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障礙推動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21 04:59:00

導語:克服障礙推動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克服障礙推動經濟發展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障礙因素的具體體現;實現西部地區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西北又是中國的旅游資源寶庫、五省區六大類型旅游資源齊備、地處黃河上游,同樣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甘肅省、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古稱西域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有四十七個民族、觀念滯后、實現旅游要素產權主體、市場交易主體和開發經營方式的多元化、西北地區旅游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資金是旅游資源、旅游景點、旅游設施開發的保證、西北地區旅游資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點、統籌規劃,合理分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產業化發展戰略、精心定位,加強宣傳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五省在旅游發展中遇到的障礙因素,并探討了如何克服障礙,促進西北五省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的全面發展。西北五省旅游資源豐富,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為其旅游發展帶來了契機。

[關鍵詞]旅游業障礙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旅游資源大國,而西北又是中國的旅游資源寶庫。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西北五省區面積共三百一十點七六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近三分之一;人口共八千九百零二點五八萬人,占全國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七。在這塊地廣人稀的沃土上,擁有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五省區六大類型旅游資源齊備。在68種基本旅游資源類型中,擁有率超過90%。不僅擁有地文景觀、水體景觀、生物景觀類型資源,而且還有古跡建筑、消閑求知健身和民俗風情類型資源。陜西省13個王朝在此建都,79個帝王在這里執政,歷時長達1100多年,留下了數不盡的古代遺跡和文物珍寶,已發現有七十二座帝王陵,現有各類文物點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處、博物館七十四座,館藏各類文物五十六萬件(組),其極為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遺存,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其中秦始皇兵馬俑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地處黃河上游,同樣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甘肅省,以石窟、寺廟、長城、祁連雪景、黃河奇觀和草原牧場等構成其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其境內的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嘉峪關城樓、出土的銅奔馬,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邊塞風光與水鄉景色交相輝映,絲綢古道、西夏文化、回族風情、歷史名城融為一體,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西夏王陵、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須彌山石窟,以及獨具特色的回族風情。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湖光、山色、雪景、林海、草原風光、江河源頭、民俗風情、宗教文化,一應俱全,包括中國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中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的塔爾寺,為中國最大的咸水內陸湖青海湖。此外還有孟達山、柴達木、馬廠塬遺址、西海郡古城遺址等

古稱西域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有四十七個民族,多民族的特點令其擁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令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同時具有雪山、草原、沙漠、盆地、河谷等自然景觀。新疆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著名的旅游點樓蘭古城,高昌古城,交河古城,旅游景區468處,開發了包括天池,咯納斯,葡萄溝,南山等一披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旅游產品。

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給西北地區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發展契機,促進了旅游業在該地區經濟中戰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北地區旅游業要實現跨越式增長必須首先克服制約具增長起步的障礙因素,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戰略舉措。

一、障礙因素的具體體現

1.觀念滯后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實現西北地區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必然要實現旅游要素產權主體、市場交易主體和開發經營方式的多元化,這決定了西北旅游業首先要進行觀念的創新。西北旅游業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開發模式是與陳舊的旅游業發展觀、資源觀密切相聯的。目前西北地區旅游業發展仍在走與東部地區旅游業“同構化”的道路,照搬東部的經驗,尚未挖掘西北特色,走出一條新路子。西北旅游業觀念陳舊的原因在于,西部經濟發展落后,西北地區國有經濟改革進程普遍慢于東部沿海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北地區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必然要求觀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的觀念障礙。

2.體制問題

西北地區旅游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滯后。旅行社與旅游管理部門、或政府有關部門的脫鉤工作遠沒有徹底解決,旅游企業走向市場的過程還沒有完成。在西北地區,在旅游管理體制方面,盡管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政府管理機構雖然有所精簡和調整,但離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對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在市場參與方面,一些政府投資興辦并管理的旅游企業仍受到政府種種保護,導致了旅游業的壟斷經營和不公平競爭,降低了旅游資源配置效率;在市場管理方面,政府部門無法有效地對旅游經營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致使欺客、“宰客”的現象仍大量發生,使得一些外地游客視西部一些名勝游覽線路為“畏途”,最終放棄旅游計劃。

3.資金問題

資金是旅游資源、旅游景點、旅游設施開發的保證。五省區有許多待開發的旅游資源和景點。這些旅游資源和景點,或因自然作用,或因人為破壞,需要恢復和修補,資金短缺限制了對這些資源的恢復、修補和開發。此外,因為資金短缺,旅游設施的硬件建設也受到影響,如賓館、飯店、交通等硬件設施嚴重不足,出現住宿難,吃飯難,行路難的三難問題,游客的接待能力,旅游市場開拓能力直接受到限制。

4.交通問題

五省區國土面積大,旅游景點之間的空間跨度相應比東部和中部大,因此對交通發展要求高。一個容航空、鐵路、公路和水運為一體的立體、快速、便捷的交通網絡,不僅可以讓游客進得來、游得到、出得去、省時間,而且也是五省區旅游業大發展的基礎。從目前的情況看,航班班次少,主要城市的通航有待開發;火車不僅慢,而且舒適度差;省內交通不暢的問題比跨省交通存在的問題更嚴重。旅游高峰期間,所有的票都緊張。交通運輸工具老化,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運力要求,已成為制約旅游發展的重要瓶頸。

5.產品結構單一化

西北地區旅游資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點,具有開發多元旅游產品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對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非常不足。在東部地區,旅游業已形成了觀光旅游、度假旅游產品和特種旅游產品并存的多元化產品供給結構,而西北地區旅游的產品仍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即使在觀光旅游產品中也仍存在著大量的重復現象,以相互簡單模仿為基本特征的“塑像熱”、“造廟熱”、“仿古一條街熱”、“人造景觀熱”輪番出現,致使旅游產品間的特色無法形成互補效應,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在激烈的國際和國內競爭中,西北資源優勢被開發不足的劣勢所抵消。應充分認識到旅游產業對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充分認識旅游業發展在西部中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礙因素,積極促進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實現西部地區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對策

1.統籌規劃,合理分布

西北旅游資源較為分散,有關部門應樹立“大旅游”和“旅游區域”的觀念,選擇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前景看好的旅游項目,統籌規劃,成片開發,力爭打破行政壁壘,接通西部黃金旅游線同時注意景點合理布局與線路合理規劃。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國家財力有限,西北地區經濟又相對落后,應廣拓渠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西北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在保證資金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可利用國家基建資金、扶貧資金、國債和外資(甚至可以設立西部國際旅游開發基金會,向國內外廣泛集資),對重點景區進行建設,尤其要改進西北國際旅游交通結構,重點建設景區與交通干線之間的道路,使客源流向由單向運轉變為環路運行??蛇x擇條件成熟的城市作為大型國際直航口岸,直接通往東南亞及歐美客源市場。

3.實施產業化發展戰略

各部門要進行有效配合,適當延長產業鏈,使之在一體化框架內銜接互動,并引向更深層次。不妨在西北建立若干旅游經濟開發試驗區,逐步開放旅游市場,探索國際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

4.精心定位,加強宣傳

要注意東西部旅游資源的互補性,搞好定位,防止資源浪費。同時要突出特色,改進宣傳手段,盡可能結合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進行促銷。

5.重視人才資源

地方政府要發揮服務功能和主導作用,制定優惠政策,靈活用人機制,要爭取引進一批熟悉國際旅游業務,掌握現代經營手段的專業適用型人才。

6.完善監管機制

旅游業將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特殊作用,成為西部大開發中率先突進的產業,西北地區的旅游業要想成為真正“興西富民”的支柱產業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就必須克服制約發展的障礙因素,積極促進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目前,西北地區國際旅游業無序競爭現象較為嚴重。國家應努力完善監督管理職能,引入公平競爭機制,維護國際旅客的合法權益,保護旅游業的純潔性。

參考文獻:

[1]揚長春: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113~133

[2]楊泰王小濤:西北旅游畫龍還需點睛[N].光明日報,2005~4007(5)

[4]劉鋒:中國西部旅游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28~35