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創新發展研究

時間:2022-07-17 10:01:50

導語:高校后勤管理創新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后勤管理創新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簡單闡述了“互聯網+”對高校后勤管理的意義,從管理理念、人才隊伍、基礎設施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現狀,最后著重提出了“互聯網+”與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以供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創新發展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以互聯網為主要工具,優化整合行業中的生產要素,挖掘行業潛在價值,增強行業生產力,提升行業創新力,創造新的行業發展生態。面對“互聯網+”的盛行,很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也開始探索“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創新發展路徑,并且在工作實踐中加以檢驗、修正。

1“互聯網+”對高校后勤管理的意義

把“互聯網+”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意義:①有利于樹立科學的現代管理理念。目前大部分高校師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狀態以及工作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聯網+”的影響,導致傳統的后勤管理模式與高校師生的物質文化需求不相匹配,把“互聯網+”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讓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使用“互聯網+”思維指導、開展工作,強調與高校師生的溝通交流,同時也強調工作技術的升級更新,這對高校后勤管理部門樹立科學的現代管理理念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②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質量。“互聯網+”技術更新迅速,將其應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可以實現后勤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同建共享,減少資源浪費和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加強高校后勤管理部門與高校師生的溝通交流,收集整理師生的反饋意見并加以改進,這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質量的提高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1]③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隊伍整體素質。“互聯網+”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結合,對高校后勤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或方式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夠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勝任崗位工作。

2“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現狀分析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借鑒其他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成功經驗,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嘗試把“互聯網+”概念加入其中,如開通微信公眾號、建設官方微博,等等,加強與高校師生的溝通交流,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質量,試點工作成效較好,有大范圍推廣的趨勢。當然,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在工作實踐中也發現了不足之處:(1)觀念滯后問題。大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人員不重視提升后勤管理,認為后勤工作保持穩定就行,無須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開展后勤建設,僅僅把互聯網視為一個普通的信息平臺,用于分發通知和刊登新聞。鑒于此,高校后勤管理人員必須擯棄落后的后勤管理理念,樹立科學的現代管理理念,充分認識“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后勤改革奠定思想基礎。(2)人才緊缺問題。由于歷史原因,多數高校后勤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業務水平不強,年齡方面偏大,根本無法適應“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導致后勤改革進展緩慢。鑒于此,高校應該采取“外引內培”的方式優化人才隊伍,一方面要引進具備一定業務水平和信息素養的年輕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對原有的后勤人員實施針對性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信息意識和業務水平,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夠有效解決人才緊缺問題。[2](3)基礎設施落后問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與高校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緊密聯系,其工作表現出明顯的復雜性、綜合性特征,但因其服務范圍廣、業務種類多,再加上原有的設備陳舊,導致“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改革進程緩慢。鑒于此,高校必須加大對后勤改革的投入,整合原有的基礎設施,適當引進先進設備,各部門通力合作,實現后勤資源的共享共建,最好能夠建設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后勤管理系統。

3“互聯網+”與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

“互聯網+”與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創新發展,要以用戶需求為基礎,圍繞“居、食、住、行、建”五大服務功能,構建由資源共享、綜合服務、科學決策以及智慧環境這四部分組成的“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體系(詳見圖1),從服務形式、規章制度、推廣方式以及合作共建這四方面來具體展開。(1)創新服務形式。基于“互聯網+”背景,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創新服務形式的主要表現是構建后勤管理微平臺,就是在逐漸完善后勤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后勤服務的多元化。該平臺以QQ、微信、微博為主要載體,設置了發文通知、新聞、建議投訴、后勤報修、BBS等基本功能板塊,同時還與網絡上的一些社會功能板塊相鏈接,高校師生可以經由該平臺購買車票、電影票,預定的士,查詢公交路線等,并且還可以通過微社區開展雙向互動溝通,傾聽師生心聲,為師生答疑解惑。[3](2)健全規章制度。高校后勤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相關制度,為后勤改革提高制度保障,由于“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還處于嘗試階段,因此所制定的制度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改革進程和實際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以確保政策與后勤改革相匹配。規章制度制定出來后,不能僅僅是讓制度“上墻”,更重要的是要將其落實到后勤服務工作中,并在服務工作中不斷實踐、修正和完善。(3)加強推廣力度。由于是新生形態,很多高校師生對“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的認知尚屬陌生,更談不上操作使用。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必須加強推廣力度,通過學校網站、廣播、校園宣傳欄、BBS、QQ、微信、微博等各種媒介,對后勤服務工作進行立體化宣傳,讓師生了解到其服務內容、服務優勢所在,尤其要宣傳后勤管理微平臺的各項服務模塊,提升“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的影響力。(4)多方合作交流。“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不僅僅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門的事情,還需要學校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以構建一個良好的后勤改革環境;需要網絡服務部門的參與,以保障網絡的通暢無阻;同時還與一些軟件開發商合作,提高后勤服務系統客戶端與系統的兼容性,開發更為先進的后勤服務系統軟件。

4結束語

目前,部分高校的“互聯網+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獲得一定成效,但服務內容尚少,業務功能較為單一,還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門進一步拓展思路,挖掘更多滿足高校師生需求的后勤服務項目,進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進程。

作者:周偉亞 單位:吉林大學資產管理與后勤處

參考文獻

[1]田利華.互聯網+時代高校后勤管理“123”轉型戰略研究[J].管理觀察,2016(10):101~103.

[2]林正榮.互聯網+戰略思維下的高校后勤服務與管理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5(04):21~22.

[3]支琴,盧志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設策略分析[J].中國信息化,2015(2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