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旅游產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01 11:31:00
導語:靜寧旅游產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文資源豐富
1、靜寧歷史悠久,被譽為人類開元第一城。
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是傳說中“始畫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誕生地,被譽為人類開元第一城。靜寧之名,始見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邊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愿望。
2、靜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保存著極其豐富的人類文化遺存,是隴東地區文化的淵藪之地。
在這片黃土地上,考古發現了大量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遺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著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古文化遺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銅器、玉器、漆器、鐵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縣各鄉鎮依然保持的傳統工藝、地方戲曲、土特名產等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給我們靜寧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3、靜寧人杰地靈,歷代人才輩出,有“文教之邦”的美稱。
我縣是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第一大姓李氏的發源地,在這里誕生了李廣、李暠、李淵、李世民、李白、李思訓、李世軍等眾多李姓歷史名人,李姓是隴西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們的郡望稱為“隴西郡”;此外,自秦漢設縣兩千多年以來,也產生了隗囂、曲珍、慕天顏、吳玠、吳璘、劉琦、王曜南等眾多的文韜武略、彪炳史冊的俊彥志士。據史志記載,自宋到清,我縣為全國出科舉人才最多的地區之一。到現在,教育依舊是歷屆縣委縣政府發展戰略的重點,我縣重視教育和崇尚知識和人才培養的風氣,造就了從靜寧走向全國的著名專家、學者眾多。
(二)自然旅游資源品質較好
我縣旅游資源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體系。從構成數量上來說,人文旅游資源單體數較多;但從區域吸引力及品質來說,自然旅游資源品質較好,資源組合優越。地文景觀、水文景觀和生物景觀等三大類自然旅游資源靜寧均有分布,并富有特色,其中尤以農業、果業等生態農業占較大優勢,且具有較大旅游開發潛力。
(三)資源空間分布相對集中
我縣的旅游資源以312國道和靜秦公路為軸線,相對集中的分布在軸線兩旁區域內。沿312國道以成紀文化城為中心,分布有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園、九龍山、烽臺山、文屏山、懸鏡湖等城區休閑文化與歷史文化景區(點)。
沿靜秦公路以葫蘆河為中心,分布有大地灘十萬畝高效生態農業、李店十萬畝綠色果品出口創匯基地等鄉村旅游資源景觀。
(四)休閑旅游資源富有特色
我縣休閑旅游資源具有一定的基礎,并且呈現出沿“312國道-葫蘆河-南河”環靜寧中心圈層富集的特征。312國道上已經形成了九龍山、烽臺山、成紀文化城、懸鏡湖等生態休閑景區(點);沿葫蘆河形成了西嶺生態公園景觀帶。經過縣內環城游憩環的旅游開發,逐步將形成縣域內公園休閑,縣郊風景區(點)、休閑度假區等外圍休閑旅游發展的趨勢。
(五)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我縣是農業大縣,至今還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鄉村并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創造了很多鄉村特色的田園景觀、居民建筑、農耕文化、民族風情、鄉村生活、鄉土藝術等文化形態,不少地方仍保留著自然純真的生態環境;同時,作為中國蘋果之鄉,農業、果業等生態農業資源廣泛分布于全縣,擁有葫蘆河流域為中心、各鄉鎮為依托的大量的農業示范園、農業生產基地和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等;以田園風光、農家樂、民族民俗文化體驗、現代新農村休閑、高科技生態等幾種模式的鄉村休閑旅游開發已現雛形。
(六)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1、交通位置優越
我縣地處甘肅與寧夏兩省的接界,東、北與寧夏接壤,西、南與甘肅天水毗連,西北與甘肅定西為鄰,交通較為發達。公路上,從蘭州至西安的312國道(312國道為甘肅東部經濟的走廊和交通干道)從我縣境內穿越,靜莊(靜寧至莊浪)、靜秦(靜寧至秦安)、靜西(靜寧至寧夏西吉縣)縣級公路穿越過境,從蘭州、西安和銀川到我縣的公路行程均在3小時左右,與蘭州、西安、天水、銀川等周邊大中城市直通班車;鐵路上,我縣南依隴海鐵路,周邊的平涼、天水、定西和寧夏固原均有鐵路通過,這些城市距離我縣的公路行程平均1.5小時。
我縣在交通上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312國道和靜秦公路為骨架、城鄉道路干支為依托,通往蘭州、寧夏、平涼、天水等大中城市的公路交通網絡。我縣的交通區位為靜寧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我縣處在甘肅東部經濟走廊以及眾多的中等城市的經濟輻射范圍內。
我縣地處甘肅東部經濟走廊(蘭州-平涼-涇川-西安)中部,是蘭州至平涼公路的必經之地,是寧夏進入甘肅的東大門,距我縣空間距離150公里以內或時間距離1.5小時以內的區域包括平涼、固原、天水和定西等中等城市,我縣處在這些中等城市的中心;同時,我縣亦處在“四方六邊”大蘭州經濟圈(“四方六邊”大蘭州經濟圈分為蘭州1小時和3小時都市經濟圈)3小時都市經濟圈范圍內,處在銀川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影響范圍內。平涼市作為蘭州、西安、銀川大三角區域次中心城市地位的建立,必將加大這種影響。
眾多周邊的大中城市、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擴散、外溢必然會對我縣的交通、城鎮建設和城市形象等產生影響,從而帶動我縣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3、周邊擁有麥積山、崆峒山兩大旅游目的地景區和眾多大中城市旅游市場活躍片區。
從客源市場來看,我縣處于平涼、天水、固原、定西、蘭州等眾多大中城市的腹地,周邊四個地級城市以及蘭州大量的城市休閑居民是我縣發展城郊休閑旅游的直接客源市場;同時,蘭州作為外界游客進入甘肅的第一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極有利于我縣旅游市場向省內、國內乃至國際旅游市場拓展。
我縣往東為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向南有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往西有紅軍長征三軍會師圣地會寧,縣域南界為古絲綢之路(蘭州-定西-天水-寶雞-西安)的重要陸路,是西安到蘭州的重要旅游線路。這些周邊的旅游資源大多知名度高,其中崆峒山和麥積山為全國旅游目的地景區,旅游經濟效益成效突出。我縣處于這樣一個旅游市場活躍的片區內,依托周邊景區的旅游市場規模優勢,旅游業的市場開拓有著巨大的潛力。
二、我縣發展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業基礎薄弱
1、旅游產業規模小
目前,我縣只有成紀文化城、烽臺山、文屏山等少數旅游景區(點);旅游飯店檔次較低,基本為二星級;國內旅行社1家;旅游定點購物商店基本沒有,僅沿成紀文化城有一條仿古商業街,但基本為本縣居民服務。靜寧旅游遠未形成“食、宿、游、購、娛”旅游產業鏈,2008年,旅游收入占全縣GDP不到1%,旅游經濟收入低微。
2、旅游市場規模小
312國道賦予了我縣旅游優越的市場區位條件,但目前旅游市場規模較小,2008年接待旅游者17.9萬人次,游客除312國道過境客人外,主要來自周邊地區,旅游消費水平低,停留時間短。
3、旅游設施不完善、檔次較低
我縣還沒有專業旅游車,旅游者進入景區(點)主要靠搭乘長途公交車和出租車,景區內的旅游主要靠步行。旅游飯店設施設備陳舊,服務質量不高。由縣城至景區(點)之間的道路狀況普遍較差。景區建設及其服務接待設施水平尚未形成合理的布局和規模。
(二)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我縣現有的景區(點)主要沿312國道分布,312國道上景區(點)旅游功能很不完善,使靜寧旅游目前只是作為區域旅游線路的一個過境節點;我縣旅游資源較好的生態農業資源大部分分布在國道南面,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間結構,無法對全縣旅游產業產生帶動作用。
旅游產品開發主要停留在初級的自然觀光產品和民俗文化產品層面,現有的幾個景區(點)在功能上主要以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展示為主體,產品形式單一、重復,缺乏重量級、差異化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尤其缺乏吸引力強的現代化旅游設施、休閑性、參與性強的旅游項目和規模較大的旅游休閑度假中心,難以吸引追求現代休閑娛樂的旅游者。
(三)鄉村景觀特色性不強
全縣農業產業結構以生態農業、小麥為主,作為旅游資源開發不足,整體景觀表現為開闊、一望無際,田園視線單調,基本是水平的,沒有“遮、障、掩”的景觀效果,形成不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垂直景觀帶。整體上缺乏鄉村旅游的生態環境和氛圍,同時缺乏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建設,農業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有待進一步加強。
(四)部分品牌喪失先機
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靜寧旅游,還未建立一個統一的旅游形象和品牌。伏羲文化、紅色文化等靜寧旅游的核心吸引物,由于它們被周邊縣市先發搶注或者共同享用(“伏羲文化”品牌被天水先用;紅色旅游處于會寧的陰影區;民俗資源獨特性不足,吸引力欠缺),已經很難成為靜寧特有的品牌,造成了靜寧旅游品牌的缺失。
(五)人文旅游資源吸引力尚待挖掘
我縣歷史悠久,地靈人杰,擁有伏羲故里、中國第一大姓李氏發祥地等文化品牌,但文化價值與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對等關系,且積淀下來的人文載體缺乏,人文旅游資源推介不力、知名度不夠。成紀古城遺址作為成紀古城的見證,目前只是廢棄夯土堆,周邊都是種植園,既沒有歷史底蘊的痕跡,也缺乏景觀魅力;依托成紀文化開發的成紀文化城仿古建筑群,旅游功能不完善,觀賞休閑的吸引力嚴重不足;民俗節慶活動雖多,但規模較小,對我縣旅游形象塑造作用不大。
(六)周邊縣市旅游資源的替代性突出
我縣地處六盤山一帶,是陜甘寧生態資源相對豐富的一個區域,周邊市縣幾乎都有果業、梯田、水域等自然景觀,也有以長征為主題的紅色旅游資源,以農耕民俗為主題的民俗旅游資源等。如平涼市各縣(區)依托農業旅游資源競相發展鄉村旅游產品;會寧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天水的伏羲文化搶占先機等。
因此,無論是果業、水域等自然風光,還是文化和民俗旅游資源,我縣在平涼地區和周邊都無法形成壟斷性旅游競爭力。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形象與品牌就是生產力。如何打造靜寧獨特的旅游品牌,是靜寧旅游面臨的最大挑戰。
(七)自然、人文生態環境脆弱
我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都十分脆弱。目前許多自然景觀資源,如懸鏡湖、烽臺山等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若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盲目開發,對資源環境將造成一定的破壞。
三、發展我縣旅游產業的措施
1、挖掘成紀文化資源,著力打造“華夏之根”旅游名片。
一是全面提升成紀文化城景區服務質量和功能。加強成紀文化城景區建設,修建旅游休閑設施、充實景區旅游元素,豐富景區旅游活動。真正把成紀文化城建設成為滿足廣大旅游者和成紀文化研究者滿意的旅游景區和文化載體。
二是加大對成紀故城遺址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成紀故城遺址位于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秦漢所置成紀縣治,是史書記載的中國最古老的地名之一。要進一步加大對古成紀遺址的保護,嚴禁亂采亂挖,在編制小城鎮規劃和新農村建設時,突出成紀文化內涵,彰顯成紀文化特色,并積極做好與秦安大地灣,天水伏羲廟的聯合對接,真正把華夏之根的文章做大做強,把華夏之根的牌子叫響叫亮,吸引世界華人到古成紀來尋根問祖,朝覲旅游。
三是深度發掘成紀文化和推介精品線路。挖掘成紀文化潛力,以藝術創作、藝術展演、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展示成紀文化魅力;同時要加強與天水、崆峒山為主的朝覲之旅的對接,包裝精品旅游線路;整合文化資源,形成大文化圈、大旅游圈的發展局面。
3、依托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打造“紅色圣地”旅游名片。
一是創建全國紅色旅游名鎮。界石鋪鎮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的地區之一,是中央戰略部署中確定的會師的中心基點,是我縣打造“紅色圣地”旅游品牌的基地。打造“蘭州—會寧—靜寧—六盤山”紅色旅游線路;爭創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在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中體現紅色村鎮風格,積極創建全國紅色旅游名鎮。
4、緊跟旅游業發展趨勢,著力打造“金果家園”旅游名片。
一是整合旅游資源。我縣是“中國蘋果之鄉”,蘋果產業已具備規模效應,符合發展農業休閑旅游、生態旅游的條件。靜秦公路沿線要結合“平涼金果”優勢品牌,依托城鎮、交通和自身資源優勢,建立相應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農業觀光、度假、郊游、野餐、采摘等鄉村旅游活動;在農事季節舉辦主題節會,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
二是開展旅游培訓。旅游資源稟賦好,具備發展旅游業的鄉鎮要積極培養“創建景區、依靠景區、服務景區”的意識,培育有條件的農戶優先發展“農家樂”,推行“采摘、品嘗、體驗”的方法銷售農村土特產,培訓村民在景區從事旅游業服務工作,走“農業+旅游”的增收道路,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城鎮建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5、加強旅游商品開發,建立特色旅游商品體系。
積極引導開發一批地域文化特色鮮明、藝術品位高雅、制作精良、便于攜帶、市場效益好的旅游商品,豐富旅游產品種類,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的帶動作用。以靜寧燒雞、大餅、蘋果、成紀地毯、成紀掛毯、成紀刺繡、圣誕成紀系列旅游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為主開發旅游商品。積極鼓勵和支持生產企業、個體工商戶自主創新、創建品牌,并向有資質的企業、個體工商戶頒發旅游商品定點生產和銷售證書。通過政策扶植,積極促進旅游商品的開發和銷售,提高旅游商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種類,形成具有靜寧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體系。
6、加強旅游行業管理,提升旅游行業服務水平。
一是加強行業管理。旅游局要加強對旅游行業的主導作用,依照《甘肅省旅游條例》、《靜寧縣旅游發展規劃暨景區策劃》中的規定,加大旅游投入,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制定旅游規劃、培訓旅游從業人員,加強對旅游行業的指導,加快景點景區和賓館飯店的升級。
二是加強市場指導。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鼓勵各類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采取多種形式投資旅游業,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旅游宣傳要通過實施“五個一工程”(一句好的旅游宣傳口號、一張好的導游圖、一本好的旅游手冊、一盤好的旅游風光片、一個好的旅游徽標),統一旅游形象標識,提升靜寧旅游知名度。向縣內主要景區(點)、旅行社、賓館飯店做好宣傳,加強向陜、寧、青、川等周邊省市的宣傳推介;積極參加“西安旅游市場推介年”活動,在“西洽會”和“蘭洽會”期間開展宣傳促銷活動,強化與周邊旅游企業的聯合,拓展客源市場。
- 上一篇:魯西文化旅游分析論文
- 下一篇:鄉鎮化解債務實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