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價值論文:商業模式對企業的價值啟發
時間:2022-02-16 04:19:25
導語:商業價值論文:商業模式對企業的價值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項國鵬周鵬杰工作單位:浙江工商管理大學
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在有關商業模式本質的三種基本觀點中,價值創造視角的觀點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本文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且這一價值特指顧客價值。企業顧客價值的創造過程分為三個維度:價值命題、價值創造和傳遞、價值實現。從價值命題到價值創造和傳遞再到價值實現,能夠完整表達企業的經營邏輯[18]。其中,價值命題是指企業為顧客提供什么價值,包括細分顧客和市場范圍;價值創造和傳遞是指當企業決定為哪個范圍的何種顧客提供產品和服務時,應整合內外資源為顧客創造價值,并選擇合適的渠道傳遞顧客價值,它包括企業的經營方式和顧客接觸方式;價值實現是指企業應設計適當的盈利方式與顧客完成交易,在實現顧客價值的同時,回收一部分價值作為企業盈利,并為下一輪價值創造做準備,其核心是企業的盈利方式。關于顧客價值創造的三個維度,許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見解[19-24]。筆者將其歸納為“細分顧客和市場范圍”﹙對應價值命題﹚、“經營方式和顧客接觸方式”﹙對應價值創造和傳遞﹚、“盈利方式”﹙對應價值實現﹚,作為體現三個維度的分類指標。這也符合Megretta所指出的“好的商業模式始于對人類動機的洞察,止于豐富的利潤流”[25]。這些指標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更具體的形態﹙下文將作詳解﹚。根據本研究的實際情況與需要,列表1如下。表1和圖1均以直觀的形式反映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一﹚樣本選取和數據來源本研究選取在滬、深兩地上市的零售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原因是:其一,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關零售業商業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實證研究較少;其二,零售業屬于流通行業,面對的是終端消費者,商業模式對其經營績效影響很大;其三,零售業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務數據較易獲取且可信度較高。為了保證數據的可信性和分類的權威性,本文以Wind數據庫中中國證監會行業分類中的零售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且公司應具備近3年﹙2008年~2010年﹚完整的年度財務數據。根據這個標準,最終有64家公司符合要求。相關的企業績效指標全部根據企業財務報表數據計算得出。﹙二﹚變量說明1.商業模式變量商業模式變量是本研究的自變量,屬于類型變量。根據表1,結合零售業的實際特點,對64家樣本公司的商業模式進行劃分,將其商業模式變量具體化。﹙1﹚細分顧客。細分顧客可以根據企業服務的顧客群體來進行,具體到零售業,則是根據企業出售商品所針對的顧客群體來劃分。一類是企業出售的商品針對所有的消費者,即為大眾型顧客﹙Pub-lic,簡稱P﹚,如百貨商場;另一類是企業只為某一特定類型的顧客提供服務,即聚焦型顧客﹙Focus,簡稱F﹚,如蘇寧電器只為那些購買電器類產品的顧客提供服務。﹙2﹚市場范圍。根據我國零售企業的實際情況,本文將市場范圍設定為四種具體形態,即本地主導﹙Dominant,簡稱D﹚、地區滲透﹙Penetrative,簡稱P﹚、區域擴張﹙Expansive,簡稱E﹚和全國布點﹙Na-tional,簡稱N﹚。劃分依據主要是企業開展業務的地理范圍和不同地理范圍業務所占企業總業務的比重,其中,本地主導是指企業在一個地級市﹙或直轄市﹚的營業收入占總營業收入的80%及以上;地區滲透是指企業在一個省份﹙或自治區﹚的至少3個地市開展業務,且在每個地市的營業收入不超過企業總營業收入的40%;區域擴張是指企業在2至4個省份﹙或直轄市、自治區﹚開展業務,且在單個省份﹙或直轄市、自治區﹚的營業收入不超過企業總營業收入的40%;全國布點是指企業在5個及以上省份﹙或直轄市、自治區﹚開展業務。﹙3﹚經營模式。零售企業的經營模式包括專業市場﹙Specialized,簡稱S﹚、連鎖經營﹙Chain,簡稱C﹚和業態整合﹙Integrated,簡稱I﹚3種。其中,專業市場是指零售企業同時擁有若干個出售單一品類商品的商店,而這些商店獨立運營,出售的商品之間關聯度較低;連鎖經營是很多零售企業普遍采用的運營模式,是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最常用的方法[26],包括直營、加盟、自由連鎖等方式;業態整合是指零售企業為了尋找擴張和抓住新的增長點,將便利店、超市、百貨商場、購物中心等零售業態整合經營。﹙4﹚顧客接觸方式。顧客接觸方式分為傳統﹙Traditional,簡稱T﹚和現代﹙Modern,簡稱M﹚兩種。前者是指零售企業只通過實體店銷售商品;后者是指零售企業還開展了網上銷售業務。﹙5﹚盈利方式。零售企業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薄利多銷型盈利模式和顧客體驗型盈利模式兩類。薄利多銷型盈利模式﹙Puerile,簡稱P﹚是通過標準化經營、建立高效的業務流程、優化價值鏈等手段,降低自身的成本,為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27-28],通過盡可能擴大商品出售的“量”來保證企業的盈利,如便利店、連鎖超市、大賣場等都采用這種盈利方式。顧客體驗型盈利模式﹙Experience,簡稱E﹚是通過提供高質量和高知名度的商品、實行優質服務、堅持高價格策略、推廣零售企業的品牌形象而獲得豐厚的利潤。這種盈利模式強調零售企業注重“質”的服務,使商品產生“溢價”而盈利,如大型的百貨商店、精品店、“一站式”購物中心等主要采用這種盈利方式。根據以上分析框架,首先決定樣本公司在每個分類指標上的具體表現形態,然后將3個維度5個指標的分類結果﹙表現形態﹚進行組合,最后得出各樣本公司所屬的商業模式類型。64家樣本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分類結果見表2。2.績效變量企業績效變量是本文研究的因變量,屬于數值變量。考察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必須建立全面的績效評價體系,以完整考察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不同方面的差異化影響。本文選取盈利性指標、成長性指標、運營性指標以及每股指標綜合考察企業的績效表現﹙見表3﹚。
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分析
﹙一﹚通過對F值與臨界值的比較,驗證造成均值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顯著性。One-WayANOVA是檢驗單因素在不同組別的均值是否具有顯著差異的一種典型方法[29],其模型可以表示為:Yij=μ+αi+εij,其中,i=1,2,…,k,表示因素的組數,j=1,2,…,n,表示樣本編號。為保證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并使更多的樣本企業能夠被包含在分析范圍內,本文只選擇被兩家以上企業采用的商業模式作為方差分析對象。從表3來看,這樣的對象共有14個組,分別是編號為1、2、3、6、8、13、15、18、21、23、24、26、31、35的商業模式,這14個組所包含的零售企業共41家,約占所有樣本企業的63%,即占到了樣本企業的大多數。﹙二﹚方差分析為了保證研究的可靠性,縮小僅分析單一年份績效指標帶來的誤差,進行方差分析時,每個企業的某個績效指標值是在分別計算出2008年~2010年該企業在該指標上的值后求其算術平均數所得。通過對采用14種商業模式的企業選取不同的績效指標分別進行方差分析,得到組間、組內方差及最終Sig.值,進而可判斷商業模式對各種績效差異的影響水平。方差分析結果見表4。根據表4的方差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商業模式對盈利能力的影響最為顯著。在盈利指標上,實施不同商業模式的公司間的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投入資本回報率的sig.值分別為0.001、0.010、0.016,均小于臨界值0.05,即均有顯著性差異。2.商業模式對成長能力的影響較為顯著。采用不同商業模式的公司間在3個成長性績效變量上的sig.值分別為0.212、0.010、0.015,其中在每股收益同比增長率、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的sig.值都小于0.05,具有統計顯著性,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的sig.值大于0.05,顯著性較差。3.商業模式對運營效率的影響較弱。反映運營效率的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的sig.值分別為0.260、0.215,遠大于0.05,只有固定資產周轉率的sig.值遠小于0.05,具有統計顯著性。4.商業模式對每股指標有顯著影響。不同商業模式間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的sig.值分別為0.018和0.013,都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商業模式對每股指標有顯著性影響。
對不同類型商業模式的比較和綜合評價
下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1個績效變量為評價指標,對14種主導型商業模式進行綜合評價。具體的做法是:先從11個績效變量中選定若干個主成分來綜合反映上市公司的績效水平,再賦予這些主成分權重,最后將這些主成分加權匯總,計算出各類商業模式的綜合得分。由于各績效變量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企業績效,且數據的單位不同,因此,在主成分分析之前,先要對績效數據做歸一化處理。方法如下:x٭ik=xik−xminkxmaxk−xmink其中,xik、xmaxk、xmink分別表示第k個指標在第i個商業模式類型的值、第k個指標在14種商業模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4種商業模式2008年~2010年的綜合得分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三個特點:﹙1﹚2008年~2010年平均綜合得分最高的商業模式為PECME,即編號為8的“大眾—區域擴張—連鎖經營—現代—顧客體驗型”商業模式;平均綜合得分最低的商業模式簡稱為PDCTE,即編號為11的“大眾—本地主導—連鎖經營—傳統—顧客體驗型”商業模式,兩者綜合得分差距較大。﹙2﹚從綜合得分排名情況來看,各類商業模式在2008年~2010年間的排名差距不大,基本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但這一期間各類商業模式的綜合得分普遍呈下降趨勢,個別商業模式2008年的得分和2010年差距較大。﹙3﹚無論是單一年份還是取年平均值后的綜合得分,排名前6位的商業模式間差距很小,而前6位商業模式和后8位商業模式間則差距較大。這說明在當前零售業上市公司中,并不存在某一種占據絕對優勢的商業模式,而是幾種商業模式的表現難分伯仲,但確實有幾種商業模式的表現優于另外幾種。
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及原因分析本文從顧客價值創造視角確立商業模式架構,構建商業模式分類指標體系,通過對中國64家零售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發現,商業模式確實是企業間績效差異的重要驅動因素,但對于不同方面的績效產生了不同強度的影響。其中,商業模式對盈利性指標和每股指標的影響最為顯著,對成長性指標的影響較為顯著,對運營效率指標的影響則很弱小。不同的商業模式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也有較明顯的差異。商業模式為什么會對零售企業的績效產生影響?筆者認為,這與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有關。從細分顧客因素來看,大眾型顧客和聚焦型顧客有顯著不同,前者的顧客群體范圍廣、基數大,對零售企業經營與整合的能力要求較高,而后者的顧客基數較前者小。從市場范圍因素來看,近年來,很多零售企業期望通過擴張達到規模經濟優勢,但其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卻沒能實現同步發展,導致規模增大的同時贏利水平反而下降,如百聯集團就是如此。從業態因素來看,有學者研究證明不同的經營業態會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30-31],但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種業態都有其與之相對應的商品組合、銷售方式、規模和適應人群,企業所選擇的業態反映了企業自身的定位,如果績效不佳,可能是定位不準,選擇的業態不對。從理論上講,不存在絕對好或絕對差的業態。例如,從顧客接觸因素來看,開辟電子商務能更方便地接觸顧客和完成交易,為企業帶來巨大收益,但電子商務的巨大投資也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營風險,對企業績效產生了負面影響。從盈利方式因素來看,薄利多銷和顧客體驗都是零售企業的常用盈利方式,但薄利多銷方式使用更多,說明當前的消費者仍然對價格比較敏感。需要指出的是,單獨的一個商業模式組成要素并不足以對企業績效產生實質影響,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的組合和內部的相互作用才會導致企業間的績效差異,這反映了商業模式具有系統特性特點。﹙二﹚對零售企業的啟示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可以從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著手[32],即可以通過細分顧客、市場范圍、經營模式、顧客接觸方式、盈利模式的創新,來達到商業模式創新的目的。就本文所研究的零售企業而言,具體措施如下:1.在細分顧客方面:零售企業應該立足自身的細分市場和所服務的顧客群體,盲目的多元化經營反而可能導致經營業績的下降。本研究也表明,采取聚焦型顧客細分的幾類商業模式的綜合得分也比較高,因而應適時運用聚焦型的顧客細分模式。2.在市場范圍方面:商業模式的綜合得分并非與零售企業規模成正比,很多規模較小的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綜合得分也較高,如新華都和步步高都是PEITP型商業模式,平均得分達到3.573。因此,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切忌盲目擴張,關鍵是要使規模擴張與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相匹配;在擴張手段上,連鎖化的分店擴張是零售企業擴張的最佳途徑[33];在擴張范圍上,零售企業應加大在中西部地區布點的力度。3.在經營模式方面:雖然有學者比較推崇單業態的連鎖經營模式[34],但多業態經營卻可以使企業合理配置資源,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就本研究來看,14種主導型商業模式中,有6種屬于業態整合型商業模式,綜合得分均較高。因此,不同業態之間的優勢互補、相互滲透與融合,可能是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4.在顧客接觸方式方面:雖然有些零售企業為改進顧客接觸方式,開辟了網上商城,但開發電子商務系統成本不菲。因此,零售企業是否開展電子商務,還需要結合自身實力和市場前景,審慎評估。5.在盈利方式方面:零售企業早已進入微利時代,創新盈利方式也是國內零售企業的當務之急。零售企業的盈利利潤來源主要有三方面:擴大購銷差價、降低經營成本和收取渠道費用[27]。企業創新盈利方式應首先從降低運營成本著手,包括降低采購、物流等環節的成本,同時還應開辟多種盈利渠道,如創立自有品牌、收取加盟費和通道費用等,做到“開源”與“節流”并重。
- 上一篇:思想價值論文:儒道思想的當代價值透析
- 下一篇:馬克思的價值構建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