視社會道德而忽視生態道德是一種偏狹的倫理觀念和短視的教育觀點。[3]之后著名學者魯潔在其《試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中指出,鑒于生態倫理學主張從生態科學以及道德意識領域來尋找限制和禁止人類某些行為的根據,從而提出“自然道德”、“生態良心”等概念,并認為人類的“善”的概念應當擴展,如果從一種倫理理論不包括人與自然的規范就不算是完善的倫理的觀點出發,學校德育面臨著道德、倫理學領域發生的新變化,從而必須重視學校德育所具有的自然性功能的發揮,來培養和塑造具有完善倫理的下一代。[4]文中所指的學校德育的自然性功能的發揮,實際上指的就是要進行生態德育。1998年、1999年劉驚鐸,王磊兩人分別在《教育評論》第五期和《河東學刊(運城高等??茖W校學報)》第五期上發表了《生態德育及其跨世紀意義》與《生態教育:世紀之交德育改革的價值取向》兩篇文章。文章中首次提出生態德育的概念,并對于什么是生態德育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作者指出,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這個界定比較全面地對生態德育進行了概括,它將生態倫理學與生態德育區分開來,從而也將生態德育與生態道德區分開來,明確將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到德育的視閾中來,指出了生態德育的理論基礎就是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倫理學觀點;生態德育的目標則是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德育視閾下的生態道德教育即生態德育,拓展了德育的范疇??梢哉f,以往的傳統德育都屬于“人際德育”。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曾經這樣說道:“在缺乏覺悟的情況下,義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要把社會覺悟從人延伸到土地。”[5](P199)“土地倫理觀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嚴重后果的障礙,是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教育和經濟體系是背離,而不是朝向土地意識的?!盵5](P212)正如利奧波德所認為的“土地倫理的進化是一個意識的,同時也是一個感情發展的過程”一樣,生態德育的目標就是要實現道德情感從人際關系拓展到人與自然關系中。傳統人際德育是從把自然界作為征服對象觀點出發,僅僅將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處理及一切行為方式納入人際道德規范的制約中,要求人們體現出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和與人為善的態度,但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上,則單方面地為人類的思想行為辯護。而生態德育則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道德規范約束的范圍內,要求人們在建設自己家園的時候,不能僅僅把科技、經濟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桿,更要將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道德關系作為衡量社會發展進步的標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在“橫向比較、縱向揚棄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德育觀和新的德育范型。它以一種更為寬闊的視野,教育和引導人們學會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6]。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生態德育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

生態德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1.生態德育促進人們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和內在動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其中特別強調“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原因就在于,生態文明觀念屬于思想意識層面的范疇,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的支撐,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不會從根本上得到遏制。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生態文明”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更加清醒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生態文明意識包括生態憂患意識、生態科學意識、生態法律意識、生態道德意識等。西方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也說明加強生態德育的重要性。在20世紀50-80年代,盡管加強了環境保護的科技投入和環境立法,暫時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使得發達國家的環境狀況普遍得到好轉。然而,到80年代末,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雖基本得到解決,但全球環境問題卻并未好轉反而越來越惡化。這說明:“割瘡療毒的辦法只能解決一時一地的問題,卻并不能使之全面好轉,環境問題必然潛伏著更深層次的內因,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科技不完善的問題;面對它,任何人想獨善其身是徒勞的。這個內因就是人的生存價值觀問題,透視環境問題須有人文視角?!盵7]這里所指的更深層次的內因,是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即思想意識層面的培養問題?!?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教育對于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對于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對于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的價值觀與態度、技術和行為也是不可少的?!盵8](P92)通過生態德育,培養人們新的環境價值觀和對待環境的態度,促進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和生態文明觀念的養成,彌補以往人們往往注重環境保護的硬件投入而忽視生態德育的軟件投入的缺陷,并且糾正以往只注重工程建設的推進而忽視生態價值觀念和態度的正確引導、忽視培養和發展保護環境的倫理精神的誤區,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2.生態德育促進社會公德意識養成,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更有利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公德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著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以及國民素養的提高。社會公德意識意味著現代社會公民意識的養成,它是調整公共生活關系,維護公共生活安全的基石。社會公德意識“能夠改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氣氛,弘揚社會正氣,為人們提供健康、文明、禮貌、有序的社會生活,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完善人們的生活氛圍”[9]?,F代社會離不開社會公德意識的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的健康運行必須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公德意識。然而,我國自傳統社會以來,一直就以重私德而輕公德為顯著特征,社會關系中更加強調私人的道德而非公德,因而人們的公德意識淡薄。公德的約束力相比較于私德也顯得十分微弱,“就像格蘭亨姆的公律,壞錢驅逐好錢一般,公德心就在這里被自私心驅走”[10](P25)。盡管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部憲法中幾乎都不例外將社會公德內容包含在內,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國民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已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其中生態意識薄弱實際上就是公德意識薄弱的體現,從大至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的頻頻發生,小至人們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行為,都表明國民公德意識的缺失。生態德育是基于人際道德規范之上要求人們形成人與自然道德規范的一種實踐活動,它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實際上恰恰是促進了社會公德意識的養成與提升,從而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良好的德性基礎,從而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貫徹實施。

3.生態德育有助于產生對生態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內在訴求。強化生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進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硬件支撐和根本保證。制度是人為設計出來的屬于某個共同體所有的規則,正如柯武剛所說,“它們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11](P32)。制度必定會依賴于懲罰而得到貫徹,因為只有運用懲罰的約束,制度才會發揮功能來使人的行為變得可預見,也從而將人類行為導入可合理預期的軌跡。“如果各種相關的規則是彼此協調的,它們就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可靠合作,這樣他們就能很好地利用勞動分工的優越性和人類的創造性。”[11](P32)因此,制度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所謂內在制度指的就是從人類的經驗演化而來的,體現著過去最有益于人類的各種解決辦法,如習俗、倫理規范以及禮儀等;所謂外在制度指的就是被清晰制定在法規和條例之中,并要由一個諸如政府那樣的、高踞于社會之上的權威機構來正式執行,這樣的規則是由一批人設計出來并強加給社會的,需要通過強制性法律手段來執行,如通過司法系統。[11](P36)“生態危機的解決特別需要有健全的生態制度發揮其應有的基礎和保障作用。生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證,也是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積極成果。生態制度是指以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是把生態文明理念和精髓納入發展制度體系的必然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度基礎和有力保障。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制度建設納入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規劃。”[12]生態德育從兩方面促進我國生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首先,生態德育通過激發人的生態需要,使人們認識到人不僅僅具有物質需要、精神需要,除此之外還有生態需要,即擁有享受自然審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使人們認識到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須承擔的責任,生態需要的滿足離不開社會制度規則的保障,從而為生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提供直接動力。其次,生態德育通過培養人們的生態制度意識,為生態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提供內在動力。生態制度意識教育包括制度意識教育和道德意識教育,即通過教育使人們不僅僅認識到生態制度(規則)的重要作用,并使人們將生態制度(規則)內化為內在的準則,從而上升為對生態制度(規則)的尊重以及自覺遵守意識。它內在地要求生態制度制訂的公正性與科學性,從而推動非正式生態道德規范以及強制性法律制度的建設,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硬件支撐和根本保證。生態德育是實現生態文明目標以及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求,是中國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補充,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和人文價值,必將在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作者:劉錚郭昭君單位:上海大學社科學院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