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俗旅游論文

時間:2022-09-14 09:31:00

導語:廣西民俗旅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西民俗旅游論文

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現已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廣西是民俗文化的旅游大省,境內居住著漢、壯、苗、瑤、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個民族。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斗爭,創造了廣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了一個完整博大的民俗社會,而這些民俗也成為了廣西的旅游開發的優勢資源,近年來其開發利用雖初見成效,但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只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選擇科學的開發模式,在保持和融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開發,從根本上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產業發展與民俗文化的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有力的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關鍵詞:廣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

一、民族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一)民族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我國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挖之不盡的寶庫,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資源還處于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十分緊迫的任務;民族文化能促進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與了解:以往單純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趨向于獲得有別于慣常的生活的充滿情趣的體驗,體驗樸實有富有新鮮感的少數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豐富了旅游活動,提高了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它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旅游一起構成了頗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產品。從廣意來講,旅游實際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與生活的復合體。

3、兩者關系

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才可能親身體驗和觸摸到旅游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事項,體會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審美與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在未來不久將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游品位的關鍵所在。

二、廣西民俗旅游的現狀及開發策略

(一)開發廣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開發民俗旅游是由廣西區的區情決定的

廣西是全國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省,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個民族。其中全國90%的壯族人口居分布在廣西,2000年末,自治區總人口4723.61萬,少數民族人口1089.37萬,占全區人口的38%,全區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方大約占百分之六十。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斗爭,創造了廣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了一個完整博大的民俗社會。而且廣西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其民俗風情古樸原始,傳統文化完整,可以說,廣西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縮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幾個少數民俗的文化精華,譜出了代表中國西南民族的交響曲,對于開發民俗旅游有著極大的優勢,廣西發展民俗旅游是時代的要求,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時機發展。

2、國際國內的旅游發展傾向,為我們開發民俗旅游,建立廣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現代旅游過程中人們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更感興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滿足。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30%的外國旅游者認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風光名勝和文化古跡。而認為旅游吸引物是少數民族風情的則占70%。早在90年代,獨特的民俗風情就以逐步成為國內旅游者的新的吸引點。1995年中國年民俗風情旅游年的到來,標志這我國民俗風情以進入黃金季節。廣西在國際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品牌,必須抓住這一契機努力發展民俗旅游。

3、廣西發展民俗旅游前景廣闊

俗語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廣西的民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在我國是少有的,只要好好開發利用,必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成為廣西旅游發展的又一亮點。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開發項目。只要合理開發利用從實際出發,利用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如:建筑、服飾、風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飾就能保持古樸的民風,特有的風情就可以招攬游客。而且通過旅游,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的經濟特別是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幫助這些地區摘掉貧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中國的扶貧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開始,扶貧工作向經濟開發型轉變,十幾年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貧困人口由1979年的2.5億減少到1994年的6500萬。旅游扶貧投資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方式,同時也是無煙工業,對環境保護也非常有好處。

(二)廣西民俗發展的現狀

1、各具特色的服飾、飲食、居住習慣

廣西各民族服飾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眾多的民族服飾,魅力奇異,構成了各地獨特的民族風情。古今往來,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飲食也充滿了亮點。打油茶是桂北少數民族侗、壯各族的一個特有的飲食習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規矩。廣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內涵的: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此外,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頗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們所挖掘出現在一些民族風情園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豐富的民俗旅游節慶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豐富的節慶文化。壯族的螞拐節、苗族的蘆笙節、瑤族的盤王節、侗族的花炮節、京族的唱哈節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較高的開發和旅游價值。值得一提的是現已開發的南寧國際民歌節、桂林山水歷史文化節、陽朔的漁火節和啤酒節、北海的珍珠節、憑祥的邊關節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滲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現代節慶活動,在傳播文化、促進旅游,擴大各地的知名度、樹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3、精彩紛呈的民間歌舞

廣西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美妙的歌聲贊美著自己的勞動,用多姿的舞蹈表達著這自己的情感。廣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劉三姐的歌聲隨著各種媒體的傳播和推廣也樹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每年的南寧的國際民歌節令廣西的山歌走向了國際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傳唱。從某種程度上推廣了廣西的民俗文化,去年開始,由我國張藝謀等著名導演在陽朔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更是讓山水與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廣西的又一旅游新亮點。

4、民俗旅游專線產品嶄露頭角

經過幾年的發展,廣西已逐步發展出擁有自己特色的和較為科學合理的有強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線:桂林山水風光游,北海銀灘休閑游、南國邊關攬勝游、壯鄉文化風情游、瑤苗侗鄉采風游、前年靈渠尋古游、寧明花山崖畫探奇游、金田名勝古跡游、白色小平足跡游以及巴馬壽鄉探秘游等等。這些線路都充分體現了少數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廣西的民俗旅游資源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由于地區、民族之間和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和民族,必然對其它地區和民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伴隨著旅游產業及其相關配套設施的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日益由封閉狀態走向開放社會。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沖擊下,稍有不慎便會使原有的資源遭到破壞甚至資源的枯竭。我們必須處理好開發和發展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廣西民俗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廣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處于淺層次的開發,沒能充分體現廣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華,沒發掘其文化內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民俗旅游項目有庸俗化,藝術化,舞臺化的趨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也被一一退化;開發重點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過度開發,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成為朝陽產業的今天,保持少數民族的異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進文化的合理滲透,已成為克不容緩的問題,也是能使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必須科學、合理的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四)調整思路,提出設想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現有民俗旅游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運用調查取證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廣西民俗文化發展的方向。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的民俗進行合理的綜合開發。要有明確的主題,精心的規劃,邀請有關學者進行設計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濫造,建設豆腐渣一類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羅城仡佬族,與宜州市下峴河的劉三姐壯鄉民族風情游相結合,成為一個旅游區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時要加強管理、和引導防止各種追求片面效益,置傳統道德于不顧的行為的發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這樣才能符合廣西的區情和合理開發的要求,以確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揚和保護。

2、不斷豐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黃姚古鎮等游覽項目都屬于以靜態的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游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的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廣西的各種少數民族節慶豐富多樣,形式各異,有很好的開發基礎,可以在這些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慶資源。在此基礎上可以以每個地方的特色為主題,每年注重以一個地方為中心來開展循環的、有重點的推廣每個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從而使民俗旅游充分發揮它的魅力和潛能。

3、要注意培養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人才

現代的旅游業以不僅僅是滿足于單純的游玩,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是空前廣闊的,廣西作為一個旅游大省要在旅游業中取得搶占先機就必須強調良性的發展,而人才是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注意人才的培養和相關學科的不斷研究。我們要下大力度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廣西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高校,如廣西大學、廣西師大、桂林工學院和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來開展,這些高校已積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養經驗,特別是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近年來增加了藝術表演、會展旅游、等專業更是充分的體現了這一要求。桂林旅游學院籌備正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做法,必將大大有利于廣西乃至全國旅游業的發展。

4、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游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借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廣西在民俗旅游的宣傳、推廣、積累一定的經驗。例如: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行的旅游說明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旅游博覽會和交易會,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對廣西民俗旅游進行了有效的宣傳,在以后還需要繼續不斷加強。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

游客除了對各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興趣以外,購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們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也是旅游的重要環節,對旅游創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種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均可以作為商品開發。廣西的商品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鄉土色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特色原則和有文化內涵原則,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v觀我區的情況,桂林在這方面的開發得比較成熟,每年的銷售情況也展現出良好的勢頭,值得全區其它地區的學習和借鑒。培養專門的人員對民俗商品進行科學有效開發,在各旅游區可以設立各種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過程的展示,同時可以讓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親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織布、蠟染、和制作各種簡單有趣的手工藝品等。都可以成為旅游商品靈活的銷售方式,同時也可以增加人們的參與性和娛樂性,滿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態。

6、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科學合理的極大力度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揚,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時組織有關的專家對民俗旅游資源環境進行評估,科學的規劃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俗文化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體的力量,向公眾傳播有關的保護民俗資源的意識,加強民族意識,使少數民族群眾能辨證的對待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結語

總之,我們要在廣西自身民俗資源充分了解和認識的前基礎下對廣西的資源進行有效而又合理的開發,注意處理開發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科學的指導方針指導各項開發和利用。力爭與時俱進,百花齊放,使廣西的民俗旅游產品成為拳頭產品,使其持久的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為廣西的旅游添上亮麗的一筆,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同時讓廣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廣西統計年鑒2001.廣西南寧統計出版社2002年.

[2].周作明.《永遠的朝陽-民族旅游研究》.廣東旅游出版社.

[3].吳忠軍.《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4].蘇裕芬.《八桂邊寨的少數風情習俗》.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