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戶型住宅分析

時間:2022-03-29 01:59:00

導語:小戶型住宅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戶型住宅分析

一、當前小戶型存在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的小戶型物業主要有以下幾類問題:

(一)房型不合理,居住功能差。現在,小戶型住宅中大多是賓館標房式的一室戶房型,無獨立廚房、無日常起居的活動空間,往往只具有通常集體宿舍的功能和旅店暫住的功能,而缺乏日常居家生活的功能。這類標房式房型,實際上就降低了作為居住物業的使用價值,因為即使是酒店式住宅,其畢竟還是供人居住生活的“住宅”,而非“酒店”。

除了這些標房式房型外,小戶型中還有不少三角形、斜邊形、不規則多邊形的怪異房型,且只有一面能采光,一旦分隔,便形成暗室暗間,無任何自然通風采光,這種不合理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小戶型住宅的通病。嚴格地說,這類小戶型房型可謂是市場的無效供應,是社會資源的浪費。

(二)得房率低,走道過長。如今,小戶型住宅的得房率普遍遠低于常規住宅,大多在70%左右,有的甚至只有60%,如“新銀座”60%,“東方新地”64%等。這與通常新建住宅80%以上的得房率相比,實在是相差懸殊。對于日趨理性與精明的購房者來說,這一過低的得房率,顯然會影響他們購房的抉擇(尤其是當市場上出現了更高得房率的小戶型時)。

過低的得房率,實際上就縮小了套內的使用面積,或者說實際上增加了套內使用面積的折合單價,其不實惠、不合算是不言而喻的。

(三)識別性差,存在安全隱患。

由于小戶型住宅設計的陳舊,一個層面幾十戶,魚骨狀、回環狀一貫通的平面布局,便必然導致各家各戶識別性差的弊端。進入走道,除非辨認門牌室號,幾乎無其他可識別的不同空間格局的標志,往往使人不辨東西,失去方位感。有的甚至七拐八彎,仿佛進入了迷宮,一旦有火警便難以迅速疏散。且外人闖入也難以覺察,不像一梯兩戶、兩梯三戶那樣的容易分辨。這便會給不法之徒留下可乘之機。

(四)一梯幾十戶,上下不便。現有小戶型住宅,大多都是一梯幾十戶的集中式的電梯設置。如“金銀匯”的32層三梯54戶,“自由自宅”的6層2梯40戶,“奔騰新干線”的32層三梯20戶,“藍朝部落”的32層四梯24戶等。平均每部電梯每天要承載一百多戶至二百多戶的上下運量,有的小戶型甚至平均一部電梯要超過三百戶的運量。就算每戶只有一人居住,那么每天幾百人上下進出,其擁擠狀況、久等狀況也是可想而知的。

(五)面積不當,總價失控。現在小戶型住宅中標房式的一室戶房型建筑面積,不少都在40-50平方米,如“新銀座”、“富通城”、“東方新地”等,對一室戶而言,顯然偏大。這一面積完全可設計成緊湊的小一室一廳。而小戶型中的一室一廳也同樣偏大,大多在70平方米左右,有的甚至超過80平方米建筑面積。這就失去了小戶型的本來意義。小戶型就應體現其“小”,以符合特定的市場需求。這一面積的不當也就直接導致了總價的上揚,使小戶型原有的低總價優勢逐漸消失。此外,如此“雙高”的小戶型,其未來的預期租金也必須隨之高漲,這就又與租賃市場實際的需求結構相矛盾、相背離,導致今后此類小戶型的難以出租與變現,甚至引發一系列的市場問題。其實這也反映出發展商對小戶型市場定位的失誤。

上述五大缺陷,也是當今小戶型市場不成熟的表現。如何解決這些缺陷與不足,如何優化乃至細化小戶型產品,提高對特定居住使用者的適應性(包括價位),這是今后小戶型開發的關鍵,也是小戶型市場進一步良性發展的保證。

二、小戶型產品的優化與對策

(一)改點式為板式,創新平面布局。改變整體建筑造型,將點式塔樓改為板式結構,并將通常一梯二戶或二梯三戶的板式住宅,每戶再一分為二,形成一梯四戶、一梯六戶的小戶型。這就既能減少走道面積,提高得房率,又能增加各戶采光,并能有效避免一梯幾十戶,中間通廊式的諸多弊端,增加安全保障。

(二)改直套為橫套,縮短進深。現有的小戶型往往進深過長,大都只能形成直套型的一房一廳,以及暗衛、暗廚。且客廳要么無直接采光,要么采光不足,不如臥室明亮。如果能將其改為并列式的橫套,同時縮短進深,并將臥室在平面布局上與客廳相錯,凹進一塊,形成曲折階梯狀布局,這就既能有效控制總面積,又能開設更多的窗戶,做到廳、臥、廚、衛全明,增強居室自然通風采光的生態性能。同時又能豐富外立面凹凸變化的建筑表現,強化其造型美感。

(三)細化功能區隔,合理面積配比。小戶型不應以犧牲居室功能為代價來一味求小,而應在細化功能區隔,合理各功能區域的面積配比,以及充分利用空間的基礎上,做到小而全、小而精,小得合理、便利,不影響使用。

對于1-2人居住的一房一廳來說,其各功能區域的面積,當然要比常規住宅的二房、三房要小得多。但又不能太小,應以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基本空間尺度為限。如臥室不能小于10平方米,客廳不應小于12平方米,衛生間不宜小于4平方米等,否則就會影響使用,使空間過于局促、逼仄。其它功能空間的面積也應有合理配比,如儲藏室、壁櫥、小陽臺、玄關以及冰箱、洗衣機等的專用放置空間等。各功能空間面積的恰當配比,各空間尺度的適宜準確,既能滿足需要,又無面積損失,這是“螺絲殼里做道場”,細化小空間功能區隔的關鍵一環。

(四)變化局部隔斷,增加儲存空間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借空不借地”,可采用類似“S”形、“弓”形和“工”形,以及勺子形、“山”字形等多種形式的隔斷,以形成大小不同、厚薄不一的各類壁櫥空間,既能增加分門別類的多種儲存空間,又能節省占地,提高空間利用率。且又能保持分隔墻面的平整和完整,提高隱蔽性。雖說相似的隔斷在常規房型的二房、三房中已有運用,但尚未普及,而在小戶型的設計中,卻幾乎絕跡。如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地采用這類隔斷,則小戶型的設計便能有所突破。其實用性、功能性將隨之陡增,且又能有效控制面積。

(五)房型設計與裝修設計同步結合,相得益彰

在裝修設計中,常會因房型的局限和空間區隔的不合理而給裝修帶來麻煩和尷尬。如果能在房型設計時,事先考慮到裝修的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互補互動的效應,建立相輔相成的關系,那么便能使相當有限的小戶型空間,發揮更大的效用,真正做到小而全、小而精。并通過裝修增強居室的實用性、功能性,同時也增強視覺美感,擴大和延伸視覺空間,使小空間不覺其小,產生以小見大的空間感受。如各類吊柜、壁櫥、壁龕的設計,鏡面墻的運用,全透或半透的玻璃隔斷,似斷非斷的半隔斷,兩用或多用的空間處理和家具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