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問題及建議

時間:2022-01-05 11:27:52

導語: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問題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問題及建議

摘要:伴隨著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專業化進程的加快,對于如何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工作,提高教學活力正成為推動高校發展的熱點問題。文章通過論述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特殊性、作用及基本原則,為高校績效管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這樣可以有效挖掘高校教師的潛能,提升高校教師的綜合能力,進而促進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綜合能力

一、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

高校教師績效管理是指高校為了實現自身目標,通過持續開放的溝通過程,促進高校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形成高校所期望的利益和產出的過程。即高校通過持續的溝通與規范化的管理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績效,并促進高校教師能力和素質提升的過程。對于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內涵,本文認為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高校的整體績效目標;做好高校教師崗位分析,明晰職責范圍;制訂高校教師績效計劃;高校教師績效的實施和輔導;進行高校教師績效考核;搞好高校教師績效反饋與溝通;高校教師績效結果的合理實施。

二、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特殊性

目前,績效管理在企業管理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將績效管理引入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高校教師的職業特殊性,分析出高校教師績效管理不同于企業績效管理的獨特性。

(一)以高校教師績效為管理的核心績效,簡而言之,就是有效的成績。績效體現了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的貢獻力。對于組織成員來說,既要努力在組織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組織下達的任務,同時更要對結果的完成質量負責,要做出有良好效果的成績。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提高高校教師的績效,來促進高校組織目標的實現。對高校教師進行績效管理,當然要圍繞著高校教師的績效展開管理。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職責應該包括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個方面。高校一定要根據自身學校的定位以及高校教師不同的職稱、能力等,制定出符合高校教師特點的個性化績效考核指標,并進一步完善針對個人和組織的績效管理體系。

(二)高校教師績效考核指標大多難以量化由于高校教師所從事工作的特殊性,與其工作成果相應的績效衡量標準、績效指標體系、績效考核方法等并沒有形成統一而科學的建立標準。尤其是針對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指標,大多難以量化。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個方面。首先,就教學來說,學生在課堂上所獲得的能力發展是個漫長而難以精確測量的東西。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但是,這一指標體系的考核過于復雜而難以有效量化。而平時大多數高校對于教師出勤率和教學工作量的考核,看似是可以量化的考核,但是這對教學質量的衡量意義不大。畢竟高校教師“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并不鮮見。其次,在科研方面,目前高校對此不是缺乏量化而是量化過了頭。將高校教師的學術水平簡單與和申請課題的數量相掛鉤,未能有效尊重不同學科的特點。對于高校教師學術水平的評價,一定要通過相關專家的專業評價,這樣才能對其學術成果有個客觀而權威的鑒定。最后,在高校教師服務社會方面,目前的考核大多流于形式,走過場居多。雖然服務社會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考核指標,但這并不代表考核就無從下手。既然是服務社會,那么對于高校教師在服務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如何評價呢?在筆者看來,可以通過服務單位的定性評價以及量化的服務成果來進行綜合評價。

(三)高校教師績效考核主體存在爭議

我國高校教師績效考核主體的選擇存在著爭議,尚缺乏統一標準。目前,在大多數高校中,對高校教師進行績效考核,其主體主要包括學校領導、同事、學生、教師本人等。在筆者看來,高校并不應該將學校領導列為績效考核的主體之一。因為學校領導對于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結果通常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在不同程度上也滋生了高校的官僚主義氣息。高校,作為學術的殿堂,理應將學術擺在核心地位。可是,在當下我國高度行政化的高校內部,官本位的意識太濃。高校教師干得好不好,最終是由高校領導拍板決定的。一方面,高校教師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即使是在學術上小有成就的領導也不一定樣樣都通,也有著自己的研究盲點。因此,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只有同行的鑒定評價才更準確更有說服力。高校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才應該是高校教師績效考核主體中的核心。其次才應該是同事、學生、教師本人、社會服務單位等。

三、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作用

高校教師績效管理是一個系統化的完整過程。高校以及高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實現雙贏的。

(一)有利于高校組織戰略和組織

目標的實現,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將戰略與績效管理聯系起來,是目前實現績效管理高效化的顯著表現。戰略是對未來結果的一種期望,這種期望的實現要依靠組織的所有成員按照一定的職責和績效要求,通過持續努力和發揮創造性來實現。績效管理的有效推進,有助于組織戰略的實施,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同時,對組織提升核心競爭力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就高校來說,不同層次的高校有著不同的組織戰略,同時高校也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的組織目標。高校在對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將教師的績效考核指標與高校的組織戰略和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實現高校和教師的共同發展。高校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高水平師資隊伍的競爭。高校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強弱。因此,隨著高校教師績效水平的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也會得到顯著增強。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推動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其他工作的展開

人力資源管理包括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開發管理、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部分。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難點,它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其他部分的工作起著極其重要的銜接作用。對于高校來說,教師績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有利于推動高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高校教師招聘、高校教師培訓、高校教師薪酬管理等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其他工作的順利展開。例如,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對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恰當設計,有利于對其他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產生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同時,對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師勝任力,促進教師個人職業發展

高校教師勝任力體現了高校教師目前的綜合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將高校教師在勝任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及時反饋給教師本人,讓其對于自身目前工作狀況有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從而有利于促進其下一階段及時改進和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與學習深造等。因為績效管理是個全面的促進個人職業發展的完整體系,對于在績效實施與考核中所發現問題的后續追蹤反饋是十分重視的,因此,高校也可以通過力所能及的引導和幫助,來促進高校教師績效的改進以及其個人職業發展。

四、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

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實施的過程中,高校一定要遵循客觀與公正、科學性、全面性、制度化與彈性化并重、以人為本這五大原則。

(一)客觀、公正的原則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需要得到被管理者的擁護和支持。堅持客觀與公正的原則,是進行績效管理的前提。制度的貫徹和執行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任何人違反制度都應該平等地接受懲罰。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不管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是教師職稱的晉升,亦或是福利的發放,都要本著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并敢于接受高校教師的質疑。尊重客觀事實,切實維護每一個高校教師的應得利益。

(二)科學性的原則管理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過程的科學性和方法的科學性。對于高校教師績效管理來說,一定要通過科學的管理過程和科學的管理手段,來提高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全面性的原則由于績效管理工作是個復雜的綜合體系,因此,在績效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全面性的原則,保證績效管理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在對高校教師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的設計中,一定要對高校教師工作有個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要切實做好高校教師績效管理整個過程的全面梳理,力求毫無遺漏、保質保量完成績效管理工作。

(四)制度化與彈性化并重的原則制度是管理之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堅持制度化的原則可以讓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建立起良性循環的完整系統,并且有序地展開各項工作。同時,在硬性管理的前提下,也可以針對意外特殊情況,采取適當的柔性化管理,增加適當的彈性。總之,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制度化與彈性化并重的原則。

(五)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動力,能否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人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是管理活動成敗的關鍵。以人為本,是順應現代管理潮流的大趨勢。作為高校來說,一定要根據高校教師的不同特點與需要,通過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來實現高校教師的全面、自主發展。在績效管理過程中,高校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老教師和中青年教師不同的發展目標,設計出適合各自特點和需要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

五、推進我國高校教師績效管理改革的意義

我國高校迫切需要進行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而其重點突破口就是要推進高校教師的績效管理改革。

(一)有利于改變目前高校僵化的內部管理體制,順應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通過對高校進行績效管理改革,在高校樹立起學術本位而不是官本位的績效理念,進一步完善以學術和教學為主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引導高校一切活動都能圍繞著學術和教學而展開,遏制高校官本位的浮躁氣息,這也順應了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要求。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效益,降低管理成本高校教師績效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有利于高校本著經濟、效率、效能的價值導向,不斷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在高校教師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科學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技術,實現管理成本最小化而管理效益最大化。

(三)有利于吸收和消化西方先進的高校管理理念,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大學制度在西方許多著名高校,私營部門績效管理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都已經在高校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西方高校根據各自高校自身特點以及教學、科研等工作內容的規律,建立起了適合高校長遠發展的高校教師績效管理體系,凝結成了十分先進的高校管理理念。我國高校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盡快趕超西方一流高校的發展水平,就必須要大膽借鑒西方著名高校發展的有益成果,并通過本土化的過程,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同時,為了與高校績效管理發展趨勢相適應,高校必須要順應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起現代大學制度。

作者:戴劍

參考文獻:

[1]付亞和,許玉林.績效管理(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胡君辰,宋源.績效管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3]胡四能.美國教師績效工資改革述評———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為對象[J].現代教育論叢,2004(6)

[4]楊志兵.基于績效的高校教師薪酬模型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