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論文
時間:2022-01-28 06:01:00
導語: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旅游地質資源的科普價值類型分析
1.古生物化石及遺址
黔東南自治州古生物化石豐富,從震旦系至第三紀均可以發現化石。例如從江、黎平一帶的震旦系地質剖面,迄今8億~6億年,化石層中有豐富的微生物化石;丹寨南皋地區中寒武統甲勞組的遺跡化石[1];岑鞏縣侏羅紀古動物化石等。有的成群分布,如寒武紀臺江古生物化石群、凱里古生物化石群、杷榔動物化石群、凱堂—翁項—虎莊志留紀化石群、漁洞—萬潮石炭紀化石群、凱里江口二疊紀化石群等。其中,臺江和凱里化石群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寶庫,早寒武紀的臺江古生物化石群含有9個門類,50余屬,以及一些分類位置未定的化石,其中的化石wiwaxia屬于珍稀的化石;中寒武紀的凱里化石群包括11個門類100多個動物化石[2],以及一些分類位置未定的化石;杷榔動物化石群,其中發現的迄今5.25億年前的始海百合動物化石,是目前全球在下寒武紀地層中唯一發現的棘皮類動物古生物。
2.地層及地質剖面
黔東南州地層從元古代的四堡群和下江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貴州是研究中國震旦紀的地層(稱為震旦系)的重要地區之一,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東。在黔東南州,震旦系分布在自治州西部的丹寨及臺江—三穗、岑鞏等地,黎平、從江一帶亦有成片分布。貴州的寒武紀地層分布較廣泛,發育完整,化石豐富,是中國寒武系研究的重要地區之一[3]。而寒武系地層在黔東南州境內分布較廣泛,鎮遠—凱里—丹寨以西有大面積出露。境內有凱里翁項剖面、臺江番召剖面、隆里剖面等國內典型地層剖面。同時,有八郎中下寒武系國際層型剖面,且凱里古生物化石群被確定為國際寒武紀中下階“金釘子”。另外,有丹寨南皋地區寒武典型的剖面、雷公山變質巖剖面、沉積巖剖面、從江火山巖剖面等。
3.喀斯特地貌
黔東南州總面積30337Km2,喀斯特出露面積占23.1%[4]??λ固刂饕蟹植加阪傔h縣焦溪、臺江施洞、凱里掛丁、丹寨的復興這一線以西北地區,此線以東南地區也有喀斯特零星分布。著名的有:舞陽三峽、漁洞、黎平天生橋、金瓜洞、飛云洞及大峽谷等。這些可以進行形態成因、喀斯特脆弱的生態地質環境、喀斯特水文景觀、綠色喀斯特地質生態景觀等科普教育。例如,州內石灰巖石漠面積28126ha,白云巖石漠面積19894ha,共計48020ha,占貴州石漠化總面積的4.8%[5],這些石漠化景觀有的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科普價值;又如綠色喀斯特地質生態景觀如云臺山、飛云洞景區等喀斯特森林植被,可以作為研究喀斯特發育的基本理論、喀斯特生態環境及重建喀斯特區生態平衡的基地。
4.地質構造地貌和奇峰異嶺
從地質構造看,黔東南自治州地跨揚子準臺地與華南褶皺帶兩個一級大地構造單元。黔東南地區構造復雜,劃分為順層韌性剪切帶、阿爾卑斯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過渡性剪切帶、逆沖推覆構造及地壘—地塹式構造等組合類型[6]。主要形態有斷裂谷、斷層盆地、背斜等。例如革東—臺烈斷裂谷、施秉斷陷盆地、榕江斷陷盆地、西江斷陷盆地等。背斜如雷公山復式背斜[7]。另外,還有施秉馬號構造窗、飛來峰等。奇峰異嶺主要有雷公山、云臺山、月亮山等。
5.土壤景觀和農業生態地質
黔東南州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黃紅壤、紅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11個土類。農業生態地質環境如丹寨硒米產區、銀球茶產區等均與地質關系密切。所以,可以進行地球化學科考和農業生態地質環境旅游科普教育。
6.金礦礦址地質
黔東地區是貴州金礦的重要產地。黔東地區處的構造位置為江南造山地帶,屬于雪峰山多金屬成礦帶之南西段。含金層位有番召組、清水江組及隆里組[8]。其中,天柱—錦屏—黎平地區及從江地區金礦為變碎屑巖中脈型及蝕變巖型金礦床,丹寨地區金礦為細碎屑巖—碳酸鹽巖中微細浸染型金礦床,天柱—錦屏—黎平地區的變碎屑巖中脈型金礦床(點)暴露表生環境后可形成沖積型砂金礦床[9]??梢岳脧U棄的礦點及金礦址,增強金礦地質科普知識。
7.地質災害遺跡
黔東南州地質災害遺跡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遺跡。另外,還有臺拱冰川遺跡。據目前了解,地甲病主要分布在貴州的南半部,特別是黔東南和黔南兩個州就有29個縣、市有地甲病[10]。據資料統計,重病區有17個縣、市,黔東南州有7個,約占41%;輕病區有12個縣、市[11],黔東南州有7個,約占58%。地方性氟中毒在黔東南州局部地區存在[12],以及氟斑牙等。可以進行地質災害考察與科普教育,培養災害意識。
8.差異明顯的區域地質生態景觀
黔東南州地質屬于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區域。二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差異大,喀斯特地區往往植被覆蓋少,有的石山裸露,旱地遍野;非喀斯特則是郁郁蔥蔥杉松林,水田波光粼粼,所以可以獲得地質環境分異方面的知識。
9.人文地質景觀
與佛教文化有關的名山大寺地,如黃平的飛云崖、施秉的云臺山、鎮遠的青龍洞、岑鞏的鰲山寺、三穗的圣德山、天柱的金鳳山、錦屏的回龍庵、黎平的南泉山等;佛教道場如凱里香爐山的觀音洞、黃平的飛云洞、施秉的華嚴洞、鎮遠的青龍洞等[13];革命遺跡:如“五一廣場舊址”、隆里“紅軍墓”、劍河“紅軍紀念碑”,以及紅六軍團黑沖戰斗遺址;凱里“烈士陵園”[14]、舊州烈士陵園;還有與農民起義有關的黎平太平山、榕江八寶山、黃平太平洞、黃飄大捷遺址以及雷公山;紀念抗清將領何騰蛟的“浩氣常存”摩崖;侗族石雕墓、中木召古莊園遺址、馬家寨陳圓圓墓地、清朝思州宣慰司副使劉貴墓地、冷神圣婆碑、圣婆墓、周治群墓等;思州石硯;臺江古生物博物館;另外,還有“天人和一”苗嶺梯田文化景觀。
二、地質科普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黔東南州地質科普旅游已經有初步的開發,例如,臺江古生物博物館被全國科協確定為200家科普基地之一。1999年4月30日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多達20萬人次的參觀,并產生較大的社會效應。
1.地質科普旅游開發意識差,開發度低
例如,專家們認為,寒武紀古生物化石群保護區有望成為國家和世界級地質公園,但由于不夠重視,2000年還是錯過了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的“頭班車”,至今還不是國家級地質公園。目前旅游地質資源的開發主要停留在商業價值的開發,除臺江古生物開發外,其他地質景觀的科普價值開發很少。并且開發理念落后,例如,臺江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陳列室的化石不齊全,同時沒有電腦動畫展示等,八郎山的古生物化石遺址基本沒有開發。
2.宣傳促銷不足
當前宣傳促銷主要集中在苗族侗族風情及鄉村旅游,而地質科普旅游宣傳很少,例如八郎山古生物化石,其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眾宣傳少。例如目前主要局限于地學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而廣大的普通觀光游客和中小學生對其知之甚少。
3.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配套差
據不完全統計,從1998—2004年民間資本投入8.65億元,國家投入3.2億元[15],投資相對較少,而投資到旅游地質科普的開發則更少,基礎設施配套差。目前境內沒有國家地質公園,未得國土資源部等的資金支持。同時,嚴重缺少地質科普導游資料和科普說明。黔東南州旅游局2000年組織有關人員編寫了《黔東南旅游導游》一書,客觀上解決了這一空白,對黔東南的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黔東南旅游導游》涉及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特別人文方面比較多。除少數用神話傳說等對其進行興趣性的解釋外,都沒有科學的解釋,并且沒有單獨的地質科普旅游的導游書,沒有系統地對有科學價值的地質景觀編寫導游詞,故對地質景觀的成因等不能進行科學講解,導游培訓中又忽視這方面的內容培訓。
4.開發管理和科普水平低
經營管理人員普遍存在地學等科普知識欠缺,絕大多數對有關的地學知識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例如現有的解說系統的科學含量低,地方導游的科普素質低,景區管理者的科普意識差。導游詞中有神話、傳說、詩情畫意成分多,如姜太公釣魚、仙人田、戀人接吻、癩蛤蟆談戀愛等。臺江古生物博物館雖然有了地質專業的人員講解,但不能夠滿足需要,故嚴重影響科普開發。
開發管理科學性差,破壞原生態比較大,例如:調查發現,有的巖溶洞穴中布設有各種彩燈,故掩蓋了沉積形態的真實色彩,易造成誤導;又如,太平洞的開發中,有的石筍、石鐘乳、邊石堤等形態被破壞或者被游客敲走,如不加保護,很多的形態將消失;八郎山等的保護不到位,游客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等。
5.地質科普旅游產品和商品稀缺
地質科普旅游產品開發較少,處于初級階段。旅游商品作為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目前,黔東南州地質科普旅游商品很少。例如,劍河八郎、施秉云臺山根本沒有地質旅游商品。
6.區位優勢差
由于所處的區域沒有大城市如北京這樣的高文化素養人群的城市支撐,加上是民族貧困地區,區域文化較落后,所以對其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三、開發對策
1.提高認識,適當加大宣傳促銷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黔東南州的旅游是政府主導的開發發展模式,所以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提高認識。科普旅游的開發可以深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豐富旅游產品結構,增強競爭力[16],并且可以提高旅游的層次,故必須提高這一認識,并應該具有超前意識。同時,適當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面向大眾宣傳,積極加強寒武紀古生物等的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工作,以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利用科普旅游地質資源,加強地學科研,提高影響力。
2.適度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科普解說系統
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加快開發。積極開展地質科普資源調查研究,積極組織有關專家挖掘每個旅游地質景觀的科普價值,編寫地質景區有關的地質結構、形成機理等方面的地質介紹資料,并可在門票上、地質體邊立牌、碑進行說明。完善科普旅游解說系統,解說詞是一個景區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一個好的解說詞可以大大提高景區的品位和檔次[17],且不能過多用神話故事和傳說講解。這方面還將與其他相關部門相結合。
3.完善旅游法規,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地學科普知識、意識和管理水平
有關部門要積極完善旅游法規,加強開發管理規劃,保護好科普旅游地質資源,地質科普資源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被破壞就難以恢復。所以開發應避免遭到破壞,同時,開發要科學、自然化、鄉土化、生態化,做到開發與保護緊密相結合。
應積極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地學知識,可以通過辦培訓班、專家講座等形式進行,甚至對特殊的地質景觀要配有地學專家進行導游,用現代地學理論加以解釋。同時,應該引進地學專業人員進入旅游部門系統,并且提高開發管理水平。
4.適度加大區域合作,積極進行市場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地質科普旅游產品和商品的開發設計
應當擴大視野,加強區域協作,聯合拓展市場,實現各方面共贏,將區位劣勢轉化為優勢。加強市場調查研究分析等相關的研究,協調好價值定位和市場定位的關系,進行旅游地質科普的開發、線路的開發設計、促進其科學健康的發展??梢蚤_發產品:地質奇觀科考觀光旅游的產品、教學研究和科普教育旅游產品、自然地理考察旅游產品等。要重視開發礦泉水、地質科普圖書及音像制品、古生物玩具模型等旅游商品。同時,更進一步加大雷山銀球茶、丹寨富硒米、思州石硯等的開發。
5.開發應以八郎古生物化石群為龍頭的層次綜合開發模式
凱里生物群、臺江古生物群等寒武紀生物群的影響力大,已經在世界地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且現已初具規模,所以,開發應該以其為龍頭的開發模式,加大開發深度,應該在古生物博物館和遺址方面下工夫。例如寒武紀古生物旅游開發,應該增強其知識性、趣味性、直觀性和參與性,使之成為學習地學知識、體驗環境情景的場所。用電腦“三維動畫”技術演示。同時,加快古生物的收集和館(所)的建設。同時,使科普旅游更好地融入民族風情與鄉村旅游中,主次開發,開發應該綜合,不能一味開發科普,而降低旅游的愉快性。
參考文獻:
[1]王約,張海軍,等.貴州丹寨南皋地區中寒武統甲勞組的遺跡化石[J].地質通報,2005,(4):475-481.
[2]趙云龍.貴州——古生物王國[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2:1-80.
[3]貴州師范大學地理系.貴州省地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5-6.
[4]蘇維詞,朱文孝,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山區石漠化及其生態經濟治理模式[J].中國巖溶,2002,(1):19-24.
[5]張竹如,李燕,等.貴州巖溶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恢復的初步研究——貴陽黔靈山的啟示[J]中國巖溶,2001,(4):310-314.
[6]戴傳固,楊大歡.黔東南地區構造特征[J].貴州地質,2001,(1):1-6.
[7]貴州省地質礦產局.貴州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8]黃培.黔東地區金礦找礦前景初步分析[J].貴州地質,2003,(3):132-134.
[9]陶平,王尚彥,戴傳固,王敏.黔東地區金礦床類型及其基本特征[J].貴州地質,2005,(4):229-235.
[10]廖莉萍,等.貴州碘缺乏病區生態地質環境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報,2005,(1):104-108.
[11]黃仁海,何敬.貴州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與地甲病現狀分析[J].貴州科學,1994,(3):68-75.
[12]楊正昌,林有忠,楊再貴,等.貴州省黔東南州地方性氟中毒調查報告[J].中國地方病雜志,2005,(1):111.
[13]王路平.黔東南州旅游資源的定位及品牌形象——提高黔東南旅游的文化內涵的幾點構想[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10-13.
[14]潘笑云.找準黔東南旅游資源開發的切入點打造旅游品牌[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8-29.
[15]姚友賢.構建和諧黔東南的思考[J].理論與當代,2005,(7):43-44.
[16]李曉琴,劉開榜,覃建雄.地質公園生態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7):269-271.
[17]劉書越,等.河北省旅游景區弘揚科學精神的對策研究[J].河北學刊,2003,(3):192-194.
摘要:對黔東南州旅游地質資源的科普價值類型、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指出黔東南州旅游地質資源的科普價值類型主要有古生物化石及遺址、地層及地質剖面、喀斯特地貌、地質構造地貌和奇峰異嶺、土壤景觀和農業生態地質、金礦礦址地質、地質災害遺跡、人文地質景觀等。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地質科普旅游開發意識差,開發度低;開發管理和科普水平低;區位優勢差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地質科普旅游開發的對策,為有關政府部門作為參考。
關鍵詞:旅游地質資源;地質科普旅游;黔東南州
- 上一篇:國有旅游企業改革論文
- 下一篇:旅行社營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