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論文:文化思想及當代價值概述
時間:2022-02-16 04:42:22
導語:文化價值論文:文化思想及當代價值概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胡劍工作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文化自信思想的產生原因
(一)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熏陶與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習是具有文化自信的前提自幼年起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教育。他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普及讀物入手,接受起儒家傳統文化。雖然幼年的對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不甚喜歡,但是這些自幼爛熟于胸的知識,是很難抹得去的,成年后常會自然的使用。[3]6-7《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精忠岳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更是讓幼年的欲罷不能,這些小說的影響及于以后的革命和建設歲月。據統計,“選集”中引用最多的不是馬列經典著作中的原文,而是儒學經典論述。到一九六六年,的藏書已達幾萬冊,一些著名類書和叢書,如《永樂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備要》、《萬有文庫》(部分)、《古今圖書集成》等都收錄其中。[6]對中國史書讀得最多,四千萬字左右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讀了的,有些部分不只讀過一遍,并做了大量的批注。通過廣泛而又深刻地潛心閱讀大量中國史書、古典小說、詩詞曲賦、各家經典,不僅批判地汲取了豐富的思想營養,還造就了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更培養起對本國文化的自信。(二)湖湘學派的經世學風與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對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宋明以來,重內圣之道的理學和重外王之術的實學,在湖南交織扎根。學子們歷代相傳,不斷闡發,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學、強調經世致用、主張躬行實踐為基本特征的湘學士風。[3]21這種學風對作為湖南人的影響甚巨。生長于斯,自然被這一濃厚的文化土壤所感染。在長沙求學期間,就曾認真研習過開湖湘一代風氣之先的著名學者———王夫之的學問。近代以來,湖南學人大多關心世事,熱衷投身于政治活動及各種社會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有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如魏源、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羅澤南、譚嗣同、黃興、蔡鍔、陳天華、宋教仁等,這些湘籍學人或闡發啟蒙思想與維新思想,或整軍經武、馳騁疆場;或兼“傳教”與“辦事”。雖則有些湖湘學人的所為有違歷史潮流,但從總體而言,這些湖湘學人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做出的功績極大地鼓舞了同樣身為湖南人的。早年對湖湘學人的驚人事功與杰出貢獻非常景仰,對自己身為湖南人極為自豪,這種感情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三)西方列強的入侵與中國對西方文明的被動接受是文化自信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總體而言,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個被動的過程,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的刺激下進行的。從文化角度而言,也是如此。西方文明以武力做后盾,以一種入侵者的姿態進入中國,并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地沖擊。所以說,這一文化交流過程不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每個中國人心間造成的苦痛必定在文化領域有所反應,這種親身經歷的苦難必然會造成每一個有覺悟的中國人對資本主義壓迫的反抗;必然會造成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在心理上一定程度上地抵制;必然會造成每一個關切國家、民族命運的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反思。也是生活在國家受帝國主義欺凌的年代,國家的現狀對早年產生了深深的刺激,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產生強烈的憤概。早年一方面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十八、十九世紀資產階級的代表著作,如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亞當•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鳩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論》、斯賓塞的《群學肆言》等,研讀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但是學習和研讀的目的是為了探求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為了實現中國的國富民強。是以批判的眼光對待西方文明的,而他的內心是不贊成西方文明的。這從一九二O年為發起文化書社而撰寫的文章中可見端倪:“不但湖南,全中國一樣尚沒有新文化。全世界一樣尚沒有新文化。一枝新文化小花,發現在北冰洋岸的俄羅斯。幾年來風馳雨驟,成長得好,與成長得不好,還依然在未知之數。”[7]這一方面說明已經把中國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馬克思主義上,另一方面說明對傳統西方文明表示否定。(四)西方文明日益顯示出的弊端從另一方面強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西方文明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相對于封建社會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在一段時間內也成為中國人民反封建的武器,但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早期的發展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日益反動,先前鼓動人民進行反封建的信條漸漸變成欺騙人民的空洞口號。對西方社會政治上的反動認識地非常深刻。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夜,就寫作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如《別了,司徒雷登》、《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唯心歷史觀的破產》等,來揭露美帝國主義所謂“民主”與“自由”的虛偽面目?!懊绹灿小裰髡巍?可惜只是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獨裁統治?!盵8]資本主義社會充斥著拜金主義,資產階級的逐利本性無處不在?!百Y產階級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聯系了”、“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盵9]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倫理、道德秩序在金錢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些與中國人重倫理、講道德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對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本性深惡痛絕。自二十世紀之后,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其腐朽性、虛偽性、侵略性更加暴露無遺。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財富的集中及與此相對應的人民群眾的貧困、資本主義社會間歇性爆發的經濟危機、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放蕩腐朽、資產階級對國內人民的壓榨與對國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瘋狂掠奪,這些成為帝國主義的主要特點?!斑@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盵10]這些不僅給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造成了苦痛,給全世界帶成了災難,而且增強了深受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五)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與目的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早年即立志探求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大本大原。雖則早期理解的大本大原與后來的認識有差距,但是一生所從事的革命活動和建設活動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問題。如何才能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根本問題,如何才能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面貌,如何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這些問題一直是思考和希望解決的根本問題。認為,從改造中國之目的出發,中國問題之根本解決需要求得對中國問題的根本了解。早在一九一九年,他就指出:“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個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盵3]47在隨后的革命生涯中,愈發認識到研究中國國情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急迫性。時期,他指出,中國共產黨對于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任何一個方面還是研究得太少。嚴肅批評了一些共產黨員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的主觀主義的惡劣作風。認為,在中國從事革命和建設的同志不能言必稱希臘,而應該“不單是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不但要懂得外國革命史,還要懂得中國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5]801號召全黨同志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與東方革命”之的。這種解決中國根本問題的出發點既是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動力,也增強了對本民族文化與本國國情進行研究的決心和信心。
文化自信思想的當代價值
(一)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盵11]166可見,文化自覺的前提是本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學習與掌握。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盵12]目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學習與傳承。第一,要在國民教育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事業不斷取得發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成就,國民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也在增強。但從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文化強國的角度觀之,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力度似仍應加大。現在的一些學生言必稱美國,對韓流、日流也是趨之如騖,對待自己的老祖宗,則對不住,忘卻了。長期以往,不僅傷及國人的文化自信,甚或對國家的文化安全構成威脅。文化滲透固然是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出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不夠。在國民教育中,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研讀經典。第二,要創新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一些人對傳統文化有錯誤的認識和感知。他們見到傳統文化就如同見到一位不拘言笑、刻板生硬的道學先生。這種面目可憎的形象必須除去。在新時期,必須要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與傳承形式,通過各種富有時代性、新穎性、樂趣性的形式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延安時期的文化工作者就通過貼春聯、唱民歌、挨家挨戶拜年、跳秧歌、寫墻報、畫壁畫、講民間故事等方式傳播先進文化,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這些方式在現在仍然有很大的價值。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工作者在信息社會中也應該積極利用網站、短信、微博、公共聊天室等方式去傳播先進文化,并應該積極努力思考如何開辟一些新的傳播媒介去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13](二)吸取他民族文化的長處,以融貫中西的視野看待世界文明“‘文化自覺’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11]166文化自信即需要對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熱愛與了解,也需要開闊的胸襟與世界的眼光。具體而言,第一,學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方面。文化自覺不是要求全面回歸我國傳統文化,不是文化保守主義,而是要求我們在學習、知道、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以一種開放豁達的心態對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正是以這種曠達的心態學習、吸納中外文化中優秀的因子,成就其淵博的知識和博大的胸懷。在世界各國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經濟上的閉關會導致民生凋敝,文化上的鎖國將自絕于世界文化之路。各國文化上的互相借鑒、交流,甚至碰撞,是有益的,它即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穩定。第二,抵制與擯棄其他民族文化中一些腐朽落后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與他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受益匪淺。但是,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間的沖突也不可避免?!霸谶@個新世界中,區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盵14]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以經濟、軍事實力為后盾將一些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東西做為普世價值在全世界推廣,任意貶斥其他國家優秀文化。這是冷戰思維的延續,也是西方中心主義心態的反映。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對待這一現象。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多次對西方國家腐朽偽善的一面加以揭露。這些言語至今仍有重要價值。我們應該堅決抵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襲,堅決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摒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文化思想。第三,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發展民族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15]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已經初顯成效。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數以百計,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當然,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充滿自信地走向世界仍需要一代代優秀的中國人努力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種子。(三)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指導思想,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指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智力資源。在現階段,我們應該致力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第一,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最好的真理,但是這一普遍真理若不能與中國革命、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的面目就不會改變,各項事業就不能取得發展。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24],也要用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形式、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表達、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理論,使之成為融合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新文化。第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意蘊。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形成了異彩紛呈的思想文化寶庫。這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產。雖則有些內容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已經在現實中無施用的可能,但是很多內容卻可以在新時期得以重新闡釋,可以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應該大力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意蘊,應該在今天豐富的改革、建設實踐中重新審視、發掘傳統思想文化寶庫,在新的時期賦予其新的闡發、新的意義與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