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事業以文物保護為鍥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4-18 09:13:00
導語:旅游事業以文物保護為鍥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文物古跡可以推動旅游事業的有序和諧發展;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黨和國家對祖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文物意識以及打擊文物犯罪、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旅游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大量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始終以吸引人們的眼球為要旨、滿族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滿族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跡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發展旅游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文物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之中、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嚴格控制游客流量及超負荷地接待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文物是人類歷史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址,是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最為寶貴璀璨的文化財富。加強文物保護,對于研究歷史,發掘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彰顯民族精神、教育后人等都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文物保護重要意義發展旅游保護文物
一、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祖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十分重視,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的法令、指示和辦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都有關于文物保護的條款。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又通過了重新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這樣就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依據。同時也在提高全民的法制觀念、文物意識以及打擊文物犯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隨著民眾性多方位旅游活動的興起和旅游業的迅猛超常的發展,又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國,文物保護的任務異常艱巨;而我國旅游事業的飛速提升,正在向世界級旅游強國邁進,因此,旅游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就顯得愈為突出,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使其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和諧共進,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破解的課題。
二、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
無庸置疑,那些色彩紛呈、精美絕倫的大量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尋古探勝、求知求新,進而達到增長知識、愉悅心情,是廣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歷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體驗,去感悟觸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而作為人類文化載體,凸顯人類發展歷程的文物遺跡則能予人以直觀、形象、寫實、生動的感受。觀賞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品味,激發活力,同時,那些人類遺存之精美之絕世,能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日益豐富活躍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為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物遺跡數不勝數,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質特征,也決定了我們要重點以開發歷史文化為主要元素的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始終以吸引人們的眼球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中國的旅游業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體現于東方特色的文物古跡,海內外游客出行游覽,主要還是出于對中國文化體系的一種神秘感和滿足欲望。為此,保護好文物,對于我國的旅游事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那些美倫美奐而享譽世界的文物古跡奇觀暫且不論,伊通作為吉林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滿族歷史文化底蘊厚重,是滿族發祥地之一,在這個人口不到50萬,幅員僅2300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至今仍然保存著遼金遺址、清代柳條邊、御圍場、古驛道、革命烈士紀念地以及革命舊址等多處古跡和大量的滿族文物,境內有省、市、縣各級各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余處,成為東北亞歷史研究中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這種文物豐富文化古老的特點,也勢必讓我們充分利用文物之優勢,打造以文物古跡為主題,研制和開發系列產品,著重發展文物古跡旅游,以推動旅游事業整體推進。
三、文物古跡可以推動旅游事業的有序和諧發展
文物古跡作為一項重要的旅游資源,充分充分利用它、保護它,可以推動旅游事業的有序和諧發展。為吸引眾多的游客,旅游界必然會注意文物的保護工作,使其盡量完好地展現在旅游者面前,從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一旦受損,很難恢復原態。文物被破壞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區(點)的吸引力,影響其經濟效應。為了使文物能長久地保存下來,長期為旅游所用,旅游部門必然會重視管轄范圍內的文物保護工作。發展旅游可以部分解決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國的文物古跡眾多,而國家財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應對于大量的文物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許多文物因缺少經費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修與保護而慘遭毀滅。文物既然能為旅游區(點)帶來經濟效益,那么,旅游景區(點)就應該從其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用于區內文物保護。加強文物保護,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增強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旅游的發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跡直接生動鮮活地面對旅游者,使人們獲取了豐富的知識,受到了教育,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可提升人們的文化素質。文物的這些社會效益可使人們懂得文物的重要價值,認識到文物對社會的重要意義,進而使重視文物,保護文物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共識。
四、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文物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過程中加強保護,是我們應堅守的原則,文物事業與旅游事業兩者不可偏廢、應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合理地利用文物為旅游服務,邊用邊保,采取各種政策和措施,盡量消除對文物保護的負面影響,要使文物保護與旅游發展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體。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實行。
一是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本地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之中,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應充分提升文物對發展旅游業戰略地位的認識,在制定本地區旅游業發展規劃的同時,應對旅游區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有明確細化的責任分工,不斷增強政府宏觀監管能力,指導旅游區內文物保護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進行。
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發展與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文物與旅游部門要加強溝通配合,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業發展,又合理保護文物的良好格局。
三是要嚴格控制游客流量及超負荷地接待,以免文物受損。同時在旅游區醒目地段設立警示、宣傳、標識,以增強游人保護文物自覺性,同時對有意破壞、損毀文物的行為,必須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嚴肅查處。
發展旅游與保護文物二者相互依托、相互承載,只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有關部門不懈工作,加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文物必然會“曾經輝煌、再現璀璨”、旅游事業定會如日中天,充滿生機。
- 上一篇:可持續與替代國際旅游會陽朔摘錄論文
- 下一篇:大型宴會籌辦項目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