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旅游產業化基本理論研討論文
時間:2022-05-10 04:04:00
導語:實現旅游產業化基本理論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旅游產業化的涵義;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條件;我國旅游產業素質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世界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長、旅游產業化還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人才、宏觀體制和微觀機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約、實現旅游產業化的條件是旅游業的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文化現代化在一國之內不是對異質文化的否定,而是對異質文化的探索、借鑒和融合、游市場化的落腳點要體現、旅游產業技術能力、旅游業產出能力與市場能力、旅游產業管理能力與獲利能力、旅游業獲利能力是技術能力、產出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最終體現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本文就旅游產業化的若干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首先對旅游產業化基本涵義進行了分析,提出旅游產業化是一個復合性概念:一是指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的業態;二是指相對落后的旅游業向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業勢。再次從水平標志、空間跨度、發展基礎和運作方式闡述了實現旅游產業化必須具備的條件。最后,從旅游產業本身分析了在技術能力、產出能力、市場能力、管理能力和獲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達成旅游產業化目標應具有的產業素質。
【關鍵詞】旅游產業化/條件/素質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世界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分別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長,遠遠超出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速度。從發達國家旅游業的發展情況看,已經完成了由初級向高級的產業升級,實現了旅游產業化。如果我們把視角轉向中國的旅游業,可以說,其旅游產業化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與現代旅游業還存在較大差距。相應的,我國對旅游產業化的理論研究也有許多空白。本文擬就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涵義、旅游產業化需具備的條件及我國旅游產業素質進行分析,以期對促進我國旅游產業化的進程作一理論探索。
一、旅游產業化的涵義
旅游產業化涉及到諸多復雜的問題。首先其涵義問題關系到事物的本質屬性,用現存的研究成果確定其三維空間頗費思量;其次是旅游產業化與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交織關系錯綜復雜;三是旅游產業化還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人才、宏觀體制和微觀機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約。但是,旅游產業化涵義的研究應當承擔兩個重要使命:一是描述現代旅游業的業態;二是描述中國旅游業和加速向現代旅游業發展的業勢;為研究問題起見,可將現代旅游業“凍結”在特定的時空中作為抽象化了的靜態比較標準,對發展中國家尤其象中國這樣擁有豐富旅游資源、極具發展潛力、旅游業又相對落后的國家,旅游產業化則表現為一種動態進取行為——由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進軍的產業進步過程。
日本學者富永健一曾把產業社會劃分為前期和后期。前期為開展產業化的社會(IindustrializingSociety),后期為實現了產業化的社會(IndstrialiadeSociety)。他認為,實現了產業化的社會是高生產和高額大眾消費的社會。(注:〔日〕富永健一:《經濟社會學》,南開大學出版社,302頁,1984。)日本學者是將產業化社會按時間維進行階段研究,本文嘗試對旅游產業化按空間維進行對比分析,應屬同一時間序列中的橫向比較。
從上述研究角度出發,旅游產業化便內涵著靜態與動態兩種表現形式,包容著結果和過程兩種客觀狀態,貫穿著業態和業勢兩大研究取向。由此,可以用簡要的兩句話為旅游產業化下個定義:旅游產業化是一個復合性的概念,一是指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的現代旅游業的業態;二是指相對落后的旅游業向現代旅游業發展并最終步入其中的業勢。
二、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條件
實現旅游產業化的條件是旅游業的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
1.現代化——旅游產業化水平的標志
現代化既是一種與近代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相適應的時代觀念,又是包含著十分豐富、復雜的社會內容的社會經濟體系。旅游現代化涉及到經濟現代化、社會服務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三個方面。
按人均收入可將經濟分為貧困型、溫飽型、小康型和豪華型。根據美國人口統計局、美國旅游資料中心等機構的調查分析,美國旅游臨界點在年收入1.5萬美元,超過這個收入的家庭比低于這個收入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兩倍。年收入在2萬至5萬美元的家庭,其作出旅游的可能性則更大。因此,現代旅游業是在“小康型”向“豪華型”發展的時空之中展開其騰飛的產業翅膀,旅游現代化的經濟基礎是經濟現代化。
社會服務現代化既是旅游現代化的外在條件之一,又是旅游現代化的內生條件。作為外在條件包括:便利、快捷的國際旅游通關、簽證服務,旅游人身保險和醫療服務,旅客社會安全保障體系,整潔清雅的旅游環境等。作為內生條件包括旅游六大要素的多層次服務:現代化的交通服務、通訊服務、購物服務、導游服務、線路及客房的預定服務及娛樂設施和發達的酒店服務。
文化現代化則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旅游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靜態的審美觀,是封閉性文化,在其文化基礎上很難壘起現代旅游業的殿堂。現代文化是一種涌動在世界范圍內的開放的、動態的文化,形成一種獨具時代價值的文化格局,從而對旅游現代化產業深遠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工作制度、休假制度及利用閑暇時間去旅行都是現代文化價值取向的結果。
文化現代化在一國之內不是對異質文化的否定,而是對異質文化的探索、借鑒和融合。對文化差異進行探索的價值情趣,是引導現代旅游業客流走向的神奇的魔棒。
文化現代化的核心是科學現代化,一切現代科學都是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在觀察、實驗、整理、分析等冷靜的客觀手段之中,包容著人類追求發展、探索自然的激情和渴望。因此,以求知為原動力的探險旅游、科學旅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樣,具有現代文化潛質的人,并未見得收入有多高,但在其精神追求、情操陶冶、視野開拓、價值實現等文化動力驅使下,會視旅游為自我發展之必需。離開人類文化現代化的動力,旅游現代化便成為無源之水。
2.國際化——旅游產業化的空間跨度
旅游國際化的表征是一國國際旅游的比重不斷上升。沒有國際旅游的發展,旅游業很難成為現代產業。法國的羅貝爾·朗加爾左他所著《國際旅游》一書中指出:20世紀50年代之后,才開始真正進入大眾化的國際旅游繁榮時期。隨著旅游國際化的進程,其左經濟層面上的影響愈來愈明顯。旅游國際化不僅成為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條件之一,而且被視為一國社會與文化進步的重要象征。它有助于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促進各國乃至國際經濟的發展。
旅游國際化的結果,使國際旅游成為旅游經濟中的高級層次,從而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作為持久發展本國經濟的戰略良策來考慮。作為旅游客源國來說,客源輸出的結果,使其在世界上的經濟和政治、文化的影響得到強化,在國際貿易和國際交往中保持心理上的優勢。作為旅游接待國家來說、國際游客進入的結果,使其持續穩定地獲得外匯收入,增加就業機會,旅游設施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
3.規模化——旅游產業化的發展基礎
根據美國人索爾斯坦·維布倫在其所著《休閑階級理論》一書中的分析,從1936年起,西方發達國家實行“付薪假期”社會法,旅游才由富人所特有的活動開始進入勞動大眾階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旅游活動在全球獲得巨大的進展。1990年國際旅游人數達41500萬人次,比1950年的2350萬人次增加了16.7倍。據世界旅游組織估計,到本世紀末,全世界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次將達30億之多。
旅游業規模化的集中表現是大眾旅游(MassTourism)的形成。大眾旅游一是指旅游參加者的范圍已擴展到普通大眾,旅游也不是少數人的奢移行為;二是指現代旅游開始形成的有組織的包價旅游為代表的規范化旅游模式。即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組織安排下,按預定時間、路線和活動內容,有計劃地完成旅游全程活動。
在經濟發達國家中,并非所有家庭都有條件外出旅游度假,還有相當數量低收入家庭無力承擔旅游的開支。對此,有些國家采取由政府、雇主、工會或社會團體提供贊助或補助的辦法,組織外出旅游度假。這便是所謂“社會旅游”(SocialToursm)。這一做法,也大大推進了旅游的規模化。
既然規模化是旅游產業化的基本條件,那么規模收益理論如何解釋旅游經濟問題呢?在旅游需求為一定的前提下,旅游供給生產要素的增加(如星級飯店的增加),只能在客觀上對原有客源市場份額進行“再分配”,這就會產生規模效益遞減,并造成業內過度競爭,如削價傾銷等,加劇了規模收益遞減的走勢。在旅游需求方面,其規模經濟問題就會有很大不同。客源規模的擴大,對旅游供給形成兩大效應:一是對景區、景點和飯店、購物、餐飲等,增加的旅客會產生“帕累托效應”,促成規模效益遞增;二是可刺激旅游供給數量的擴大,使規模效益不變或遞增。
4.市場化——旅游產業化的運作方式
旅游市場化的落腳點要體現在下述四個方面:(1)市場規模,即一定的大眾旅游市場的基礎,并且這個基礎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2)市場需求,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旅游經濟嚴重格講是需求導向型經濟,不能離開旅游市場需求去考慮旅游發展問題;(3)市場取向,即徹底告別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接待型旅游”的觀念,按市場規則引導旅游活動;(4)市場真實。旅游市場化并不是憑主觀臆愿去“制造市場”,如各種低劣粗俗的人造景觀,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這個“節”那個“節”等。旅游經濟是立足于地方旅游資源的一種特色經濟,將旅游資源按市場需求轉化為旅游產品應當持科學的態度,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
三、我國旅游產業素質分析
通常來講,產業素質是某一產業的技術能力、產出能力、市場能力、管理能力和獲利能力的綜合體現。旅游產業化,在外部要受國民經濟產業素質的影響;在內部是由其自身素質高低所決定的。
1.旅游產業技術能力
旅游產業中的“技術”,既包括物質形態的硬技術,也包括智力形態的軟技術。硬技術一是指旅游業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吸收與應用,二是指旅游業本身的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水平。如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未來宇宙城,日本的高山游覽索道等,其硬技術的應用與開發,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另外,科學技術本身也會成為旅游以光產品。美國航天基地、機器人工程,中國的三峽工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等科技成果吸引著眾多的游人前去觀光。事實上,由于旅游業涵蓋了食、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這些行業對現代技術的應用,都表現為旅游業技術能力的提高。
旅游業的軟技術,是指旅游業的管理技術,包括行業管理技術、企業管理技術和環節管理決竅等。在一定意義上,軟技術比硬技術更顯需重要,更具價值彈性。一項硬技術水平很高的旅游產品,由于軟技術跟不上,會導致虧損甚至失折。相反,一種技術含量并不高的旅游項目,由于管理得法,營銷有術,會贏得市場和顧客。
從總體上看,我國旅游業技術能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如旅游裝備落后,科技含量高的旅游產品少、管理水平低等其原因除了我國整體技術水平低之外,與把旅游業看作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無需提高技術的錯誤認識不無關系。如果說科技在旅游業廣泛應用受到客觀局限的話,管理落后的層面是可以扭轉的,軟技術的優先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2.旅游業產出能力與市場能力
旅游業產出能力是指旅游業能提供的全部旅游產品(包括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產出有力在旅游業是一種待消費的“庫存商品”,產出能力轉化為市場能力則是一種飛躍,進入不了市場的產出能力是毫無價值的。從一般意義講,產出能力與市場能力達到均衡狀態為最佳,即供求平衡。但旅游業供求的特殊性,使其供求規律有特別的表現。當旅游業的客房供不應求時,在短期內不可能象加工業通過加班加點趕制出來。因此,旅游業拿出能力的事先儲備是由行業特殊性決定的。其產出總量和結構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是旅游市場的需求增長總量,二是政府的“行業準入”行為。而這兩方面的約束,都應當根據產出能力的存量和市場能力的實現率來確定。1996年我國涉外旅游飯店的床位出租率為55.2%,這表明旅游飯店的產出能力過剩及市場能力不足。因此,對飯店新增產出能力的宏觀控制以及飯店自身努力擴張市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旅游產品的豐富性是擴張產出能力的又一途徑,增加特色旅游項目、開發新型旅游產品,可增添游客的興致,延長逗留時間,從而提高產出總量。
3.旅游產業管理能力與獲利能力
旅游產業管理能力包括宏觀管理能力和微觀管理能力兩個層面。宏觀管理主要體現在旅游業法律法規的約束、旅游產業政策的導向及行業管理的協調上。宏觀管理能力的有效性體現為市場競爭有序、利益主體行為合法、旅游區域合作廣泛等。微觀管理能力是旅游企業自我管理的狀態和水平的綜合反映。企業組織設計、人力資源配置、業務流程安排、服務質量控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建立、市場開發與促銷、現代化管理手段的應用等等,均是旅游業微觀管理能力的應有內容。
介于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之間,還存在一種產業管理能力,屬于微觀自約束力量的凝聚,即各種旅游業行業公會的管理功能。這種民間行會性質的組織在企業與政府之間架設一道緩沖帶,既規范了業內企業的行為,又減少了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行政行為。目前,我國這種公會組織都掛靠在旅游局,官辦性質十分明顯。應改變這一狀況,充分發揮其約束企業行為方面的重要作用。
旅游業獲利能力是技術能力、產出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能力的最終體現,是旅游產業素質顯現化的衡量器。先進的技術能力、科學的產出能力、強大的市場能力和有效的管理能力的綜合作用,必然推進產業獲利能力的持續增長。
- 上一篇:所屬小姐實施績效考核的體會和總結
- 下一篇:龍頭企業建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