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5 03:21:00
導語: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肮氐谋瘎 笔敲绹鴮W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粗放型旅游資源開發方式本質上是一條低層次重復性的數量擴張的發展道路,造成旅游資源的嚴重破壞和旅游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業缺乏總體規劃,造成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區功能不清,資源開發失控、設施建設失衡等問題;有的地方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對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區的人造景觀粗制濫造,雜亂無章。例如平武白馬藏寨景區,山門左側建了一座高高聳立的長頸鹿塑像,右邊是一個現代加油站,這二者與整個景觀和氣氛極不協調,與白馬人的文化生態環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壞性。有的旅游區的政府和企業為了本地和集體的利益,不顧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實際承受能力,采取掠奪式的開發經營方式,以獲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風景區當作野外游樂場和“吃喝玩樂綜合體”進行開發,結果造成風景自然度、美感度和靈感度的下降,原貌嚴重受損,使那些傳世數千年的風景區遭到破壞;有的景點所建的高層建筑、賓館、發廊、桑拿等設施,往往與風景格調不和諧,破壞了景區的文化氛圍。三是重復性。以九寨溝、黃龍旅游線上汶川、茂縣、松潘、紅原、理縣等6縣為例,在旅游資源開發上存在著隨意開發、重復建設的問題。九黃線上的自然景區,無論是疊溪一松坪溝、大錄神仙池;還是卡龍、牟尼溝等景區,如果單就某一個具體景區而言,都可以說美不勝收,但由于這些景區在地質地貌、海拔氣候、自然風光、動植物資源方面與九寨、黃龍基本類似,屬于同質性旅游資源,這些景區(點)既不及九寨溝、黃龍那樣精美、典型,與著名,又與九寨溝、黃龍相距不遠,重復開發這些景區(點)的結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場,加劇競爭,浪費投資。
四川旅游資源開發方式要吸取粗放型開發的教訓,走出粗放型開發的誤區,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變。一要打造精品??朔h縣搞開發、鄉鄉抓旅游的現象,認真貫徹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培育旅游支柱產業的決定,重視和加強以品牌為主的旅游資源開發進程,樹立大旅游觀念,努力使旅游資源開發向規?;⒕坊较蜻~進,培育旅游龍頭景區和拳頭產品。二要豐富內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點和景區外延的情況下,以藝術、文學、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為內涵,對原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進行再開發,這既是旅游資源文化內涵
深層次挖掘的過程,也是旅游產品的更新過程和深層加工過程。以甘孜州為例,甘孜州是藏族傳統三大區域(衛藏、安多、康區)之一——康區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區聯手打造的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核心區,自古為“茶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薩爾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內涵,推出民風民俗之旅、民間節慶之旅等特色旅游線路,做好“康巴狂歡節”、“國際賽馬節”等大型節慶活動,打造康定情歌、茶馬古道、格薩爾故里、德格印經院、丹巴古碉藏寨、瀘定鐵索橋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關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四川一些景區(點)給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區資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慮不夠,對細節關注不夠,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壞景區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級廁所標準新建和改造好景區(點)廁所,解決好景區(點)廁所的水源和排污問題;要建好景區(點)游道、橋亭和休息凳椅,讓游客既能安全游覽觀光,又能適時休息調整;要完善旅游標識和警示標牌,方便游客游覽和提示游客遵守相關規定;要建設無障礙通道和各種緊急救援機制,方便殘疾人旅游,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區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區。
二、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
四川旅游資源開發起步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學合理、協調發展的旅游發展規劃指導,在旅游資源開發上存在隨意開發、遍地開花的問題。有的地方只從自己狹小的市場半徑認識自身的資源優勢,只要屬于旅游資源就競相開發,幾乎三州地區縣縣搞開發,都在發展旅游,這種同類資源的單點式分散開發,既無鮮明特色,又無規模效益;既浪費了資金,又破壞了資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場,造成景區競爭加劇,游客無所適從。
四川旅游資源開發方式要吸取單點式開發的教訓,走出單點式開發的誤區,實現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一要統籌規劃。要在各市州、區縣做好本行政區旅游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旅游經濟區域的劃分和旅游線路的形成,上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各方,制定旅游資源區和旅游經濟帶(線)總體旅游規劃,對旅游資源具有同質性、旅游經濟具有關聯性的相鄰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景區(點)在開發上的輕重緩急、旅游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旅游行業的協調管理、旅游產品的聯合促銷等內容進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單點開發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破壞、資金浪費,實現資源整合,發揮資金最大效用。二要聯動互補開發。聯動互補開發模式是利用中心景點的較高知名度,進行旅游資源的滾動式開發,形成聚集規模經濟的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中心景點之所以在眾多的旅游吸引物中處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時具備資源的稀缺性、壟斷性和市場號召力,中心景點既可以是旅游資源、旅游產品開發的“龍頭產品”,也可以是景區開發的“中心產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點享有較高的知名度,能夠產生較強的品牌效應。聯動互補開發模式的實現,能夠充分利用中心景點的品牌效應,以無形資產輻射帶動有形資產的互補式聚集,起到以熱點促冷點的效果,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區位規模經濟[7]。當然,聯動互補性開發切忌近距離重復建設和小范圍項目雷同,切忌不顧環境容量的超負荷開發,為避免聯動互補開發模式下的過度聚集現象,地方政府必須依法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對聚集規模和聚集結構進行控制和調整。以阿壩州為例,要重視和加強以九寨溝、黃龍品牌為主的旅游產品系列化開發進程,在努力把九寨溝、黃龍培育成為四川省的國際旅游拳頭產品的同時,充分利用九寨溝、黃龍的品牌效應和市場影響力,圍繞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兩條主線,促進九黃沿線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互補開發和旅游經濟的錯位發展,使九黃線民族地區旅游產品形成功能互補耦合效應,既減輕九寨、黃龍中心景點的游客壓力,又讓周鄰其他景區達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規模經濟,又避免了簡單重復開發。三要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娛、游、購六大要素的統一體,發達國家國內旅游收入中“吃、住、行”與“游、購、娛”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業仍以“吃、住、行”為主,“游、購、娛”的比重還低。據2001年國內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費及構成統計表明:國內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僅占8.6%,“購”占14.4%,“娛”占6.1%[8]。四川在旅游資源開發中要克服就景區說景區的單向思維,認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網建設,盡快改善通往景區的支線公路,重視和加強信息傳輸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切實解決景區的可進人性問題;要重視和加強對旅游商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組織專門力量去設計和開發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藝,改進包裝,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要加快景區賓館、游樂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讓游客游在四川、樂在四川。
三、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
四川旅游資源開發過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簡單化現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規劃,打著“邊開發邊規范”的旗號,實則進行破壞性開發;有的景區在開發過程中,不重視人文內涵的保護,致使隨著景區開發,當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壞;有的地方在開發過程中亂砍亂伐,致使景區森林采伐過度,景區水位明顯下降,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上述現象近年來有所改觀,但并未完全杜絕。四川旅游資源要吸取過去曾經走過的簡單化開發路子,實現由簡單化向生態化開發方式的轉變。一要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學有關環境容量的理論研究已經表明,一個旅游地區(點)游人的增加或超量進入,必然導致旅游服務設施超載,廢棄物、污染物以及對旅游區(點)生物種群干擾現象的增加,造成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乃至惡化。旅游區(點)的旅游資源會受到破壞,造成吸引力銳減,并逐漸衰亡。為此,四川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旅游地的生態環境壓力,達到將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維護旅游地生態平衡。二要科學開發。四川旅游資源開發必須堅持生態旅游資源科學開發的原則和思路,做好總體規劃與區域規劃。其中的重要環節,是在規劃階段對各項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客觀評價,既要考慮旅游資源開發建設、合理布局設施和維護生態平衡等,又要緊密結合區域所在的重點發展目標、相關行業配套,減少在實施項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損失,求得科學與協調發展。三要持續發展。為了保證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川旅游資源開發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思路,對景區進行功能分區,堅決執行“區內游、區外住”的布局原則,以達到有效控制和減輕污染的目的。緩沖區和核心區內不能修建任何餐飲及住宿設施,以減少對生態旅游區的污
染和破壞。加強旅游區(點)及周邊生態環境建設,如加速實施綠化工程,提高植被覆蓋率;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建立綠色天然屏障,從而改善生態大環境,實現生態良性循環[9]。四要生態與人文并舉。就四川的生態旅游資源來說,體現于自然層面的地域特點和體現于人文層面的民族文化特點息息相關,并存在結構性的內在聯系。自然負載了人文,人文滲透于自然,并經自然而得以體現,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四川境內的生態旅游資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一種特有氛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必須堅持人文與自然有機結合。
四川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是四川變比較優勢為競爭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現實途徑。因此,既要提倡大力開發旅游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在發展中提高發展質量,又要強調在資源開發中,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合理開發,優化利用。對多數旅游資源富集且具備發展條件的地區,應通過積極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促進旅游資源保護;對少數生態環境脆弱、敏感的地區,實行封閉式的保護管理。切實做到有能力開發的就要很好地開發,暫時沒有能力開發的,要很好地保護起來,等待后人去開發。那種絕對的保護、所謂純自然主義的方式,既不利于環境與資源的保護,也不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所以,四川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應該和諧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指導思想和行動方案,以發展為前導,以保護為支撐,既使當代人脫貧致富,又把青山、綠水、藍天留給子孫后代,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劇[J].科學,1968.轉引自[美]H·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北京:三聯書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7,(4).
[3]傅岳瑛,劉琴.我國西部生態旅游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
[4]《九寨黃龍一線民族地區旅游業及其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組.關于進一步發展九寨黃龍一線民族地區旅游業的意見建議[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區文化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黨校學報,2004,(3).
[6]何志華,王康,陳曉莉.淺析甘孜州旅游資源開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
[7]陳實.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設計[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
[8]徐蓉.從資源優勢看四川旅游業[J].四川省情,2003,(2).
[9]鄢和琳,包維楷.川西山地生態旅游開發及其持續發展初步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1,(11).
- 上一篇:民事附帶刑事裁定書
- 下一篇:學校校長軍訓工作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