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源論文:科技資源的建設機構謅議
時間:2022-02-17 10:37:04
導語:科技資源論文:科技資源的建設機構謅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趙輝彭潔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資源基礎理論綜述
1.資源基礎理論的基本原理資源基礎理論是研究組織內生成長因素的重要理論之一。1959年,英國人彭羅斯(Edith.T.Pen-rose)在《企業成長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企業是建立在管理性框架內的各類資源的集合體的概念,認為“企業的成長則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11]。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業發展的一系列特殊資源以及資源的使用方式上,企業的可持續成長需要打破利用現有資源與開發新資源之間的平衡[12]。企業可用的資源包括品牌、可用的技術知識、高級的雇員、貿易聯系、機器、資本等。1990年Prahalad和Hamel指出,企業應被看作是能力的集合體而非資源的集合體[13]。1995年,Barney融合了資源和能力的概念,指出企業要擁有有價值、稀少的、不可模仿的資源才能形成該企業的核心能力[14]。1997年,Olive將企業資源的范圍擴展到生產流程、專利、專有技術、客戶,甚至政府關系[15]。2000年,Helfat將知識管理能力納入到企業所擁有的戰略性資源中[16]。2.資源基礎理論的主要觀點從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特殊的異質資源,企業可以利用的資源的種類從有形的物理性資源范籌,向無形的知識資源不斷擴充。企業能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的內在原因是具有不可模仿性的資源與能力;而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利用異質資源和能力獲取超額的利潤,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學習、知識管理、建立外部網絡等方式獲得這些特殊資源。另一方面,一個企業的核心資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業為了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就要突出重點,發展有競爭力的部分。這樣做的結果必將導致企業資源分配的非均衡性,客觀上要求企業從外部獲取新的異質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通過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的關系,以形成一種穩定的資源流動方式[6]。
1.科技資源共享組織的產生在科技資源管理的初期,科技資源管理職責往往由單個人承擔,而且是兼職從事資源管理工作。對大型儀器設備的管理與固定資產管理沒有太大差別,多從保護、保值的角度出發,很少考慮怎么提高利用率。對于科技文獻、科學數據、自然科技資源等,基本上零散地保存在研究人員個人手里,由課題組統一管理的情況都比較少見。隨著科技投入的增加,以及資源獲取技術、手段、方法的增多,我國的科技資源總量大幅提升[17],由單人兼職負責科技資源的管理已經不能勝任科技資源發展的需求,而科研機構的管理者也對科技資源價值的認識越來越深,加強科技資源管理逐漸成為各級科研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內容,一大批科技資源專職管理和服務機構應運而生。20世紀80年代組建了一批國家分析測試中心;90年代開始組建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儀器協作共用網和國家農作物種質保存中心等;2000年,由7家科技信息和情報機構參加的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成立。更有一批隸屬于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資料室、情報室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環境下,轉變為信息中心,開始提供信息和數據服務。這些專業機構的出現,標志著科技資源管理工作的專業化。2.科技資源共享組織的資源和能力分析在科技資源共享機構中,存在著兩類不同的資源,一類是可供共享的物理資源或信息資源,另一類是資源管理技術、資源服務技術、品牌、高技能的資源管理人員或服務人員等能力資源[18]。根據資源基礎理論,科技資源共享機構對自身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的擴充需求呈現不同的階段。基本上可以分為資源/能力積累、資源/能力充分利用和資源/能力創新與再生3個階段。(1)資源/能力積累階段。該階段主要指共享機構成立初期,其關注點在于保持自然狀態、持續運行,反映了對物理或信息資源占有的初始需求。(2)資源/能力充分利用階段。該階段表現為科技資源共享機構對自己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的利用,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其關注點在于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對于資源管理與服務技術、品牌經營等更加重視,在資源層面開始注意資源的篩選和評價。(3)資源/能力創新與再生階段。處于該階段的科技資源共享機構,對資源的管理能力很強,人員素質和水平也相當高。共享機構此時的管理重點已經不再僅僅關注資源和相應的管理技術,而更加注重對人員智力、能力和經驗的開發利用,以期通過具有創新技能的人才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或者引入新的資源,開拓新的業務。我國的科技資源共享機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資源單位。例如,儀器中心、數據中心、文獻中心、種質所等。這類單位普遍有一定數量的資源積累,因此都擁有一定的資源管理能力,也擁有若干資源管理人員。資源單位的資源和能力狀況呈現兩級分化。對于國家氣象中心、國土資源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中心和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這樣的具有一定行政職能的機構來說,國家每年有充足的經費支持,資源持續更新、管理規范、技術先進、人員配置較為充足,人員素質也較高。但是對大多數儀器中心,以及沒有行政職能的數據和信息中心來說,普遍存在資源總量小、質量低、人員素質不高、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等問題[19]。資源單位的發展會體現在上述三個階段。隨著科技資源建設投入經費的增加,資源積累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對資源管理技術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如果資源單位想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則需要在資源/能力創新與再生上進行重點投入和培養,此階段對人員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第二種是資源服務單位。例如,生產力促進中心、儀器協作服務網、數據共享網等,這些機構的特點是本身幾乎沒有資源積累,以為資源擁有機構和資源需求用戶提供中介性服務為目標,具有一定的服務能力和人員隊伍。但是這類機構與資源擁有機構相比,在科技資源共享價值鏈上處于弱勢,難以吸引優質資源加入自己的服務體系,進而影響服務質量,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現階段,這種情況有所改善,一家名為“數據堂”的公司,利用免費的數據集存儲空間和共享服務平臺,吸引了眾多計算機領域的機構用戶在平臺上共享高質量的數據集,也吸引了很多個人研究者在平臺上索取數據集,數據共享中介服務做得有聲有色。他們利用這樣的免費服務平臺,加上自身在計算機領域深厚的專業背景,也為自己吸引了專業的計算機領域數據生產和加工訂單,實現了自我發展的服務模式探索。這種現象也說明,資源服務單位如果沒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服務能力,就無法有效吸引資源擁有單位與自己合作,共同開展資源服務。所謂專業的知識背景和服務能力集中體現在人才隊伍的專業化,以及領域知識的專業化。
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機構成長的對策建議
1.促進資源擁有/生產機構與資源服務機構聯盟的建設和運行資源單位和資源服務單位擁有不同且互補的核心資源和能力,為了使兩類機構都能長期穩定運行,應該促進兩類機構的合作與協同。共享聯盟構建時的參加機構選擇應該從共享價值鏈條和資源互補性兩個方面進行篩選。在價值鏈條上,應該使聯盟參加機構具有多樣性,既有資源機構,也要有資源服務機構,并且應該成立專職的共享聯盟管理中心,明確聯盟的管理機制和責任,這樣才更有利于聯盟的發展。如果沒有專職的管理中心,則聯盟的建設和運行就是一句空話。從資源互補性上考慮,應該從參加機構的空間分布、學科分布上形成互補性的聯盟2.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構成熟度評價模型科技資源共享機構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在建立初期、發展期、創新期,共享機構的發展關注點不斷變化,對發展內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各級負責科技資源共享管理的政府部門應該細化科技資源共享機構的成熟度評價指標,形成共享機構成熟度評價模型,定期對各級各類科技資源共享機構進行評估,指出其建設和運行中的不足和發展階段性目標,并根據成熟度給予獎勵。根據資源基礎理論,本文初步考慮的共享機構成熟度評價指標如表2所示。五、結語科技資源共享任重道遠,需要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本文僅從資源基礎理論出發,總結了從企業發展的內生因素是異質資源優勢,到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異質資源與能力的集合體的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初步探討了科技資源共享組織的發展階段,以及資源類機構和資源服務類機構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資源和能力的不同需求。最后,根據上述分析,提出了聯盟成員選擇和機構成熟度評估模型,為科技資源共享的組織機制建設提供參考。今后還將在成員選擇標準和成熟度評估指標方面深化并開展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