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

時間:2022-09-17 04:17:07

導語:我國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

本文作者:黃雀芳工作單位: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0前言

隨著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近年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當前我國整個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問題,我國地區的職業教育相對起步比較早,從辦學經驗和辦學制度上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0)為了促進與我國相關職業院校的交流,陸續派出教師赴臺交流、學習,2009年5月21日,筆者與幾位來自不同系別的同事來到了我國朝陽科技術大學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考察和交流,通過座談、交流和研討,對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3個系所的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規劃、課程實施等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同時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聽課、與課程教師進行課程研討、參與課程實務專題,使我們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親身體驗。此行日程安排非常緊張,雖然無法參與到方方面面,但感受頗多,得益匪淺,特別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定位和改革有了些許的感悟。

1我國職業教育簡況及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被稱為技職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年代開始發展,將中等教育分國中教育和高職教育(大陸地區稱為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高中教育)。到20世紀80年代,在專科(在大陸地區稱為中專)的基礎上發展了技術學院(大陸地區稱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后在技術學院中又成立了研究所,培養具有博士學位的學生,出現了科技大學。與普通教育相比較,技職教育重于實踐教學,定位也比較明確,高級職中、專科類學校應該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操作人員,而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這類學校應該培養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才和現場技術人員。

1.1我國技職教育的定位和能力培養目標

我國對技職學校教育目標規定如下:職業教育以教導專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培養實用技術人才,并奠定其生涯發展之基礎為目的,必須輔導學生達到下列目標:(1)充實專業知能,培育行職業工作的基本能力;(2)陶治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樂群、負責進取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3)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并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4)培養繼續進修的興趣與能力,以奠定其生涯發展之基礎。同時我國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所提出的/能力之界定與選擇0(Deseco)把能力分為3個范疇:(1)自主行動能力,培育批判、思考能力、廣泛的群科基礎能力、實務工作能力、認識勞動權益的能力及有效參與公民社會的能力;(2)交互使用工具能力,正確使用文字、語言、專業符號,分析與統整、運用科技之技能,對知識、技術的好奇心,勇于嘗試;(3)在異質性社群中互動能力,與人相處,利他服務,協調分工,組織領導與被領導,同理心,及危機處理能力。技職教育的定位和能力培養的要求決定了技職學校教學內容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要求較低,以滿足生產第一線工作人員夠用為度,基于這樣的定位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前幾年,大多數的技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也十分偏重技術訓練和實習,安排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現場操作技能的訓練和到有關單位實習。學校也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來擔任指導教師,主要講解操作技能,不強調理論知識,要求與企業密切配合,希望學生在校期間就練就了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能[1]。

1.2我國技職教育面臨的沖擊

由于產業及社會環境快速的變化,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很大的沖擊,主要體現為:(1)隨著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快速發展,技術也日新月異,職業的變遷也很快,而技職教育最大的特色及競爭力所在,是建立在與產業需求密切結合的基礎上。重實踐輕理論的辦學理念可能使學生只能夠掌握特定行業所需具備的能力,而由于所學范圍過于狹窄,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在面對產業環境變遷時,自我適應及再學習能力較為不足,將影響技職學生的就業問題和自身可持續性發展。(2)技職學校比較多的是私立性質,由政府支持的辦學資金比較少,在辦學軟硬件條件的建設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比如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的設備難以實時地跟上技術的發展,那么學生所學的實踐技能與現實崗位存在著差異,不能完成滿足社會的需求。(3)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技職教育非常重視升學管道的暢通,也借此來吸引學生。這樣一來,技職教育實務操作的特色就變得不再突顯,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不再明顯。同時,各技職院校為實現快速升格改制的要求,特別是要升級為科技大學,具備有開辦研究所和博士班的資格,將大量招收年輕優秀的高學位的師資,這些師資大部分接受完整的學術基礎訓練,但卻未具有職業實務工作的經驗與技能,在國內學術價值取向的教育體系中,也以追求學術專業成長作為教育學生的目標,使得技職教育的培養模式越發與一般大學相類似,使技職教育的特色最發不明顯。

2我國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的人才培養

由于我國技職教育面臨著種種的沖擊,技職教育為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各技職學校必須及時調整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尋求建立自我發展的特色,以掌握競爭的優勢。以下是筆者到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點滴了解和感受。

2.1課程專題

為了保證課程學習的時間,資訊學院的課程專題(課程實習/課程設計)不單列,而是把課程專題結合到課程教學過程中,一般在期中,課任教師向學生公布課程專題,學生分組采用課余時間合作完成,課余時間實驗室的使用可以向系部申請,并要求學生遵守實驗室有關規定,專題的結題一般定于期末,甚至有的課程把專題完成情況作為課程考核最重要的一部分。此舉改革,透過專題,讓學生在學完部分課程知識之后,能明確課程學習的目標,完成的工作任務;在以后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目的性明確,能學以致用,同時通過這種開放式實驗,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好地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很重要的一點是使學生有足夠的課時數來完成專業課程的學習,為以后的新技術新技能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2.2實務專題

實務專題是最讓筆者感興趣的內容,它類似于大陸職業院校的畢業設計,但在實施過程和方式卻截然不同,資訊學院的3個系所的課程規劃中,都安排有實務專題,時間是安排在第三學年的上學期、下學期及第四學年的上學期。實務專題是在第二學年的下學期開始選導師,各個導師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學生上系所各教師網站去了解,有興趣的學生,直接找導師進行面談,據了解,就目前的情況,一般每個導師帶1個組,一個組一般為5至6人,專題組成員選定后,導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定制實務專題項目或直接采用導師手頭上現有的企業課題項目,給學生布置實務專題開發任務。雖然這個年級的學生由于所學習的課程知識有限,并不能馬上進行實務專題的開發和研究,但通過實務專題任務的下達,進一步明確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到第三學年的上學期,學生所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導師每周會安排3個小時的專題生討論會,聽取專題組成員匯報,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并與學生一起分析和討論所學的知識在實務專題中的應用,期末根據每一次的匯報結果,給出本學期實務專題的成績,第三學年的下學期,隨著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高,導師每周1次的專題生討論會將圍繞著課題開始展開,組織學生開始進行實務專題部分的開發和設計,期末將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和團結協作能力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分。第四學年的上學期,大部分的專業必修課程基本完成,專題組學生開始著手進行實務專題的綜合設計和開發,導師要求專題組每周進行一次的匯報和交流,指導和完善實務專題的成果,到期末進行實務專題展,各系成立專題評審組,各專題組對自己所完成實務專題進行成果展示,并提交一份實務專題說明書,評審組對該成果進行評議,并提出疑問,要求專題組成員回答,類似于我們的畢業答辯,評審組給出成果評議成績,導師再根據各學生在專題開發設計過程中的表現情況給出最終成績。該種方式提早讓學生明確了自己能干什么,要學什么,同時以學生為主體,導師主要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使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新性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我院執行專業導師制也有幾年時間,但成效并不是非常的明顯。目前我院第一學期采用以班級為單位,每班指定一名班級導師,指導學生能盡快實現升學教育到職業教育的變換,這是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組織方式,學生通常也是在第二學期開始選擇專業導師,專業導師按學院/系部的有關規定每周組織1次的專業指導,但因為并不是以1門課程的形式出現,學生沒有任何可約束的條件,因此就存在一些學生混水摸魚,指導時間經常不到位,導師指導的目標也不是太明確,時間安排也比較短,導致專業導師的作用并沒有真正地得到發揮;而我院的畢業設計通常是安排在第六學期,此時學生求職心切,并沒有太多的心思放在畢業課題上。朝陽科技大學的實務專題課程的開設,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如果我們的畢業設計也以課程形式分3個學期來完成,專業導師的工作直接與該課程結合,應該將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2.3引入RFID次專長課程機

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被視為21世紀發展的前10大技術,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報告指出RFID相關硬件和軟件的建設發展快速,預計到2010年RFID的全球支出金額可達30億美元。研究機構AMRResearch也預測在2013年產值可達210美元,以此可以分析,近幾年社會對RFID人才的需求量將加大。鑒于此,朝陽科技大學咨詢學院提出了RFID次專長課程機制,學校將RFID課程列為次課程課程,完成RFID次專長課程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具備RFID技術應用的能力,修完該課程規定的學分后,學生的畢業證書上加注次專業課程課程名稱,拓展了學生的就業方向。不同的區域經濟,不同的體制,大陸和我國在職業教育上存在的個性差別,生搬硬套并不是一種可取的方法,通過交流、學習和合作,拓寬思路,開創出符合自身特點的辦學特色,才最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