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精細化管理研究
時間:2022-01-25 08:08:33
導語:康復精細化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對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結果:資料統計顯示,兩組干預前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統計顯示,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上肢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康復精細化管理運用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中借鑒。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康復精細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具有發病急、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1]。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一類后遺癥,其發生率在60%~80%[2]。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已經逐漸意識到良肢擺放在對抗錯誤模式,預防攣縮方面的意義,但距離康復精細化管理尚有一些距離。為提升護理質量,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的應用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5年2月~2017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資料進行分組研究。①納入標準:患者均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病程<1個月;存在一側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患者簽署研究同意書;②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礙。通過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40)男24例,女16例,年齡63~71歲,平均67.2歲,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對照組(n=40)男26例,女14例,年齡66~72,平均67.7歲,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病程指標經統計學軟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訓練;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①根據患者的偏癱肢體安排病床,將呼叫器、房門、床頭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癱側,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癱側上肢進行基礎活動;②針對外展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可適當的將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隨著治療的推進及攣縮情況的好轉,逐步移至側方位,以誘使患者進行主動肢體運動;③醫護人員進行各類醫護操作時,盡量在偏癱側進行;并要求家屬在與患者進行日常溝通交流時,也盡量在患者偏癱側進行,以加深患者偏癱側的感覺輸入;④心理引導:偏癱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進而影響其心理狀態和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需不定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并通過成功治療案例的講解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長康復過程中的依從性;⑤音樂刺激:在患者的床頭柜放置音樂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節奏感較快的歌曲,以促進患者大腦皮質興奮度。1.3評價指標: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內容包括反射活動、伸肌協同、反射亢進、手腕活動性、手指活動性、上肢協同與速度;總分14分;評分與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60分提示生活實現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輕度生活障礙;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礙;<20分為完全殘疾[4]。③采用自評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意率=(完全滿意例數+部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各數據進行統計學對比,均數±標準差(x±s)作計量資料;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采用t檢驗;兩組滿意率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差異顯著,P>0.05表示結果無明顯差異。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干預后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兩組干預前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干預前、干預后生活能力評分對比:兩組干預前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6個月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兩組滿意度對比:調查顯示,觀察組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從臨床來看,腦卒中偏癱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其頭頸、肢體部活動乃至目光都會不自覺的偏向于健側,隨著時間的推移,偏癱側的觸覺、視覺器官及肢體功能會進一步惡化,這也是偏癱患者運動能障礙恢復難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5-6]。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筆者發現通過有效的手段對偏癱側進行各類感覺刺激,能夠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因此,幫助患者持續運用偏癱側肢體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不可替代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所應用的康復精細化管理,通過日常器具的擺放、心理干預和音樂療法等方式,在提升患者認知度和依從性的情況下,提高患者偏癱側的感覺刺激[7];相對于傳統的強制性運動康復手段,該護理理念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并且在治療影響時間方面也明顯長于運動康復的作用時間。從研究來看,康復精細化管理的優勢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通過生活器具的擺放,為患者偏癱側肢體的運動創造條件,能夠減輕患者的顧慮,患者的依從性相對較好[8-9];②康復精細化管理實現了24h系統康復,作用效果更為持久;③增加了心理干預,緩解偏癱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依從性的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④增加了音樂輔助治療,國外文獻資料記載,有節律性的聽覺刺激能夠對患者的大腦皮層形成刺激,進而引導其運動系統的可塑性改變。另外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調整音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滿足其情感需求[10]。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對比提示,觀察組干預后各個時間段的生活能力評分及上肢功能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了康復精細化管理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達到了95.00%(38/40),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5.00%(34/40),提示了該護理理念能夠被患者及家屬所認可,進而推動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
綜上所述,康復精細化管理通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環境的介入,進而達到持續性的康復鍛煉效果,能夠更為明顯地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且該方法較之強制性康復鍛煉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方便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
作者:曹季譞 單位:天津市河西區康復醫院康復科
- 上一篇:文廣局宣傳教育工作總結
- 下一篇:精細化健康體檢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