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技教學的學生創造力研究
時間:2022-04-16 11:28:50
導語:勞技教學的學生創造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需加強研究,開發教材
勞動與技術課程雖然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能落實到位的學校很少,不少學校把勞動與技術課程當做是可有可無的課。作為一名勞技教師如果不能提高認識的話,可想而知這個學校的勞技課會上成何樣。因此勞技教師需要提高認識,把勞技課上好。但僅僅提高認識還是不夠的,因為勞動與技術課程綜合性非常強,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語文、藝術、思想品德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融合了社會、經濟、法律、倫理、心理、環境等內容的教育視野。勞動與技術課程既是已有知識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而勞動與技術教師都是其他專業轉行過來,知識水平有限,因此作為一名勞動與技術教師加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絕大多數學校選擇初中省編教材《工藝》和《園藝》的較多,書上的不少項目還是比較好做的,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能適應本校學生的一些項目或在原有的書本項目上進行加工,挖掘科技教育元素。勞技課內容是融知識性、科學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我積極研究從教材中去挖掘那些可以培養或施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內容,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思考和探索同一問題,拓寬學生思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發掘創造力。比如在《工藝》教材中有一段廢舊物品再利用的內容,作品一般都是一些小制作,比如筆筒、花籃之類的。我在這里就要求學生要把科技元素要融入你的作品中,這樣學生在制作的時候,就需要動腦思考,自然而然就把勞技項目和科技結合一塊去了,從而做出的作品層次更高,比如有的同學用可樂瓶做的自動灌溉系統,自動花灑等等。教師必須要加強自身業務和科學知識的進修,熟練掌握課本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不斷充實自己,增強創新意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勞技教學的需要。
勞技課堂滲透創造理念
首先拿個空可樂瓶往講臺上一放問學生,你來說說看空可樂瓶能用來做什么?然后給予學生一定的小組討論時間。討論完之后,開始各抒己見。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做個藝術花籃,有的說個筆筒,有的說做個花灑等等。在課堂上營造各抒己見的討論氛圍,真正發揮同學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思維從單向性向多向性發展。雖然每個人想象的思路各不相同,但大都能發現問題的本質。我又進一步提出能否利用可樂瓶做一個科技小制作呢,使這個作品不僅僅是件藝術品更包含一定的科技元素,能應用于我們生活中去。問題層層深入,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在肯定他們發表獨特見解的基礎上,啟發他們應用創造發明技法,打開發明思路,充分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積極鼓勵他們在課余不妨試一試。這樣,把動口、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使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應有的發揮。如有的同學做的自動灌溉系統獲得了市科技發明一等獎,做的自動花灑、自動篩選儲錢罐獲得區級科技發明一等獎,還有不少作品也在科技競賽中獲獎。
勞技實踐活動與科輔活動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每年我們市區都會組織科技競賽、科普周等活動。我在勞技課的實踐中專門開設與這些活動相關的項目,使學生在勞技課堂中不知不覺接受科技教育,在作品的創作中提高創新能力。如在上面所說的在七年級《工藝》教學中的科技教育中所創作的一些科技作品。還有比如在八年級開設的《園藝》中,在上無土栽培時,曾經要求學生對家庭中常見的蔬菜進行研究,看看哪些適宜無土栽培。其中有個學生,研究的是水培大蒜,一開始長得快,家長可能燒菜做配料,割掉一部分,后來發現割了幾次,長不大了,學生就針對這個問題來問我,我跟他說明問題的所在,因為大蒜的水培營養來自蒜頭的本身,等營養用完了,就長不大了。這個學生于是回去,給水培大蒜里加營養液。后來這個學生寫了一篇《蒜的土培與水培》科技小論文,獲得了市級二等獎。通過勞技課堂對科技的滲透,使學生愛上勞技課,愛上科技,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2011年我組織一批學生參加全國金鑰匙科技競賽,在江蘇省賽區,獲特等獎一名,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總之,在勞技教育與科輔活動相結合中,配合學校積極地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使他們了解社會,接觸大自然,激發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創新精神。總之,勞技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學校及社會各界重視是前提,提高勞技教師素質是關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保證。今后,我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把勞技教育與科技活動更好地結合起來,在教改實踐中去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本文作者:陳剛工作單位: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 上一篇:科技保障人口健康及公共安全成效研究
- 下一篇:淺談科技統計存在的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