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維比較與科技芻議
時間:2022-02-18 09:33:02
導語:中西思維比較與科技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岳世川工作單位:廈門城市職業學院
思維方式方法的產生離不開人類的生存環境。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方法的產生各自與自己所在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社會制度等密切相關,也因此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方法方面的價值觀念、心理特點等也各不相同。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各具特色:中國的思維方式特點是多向度的,立體性的,輻射四周的。西方的思維思維方式特點則具單線性和分析性的,是容易誘導出的,流線型的。分析發現認為,中式的思維方式特點是陰陽互補性的,而西方的思維方式特征為二元對立性。文化方面,宏觀方面概括,中國文化是性理科學,西方文化是智性科學。體現在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方面也互為迥異。“中方是用心觀察和認識世界,西方是用腦認識世界的”[1]。下面從兩個具體方面加以比較。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注重通過感性經驗,運用樸素的辯證思維,從整體上把握世界。在中國,對世界的認識:認為客觀外在世界是從混沌狀態、虛空中演化。人們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生成過程的描述是粗線條的,是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和嚴格考察的,只是思維者們經過感性直觀想象的。中國的典籍中大多探討倫理、政治等問題,很少涉及科技方面的知識,以墨家、名家為代表的邏輯學派在歷史的長河中曇花一現,雖然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并未在社會中產生什么實際影響。《墨子》對科技知識稍有涉略,如“力,刑之所以奮也。法,所若而然也”[2]。但這些記述主要限于感性的層次內,是觀察性的,是對力學、光學等某些現象的具體描述而非進一步的深入探討,沒有形成更高層次的系統的理論;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觀察,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3],“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之也”[4]。另外還有少部分是關于順應農時、不涸澤而魚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如“: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3]這些論述通常是與人、與治理國家混雜在一起,沒有形成單獨的體系。西方的思想家注重理性在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作用,在他們眼里,世界是一個井井有條的系統,從第一個思想家泰勒斯開始,他們就積極探索世界的本源。早期的思想家們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具體的土、氣、水、火等物,后來德莫克里特將其發展到原子這一肉眼看不到的元素,把對世界本原的認識轉移到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層面上,樹立了理性在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畢達哥拉斯更認為“數即萬物”,把整個世界還原到一個絕對抽象的、規律性和邏輯性極強的體系里,完全脫離了感性的直觀,充分顯示了理性的作用。早期西方的大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往往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其中包羅萬象,除了哲學、邏輯學和政治學等學科外,還包括了對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天文學和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專門研究。在這些研究中,他們對感官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和綜合,找出其中的規律,努力讓世界呈現出規律性和有序性。理性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開始發揮出來。探討中國的思想產生之源頭,可以認為,中國的思想產生伊始即是與政治、倫理等問題緊密相關聯的。中式思維方式方法形成獨特的自己體系,到儒家一統思想后,名、墨等諸家等邏輯學派漸微,形成儒家主宰局面,思想界的主流是倫理哲學和政治哲學,思想家們主要關注治國、修身平天下大事,對科技的發展則漠不關心,現實科技活動中中,只有工匠和手工藝者在實踐中對技術不斷加清和改進,并將改進后的新技術和新發明等通過口授等方式傳給后人,但是由于工匠和手工藝者缺少外在方面缺少物質條件,內在方面也無文字傳承意識,致使這些成果少有載于典籍,即使有,“中國傳統思維也限于直觀體驗的范疇;有許多重要的、偉大的發明,但很少上升為更高層次的理論。當思維形成定勢以后,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往往限于技術應用的層次,難于接受甚至排斥其內含的邏輯思維成果”[5]。在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方面,中式思維方式重要表現為體驗和頓悟,人們相互間的交流主要賴于彼此間共同感性經驗基礎,彼此間心靈互通等,而非賴于理性的、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的解釋。中式的思維方式中既無三段論模式的大前提、小前提的,也無因果模式的“因為”、“所以”,他們在相互交流時采取的方式是陳述現象或內心所想,由對方去理解和揣度,中式的思維方式者追求的是剎那間的理解和領會,這樣的思維方式需要的是交流者間心靈相通,是知音。中式的思維方式者交流無需要對具體細節的描述、分析和解釋,因而,中式的思維方式者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善抓事情的宏觀,善于統領全局,缺陷是對于具體細節缺乏把握。西方思想在產生的時候就重視理性思維,用理性來認識世界,他們認為,世界是在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理性的模式產生和發展變化的。在科技方面,早期,因客觀方面的條件限制,中式思維者們在視野范圍觀察到的視界有限,因而這時他們是以有限的觀測事實為起點推理,用理性和邏輯推理和判斷思維方式去探究世界的法則。近代以來,西方科學家們發現了精確性對認識世界的重要性,他們崇尚科學實驗,運用實驗手段和器具,觀測分析自然現象,并將這些現象帶回實驗室,開展模擬實驗,對觀察對象作精確的定量、定性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自然界中的規律,再把這個規律應用到自然界中去。實驗的方法逐漸深入人心,成為西方思想界的又一傳統。西方在理性+實驗的思維方式下開創了近代科學,思想界也隨之蓬勃發展,各家各派層出不窮。但無論是在科學界還是在思想界,都少有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和學者出現,科學的分類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越來越細,科技思想者也由于各自研究的領域不同而分為各自領域的科學共同體,分析其原因,除與當今知識的科技知識極大豐富外,還與人們的思維方式方法有緊密關聯。科學實驗中人們對精確的追求越來越細,這也促使科技工作者們的研究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但在全局把握上就有所不足,不那么周到全面了。經過上面兩點的比較,中、西方的思維方式方法間的差別至為明顯。中式的思維方式其主要任務是宏觀的觀測和判斷世界,宏觀地把握世界,目的是解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間的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對人類社會方面的思考,對倫理問題和人與自然和諧如何相處的思考,而非思考科學技術方面的具體和微觀問題。西式的思維方式方法的主要任務主要相對中觀或微觀的,目的是征服自然界,表現形式為對自然和社會現象思考是抽象的、嚴密的和邏輯的。由于任務的不同,思維方式方法也就迥異。故而中式的思維方式者以體驗和頓悟的方式來認識社會倫理問題、政治問題等,不用抽象的邏輯關系。中式的思維方式者用感性直觀的觀察分析世界,優勢是運用直覺把握總體關系,缺陷是由于從整體上對世界形成綜合的看法,不深究具體細節,缺少深刻的洞察而明確的體系,達到的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境界。西方思維的任務是認識自然和社會現象,這些認識任務是形而下的,可以通過實驗來獲得對其的了解,再通過理性把得到的知識串在一起,形成條理清晰的體系。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是追求精確,運用實驗和理性從具體細節上完成對事物的認識,具有明確的體系但缺少深刻的洞察。因此,中國人能留下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卻不能發現天體運行的規律,能極其精確的計算出圓周率的數值卻不能據此提煉出更高層次的理論,而西方人對自然規律和抽象的定理能夠做出偉大的發現、給出周密的證明、總結出完整的體系,但卻因為缺少對人世的洞察而常常與現實的一切脫離甚遠。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因為所側重的方向不同,因而表現出比較大的差異。近代科學中心轉移到西方,西方大國引領了科技的發展方向,在古代風光無限的中國落在了后面。對此現象我們要有正確認識,這種現象并不能能說明西方的思維方式優越、層次高于中式思維方式,而中式思維方式落后、層次低了,實際上,中國的思維方式在科技的積累和創新中同西方思維方式一樣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代中國的科技實力不容小覷這一事實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傳統思維方式對科技創新的指導作用
西方“理性+實驗”的思維方式對具體知識的積累、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國“感性+頓悟”的思維方式在這方面的作用有所遜色,但與此相對,中國的思維方式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對知識的宏觀把握上,形而上思考方面等,西方思維方式有比較弱勢,明顯就不如中式思維方式表現準確、深刻。中式的思維方式宏觀方面對事物的判斷注重綜合,思想家們視野所見到的是某事物的整體,然后從事物的整體,用樸素的辯證方法去觀察分析其內部間結構相互關系,開展的形而上的分析和判斷。西方的思維方式更注重分析,科學家們從具體現象入手,積累豐富的材料,用邏輯推理對其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找出其中存在的規律,再與其他規律一起形成某個領域的體系;思想家們構建自己的理論則更多地靠的是在事實基礎上的推理,他們以客觀存在的事實為據,一步一步嚴格按照邏輯規律來論證,最終推導出自己的結論并形成體系。以中西方對世界起源問題的不同看法為例子來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在對科技的作用上的差異。中國的典籍多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來源于混沌的,虛無的狀態,如:中國的神話傳說認為本是客觀外在的物質世界是從混沌狀態中產生;而道家卻認為,自然界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虛無、混沌中來,形成的新世界內部間又互有聯系,“陰陽相生,有無相成”,五行互存又相克。由此可見,中國人一直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綜合看待,中國的思維方式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起的是指導的作用。西方正與此相對,無論是泰勒斯的“萬物起源于水”,還是恩培多克勒的“原子論”,思想家們都把著眼點放在某個具體的事物上,這些具體的事物通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構成了整個世界,即使后來微觀粒子的出現也沒有改變這種模式,不同的只是世界改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粒子而不是某一具體事物組合而成。西方人把世界拆分開一點一點加以精確地研究,西方的思維方式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起的是推證的作用。通過分析,可以認為,中式思維方式下眼中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整體的,抽象的,而西方思維方式下眼中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部分的,具體的。結語通過分析,由于中、西方思維方式在科技創新作用不同,因此我們在開展科技活動過程中要合理利用中西方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優勢,優勢互補,開展科技創新。即:運用西方的思維方式的優勢,“理性+實驗”的思維方式對具體知識進行積累,完善知識結構,形成新的知識體系,開展科技理論創新;運用中式的思維方式即“感性+頓悟”的思維方式對知識的宏觀把握方面,開展形而上思考,積極探尋科技創新的方向。比較視野下認為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各有優勢,互有所長。在科技引領世界發展的今天,探討傳統思維與現代科技創新話題,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中、西的思維方式以及各自的特點,在科技活動中合理發揮雙方優勢,對科技創新來說有十分重要意義。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